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尉犁县第二小学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课题提出的背景新的时代呼唤新的具有更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奠基工程”,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新理念,并对教育教学的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课堂教学从观念、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新课程改革中新旧观念的激烈碰撞与交锋,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广大教师付出了辛苦的劳动,积极实践,努力探索,由形式的追求转为研究实质问题,不断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勃勃生机。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被打破,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发展。但是改革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出现了偏差,走了一些弯路,在落实理念的过程中出现了片面追求形式的问题。我们冷静地看到由于教学的内容“胖”了、教学环节“碎”了、能力训练“浮”了、教学的形式“花”了,导致教学目标也有“虚化”了的不良后果。如,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冷落了教科书;太多的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减损了学习的效果。因此必须在现代教学论、儿童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依据《课程标准》,总结出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探索出灵活多样,注重实践,讲求实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本课题其意义在于帮助教师深刻理解新课程变革过程的实质,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探索课堂教学的规律,走出教学改革的误区,构建课堂教学新的评价标准,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实质上把握课程,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走出改革的误区,构建课堂新体系,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以及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只有深刻变化了的课堂,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之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才能真正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必须深入细致地研讨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怎样处理好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传统课堂教学非常强调“双基”目标,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尽管这些年也曾提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三项目标,但真正关注的是“双基”目标。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三维目标如何有效整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二、怎样处理好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老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些学习方式引进课堂。但是也发现,这些学习方式有的只能在公开教学上运用,有的流于形式,更有的根本不敢谈起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如何摆正两者间的关系尤为重要。三、如何实施个性化教学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个性,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就实现了个性化教学,但他们都是小班化教学,便于开展个性化教学。那么,在人数众多的班级如何实施个性化教学是一个必须面对现实问题。主要目标和任务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转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优化课程结构,促进教学方式改革。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改变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从而以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组织教学。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倡导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1、理论价值现代课程论从课程与生活联系的角度来看待课程和教材,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隘的范畴内加以理解,强调教学的生活性、教学的发展性以及教学的生命意义。所以学生的学习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体验生活和建构生活的过程。本课题研究,力求通过课堂改革,将教学目标的确定,师生关系的建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设计,都与学生发展具有内在联系。使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给学生呈现出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使其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履历情景去;使课堂教学不再单纯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着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马克思主义的人文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认识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等基本属性。主体性是最能体现人类本质力量的特性,其发展实际上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人独创和自由的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参与各种活动,成为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等方面的主体,达到开发自身潜能、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促进自身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目的。2、实践意义(1)探索适应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教学经验,构建与国家新的基础课程体系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2)使课堂教学适应新课程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素质,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达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实践,通过课题研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探索与实践,将促进全体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研究的基本内容1、转变课程功能的研究。本次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本课题研究如何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如何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2、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研究。研究如何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并尝试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的研究。研究如何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课程内容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研究。转变学习方式,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由此带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可能不一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就有可能不同。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由此带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可能不一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就有可能不同。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的研究。研究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记录。研究步骤(一)准备阶段(2005年7月——2006年1月)1、建立健全课题组织机构(1)确立课改领导小组(2)确立子课题及各课题组成员(1)以各课题组为单位,重温《新课程标准》,领会《纲要》和《决定》的精神,认真学习课改信息(资料、录像、上网)等,以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活动。(2)结合地方、校本课程,认真拟订教学计划。(3积极参加课题组组织的各项“课改”学习。(4)扎扎实实地做好集体备课,做到定时、定人、定内容。按讨论——定稿——授课——评课——完善的步骤进行,以达到共同提高。(二)实施阶段(2006年1月――2007年1月)1、一、二年级实验班开展试验研究,并将实验年级的成果向其它年级推广、迁移。2、以各子课题组为核心,开展整个课题的研讨与试用工作,以点带面。以课题小组骨干教师为龙头,通过示范课、研究课,使其他课改教师先模仿,再创新,达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3、全组教师继续深入学习《新课程》,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做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并以《新课程》为指导备课、上课,注意及时反馈,构建各类创新教学模式;课后进行反思,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提高教学水平。4、组织教师进行观摩、交流、研讨活动,每周二安排教研活动,由课题组长负责,进行说课、评课、研讨,集体备课等活动,培养具有新课程理念,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5、坚持校备课组,学科研究组,多层研究形式,坚持每周集体备课,分析研究教材探讨教法,每月组织两次公开课及研究课。6、建立课改实验教师档案,记录实验教师成长过程及课题研究成果。7、坚持月创办《课改实验简报》,宣传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优秀课的教案及教学反思。鼓励教师勤动笔。7、调查、测试、记录、分析、交流课题研究试验成果。(三):总结阶段(2007年1月----2007年6月)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2、编著出版成果:论文与专著、电脑软件、制作专题网、教学课例、实验报告等。3、成果提交鉴定、验收、结题。实施原则(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实验工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认真进行调查研究、理论研究、政策研究、科学研究,创造性地开展课改实验工作。(二)、学习、实践、反思、研讨,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我们要求实验教师要反复认真的学习课程改革的文件及资料,并要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总结、积累第一手材料;实验教师要注意在实验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反思记录。每周不少于5篇。我们要定期在实验教师中开展研讨活动。通过学习、实践、反思、研讨促进课改工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发现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使之很好地发挥示范作用。(三)总结经验,及时反馈本着“边实验、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主体作用,要及时反馈信息,不断总结经验,通过反馈、交流、使实验教师水平不断提高。使课程改革实验始终在积极能动的相互作用中得以实施。保障措施1、成立以主要领导牵头“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在政策、人力、物力、财力、宣传等方面
本文标题: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697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