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着的《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文学史则是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2)这里所说的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的。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因此,文艺学的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的轴线上。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看: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的一般性的普遍规律的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的揭示。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的审视,对文学的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的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的具体对象上是不同的,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的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和规律。(4)总的概念: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五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指导、制约着其它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它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其研究对象。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它以哲学方法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3、文学理论的任务(1)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四个方面,即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美国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观点,即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2)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但社会生活本身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作品,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作论。(3)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中像文本、语言、结构、风格等都是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4)文学作品作为本文如果被束之高阁,不跟读者见面,那还是死的东西,还不是活的审美对象,本文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体,才能变成审美对象,而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接受论。(5)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必然与人类的其它活动不同,在性质上必然有其独特之处,而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它活动的特殊性质,这就形成了文学本质论。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理论形态的科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个别理论家杜撰出来的,而是从长期的、多种多样的文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换言之,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它的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而且它必须经得起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所以,文学理论总是随着文学运动、文学创作、文学接受的发展而发展,它永远是生动的、变化的,而不是僵化的、静止的。(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文学理论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某种文学理论肯定或否定什么作品,赞扬或批判什么文学现象,提倡或反对什么文艺趣味,都不能不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就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而言,它作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就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即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它公开宣布为繁荣和发展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文学服务。因此,对于过去时代和西方各国的文学理论,要采取批判地继承和有分析的借鉴态度。5、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即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和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这样一来,文学理论研究虽然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同一认识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文学理论的认识客体是指文学活动的整体,不同的对象则是研究者凭借独特的视角与方法窥视到的整体中的有限的部分、方面、侧面、层次、因素、阶段、关系等,换言之,同一认识客体是多对象的。正是由于同一客体可以形成多对象,并运用多视角、多方法加以研究,文学理论就形成了多样化形态。6、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以反映论为基础,即文学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也就是作家作为主体反映作为客体的生活。(2)文学社会学:从文学创造到文学消费是一个组织起来的社会文化过程,这一过程不能不受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侵润着社会思潮,反映着社会风貌,直接或间接地回答社会问题。(3)文学心理学:创作——作品——接受过程,是一个心理转换过程,是特殊的心理行为。(4)文学符号学:创作——作品——接受过程,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创作必须运用语言符号,作品则是语言符号的结晶,文学接受首先要破译语言符号。(5)文学价值学:文学创造到文学消费的过程,又是文学的艺术价值产生、确立和确证的过程。文学作品显然对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它具有价值。(6)文学信息学:创作——作品——接受过程又是特殊的信息系统,从创作到作品发表,是特殊信息的传播,文学接受则是特殊信息的接受,从文学接受再到文学创作则是信息的反馈。(7)文学文化学:面对创作——作品——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艺术消费这统一的文学活动系统,还可以确立一种把各种视角和方法融合在一起的理论。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1)康德:他强调审美活动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形式的巨大力量。受此影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充分肯定客体和内容的制约作用的同时,也明确指出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和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2)黑格尔:他把艺术看成是人的创造物,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艺术既是人类意识发展史上一个特定阶段,受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制约,又是其自身逻辑运动的产物,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受此影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种种关联,强调文学的变化与发展。(3)费尔巴哈:他强调艺术只是真正的人的本质的现象或显示。受此影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1)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论说明文学艺术是人的主体力量的充分实现,强调文学艺术是人的自由的创造。(2)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论说明文学艺术依存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3)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艺术生产”论就是把依存性具体地落实于生产操作和产品消费问题上。3、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2)具有中国特色;(3)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第二编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1、文学活动的构成及整体观照(1)构成:①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由于文学活动总是涉及到一种意识反映行为,这一点往往成为艺术摹仿论和再现论的立论依据。②作者: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③作品:文学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同时,文学表达的情感也多不同于作者内心的实际感受,这两种不同终究要在作品种显现出来。④读者:文学活动不只是作者的创作活动,它还应包括文学读者进行阅读鉴赏的活动。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作者创作的本文才能实现其价值。(2)整体观照:文学活动中的四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①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物质基础;②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③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活生生的人,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④作品作为显示世界的“镜子”,作为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作品既是作者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⑤没有世界,文学活动不会存在。没有作者,就没有作品,就没有文学接受和消费。反之,没有作品,作家也就不成其为作者。没有文学接受和消费,作家的文学创造就失去了意义。在这个整体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对象化,另一方面又是对象主体化,正是在这二者的交互运动的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2、摹仿说与表现说的区别(1)在文学本质上表现说突出了作者的决定作用。摹仿说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说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2)在文学批评论上表现说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以往的摹仿说虽不否认这一点,但它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它看重考据式的批评;而表现说的文艺观则认为世界经过了作者的筛选才进入作品,关键是考察作者如何而不应是世界如何,因此它看重传记式的批评。(3)在文学创作上表现说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3、文学本体论:美国新批评派代表人物兰塞姆所创,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思路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4、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2)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3)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5、关于文学发生问题的几种学说(1)巫术仪式发生说(2)宗教发生说(3)游戏发生说6、文学发生根本原因的揭示——劳动说(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7、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1)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它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对此,马克思指出这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①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恶劣,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②艺术生产与
本文标题:《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750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