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及其教育对策
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及其教育对策洮南市瓦房镇中心小学高丽电话:15843671618QQ:1098942384人的心理活动,就像流水一样从不间断地“流动”,这种流动,如果遇到“阻塞”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实质上是一种适应不良的外在表现,即当个体的活动、判断、期望和情绪体验等心理状态超出常态,产生偏差,而又无法妥善调整时的矛盾心态。近几年来,分数、考试、升学越来越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中的“热点”。学校、社会的舆论导向,父母家庭的过高期望,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不少学生难以承受,于是在学习中小学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面对这种情况,不少教师往往习惯于把心理问题归结为思想问题,用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去做工作,从而使教育缺乏针对性,不但事倍功半,甚至会适得其反,如能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对症下药,通过心理指导,给予学生心理上的疏导,排除心理障碍,就能因势利导,水到渠成。而如今在我国,绝大部分家庭又都是独生子女,为了祖国的未来和孩子的前途,没有哪位家长不希望通过优生优育使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不少孩子存在着“多动、不专心学习、性情乖张、胆小、自闭”等“问题”,这使家长们格外焦虑,可又不知道如何解决,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1.克服依赖性,进行自觉性教育。决定小学生学习成功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学习的积极性,它包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等心理因素;另一个是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只有积极性而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一定的学习能力,是不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助于学生顺利地进行现阶段的学习,而且还可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完成更高阶段的学习任务。有部分小学生由于在生活上受到特殊照顾,在学习上也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如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在校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在家要求家长陪伴、帮助。有的学生家长因文化水平有限,辅导孩子也很困难,只好一边学,一边辅导,但因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往往是代替孩子计算或写出答案。由于经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作业,考试成绩不理想,必然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嘲笑,导致这些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最终成为学习上的后进生。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首先要对他们进行自觉性教育,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意志。因为知识的学习是个体接受性和表达性活动,只有经过内部矛盾斗争才能被接受。不通过个人的学习和实践加以领会或理解,获得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经过思维加工掌握存在于这些现象中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其意义,达到理性认识,是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的。教师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只有学生自觉性增强了,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才便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最关键的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理解教材内容,而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告诉给学生。现在不少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强调学生背会规则、定理、公式、结论,把记住这些东西作为最终目的的,而不是作为学习的手段,造成学生不理解背会的东西的内容实质是什么,学习越来越困难,做作业只有求助于别人,产生依赖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启发式的指导思想,使用“尝试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探求、积极思考,发现和领会知识。也就是说让学生把学习的精力放在用思维把握住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事物,事实、情况、现象和条件方面,学会对知识进行抽象和概括。如学生解应用题,先把应用题的条件读一遍,撇开数字不管而对它进行思考,先不进行具体的运算,而是先设想一个总的解答步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基本的读、写、算能力。一些小学生,之所以学习上产生依赖性,基本能力差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在低年级还能勉强跟上,可到了中高年级,接触的知识广泛了,就会出现学习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教师必须从一年级就重视学生读写算基本的培养,使其成为以后掌握知识的工具。学生的自觉性增强了,学习能力提高了,就会逐步克服掉依赖性。2.克服厌学情绪,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学习是一种繁重的脑力劳动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没有顽强的意志力和奋勇拼搏的精神,是不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的,我国古代的一些教育家是非常强调意志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朱熹说:”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以次第著力。”决大多数小学生在学习上是勤奋刻苦的,但确有个别学生不努力,甚至厌学。造成个别小学生厌学的原因,首先是家长怕学生累坏,迁就孩子撒娇不愿学习的要求,久而久之,造成这些学生在学习上的懒惰,遇到困难就退缩。其次是有些学生家长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望子成龙”的心理特别殷切,认为只有在学习上逼得紧些,孩子就能得高分,对孩子采取不切实际的措施和要求,孩子因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而被受责备,产生厌学。第三是现在小学任务重,本身就给学生很大压力,一些教师教学不得法,把提高的学生成绩寄托在让学生做大量的作业上。如一个生字一次让学生写三十至五十遍,枯燥无味的机械重复,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小学生厌学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表现形式大体相同,那就是学习上的外部困难,导致产生内部困难,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在困难面前缺乏信心,逃避困难。克服小学生厌学情绪,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小学生的意志活动是与活动目的紧密联系的,只有让他们明确行动的目的,才能自觉地、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按照一定的活动目的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是比较差的,需要依赖教师的指导和监督。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要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自觉性,培养他们按照行动目的来自觉调节行为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布置的任务要明确,并要指导小学生按照预定的目的和计划一步一步地完成任务。对完成任务好的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他们的意志行为要进行强化,使其逐渐形成意志的自觉性。3.克服精力分散,培养中心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倾向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特点。任何一种兴趣都会使人由于获得该方面的知识或从事该活动而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学习兴趣产生与学习的需要和求知欲望,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需要,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应当注意再广泛兴趣的背景上发展中心兴趣,达到”既博且专”。但现在部分学生家长不顾孩子的生理素质和愿望,盲目地不惜重金和精力,强制性地要求孩子去学习许多东西,结果造成精力分散,一事无成。请看一位家长为二年级地孩子安排的时间表:5:30起床;5:40练声;6:00背唐诗;6:30复习昨天地学习内容;7:00早饭;7:30—12:00在校学习;12:10午饭;12:30练钢琴;下午1:00—1:30素描;1:30—2:20作业及预习下午的课程;2:30—4:20在校学习;4:30—5:10体育锻炼;5:20晚饭;5:50做作业;6:30—7:20练钢琴;8:00—8:50读英语;9:00—9:30背唐诗、温习功课。从这个时间表上可以看出家长地用心良苦。我们不能说这个时间表安排得不精细,不严密,如孩子能按此表安排学习,并得到老师的指导,是能够得到多方面发展的。但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个安排对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是相当繁重的,除了学校的学习任务外,还要从事六种知识的学习,累计时间长达六个半小时,这是一般孩子所不能承受的。不是就出现过这样的事情吗?一个儿童因不堪家长要其练琴的要求,把钢琴砸了,不仅没有培养出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却培养出了厌烦和愤恨。针对当前小学生中存在的因家长期望孩子多方面发展,不切实际的要求孩子什么都学,造成精力分散的现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他们参加不同的活动。研究表明,儿童参加活动,多半是对事物本身发生情趣,越学越爱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使其有所成就,就如玉石雕刻,只有根据纹理、形状,因势利导,才能雕出精品。小学生兴趣虽然在不断扩展,但还没有形成中心兴趣,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在培养广阔兴趣时,更注意培养中心兴趣,达到“既博且专”,防止精力分散。
本文标题: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及其教育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759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