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经邦济民第一章导论目的和要求:(1)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3)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什么是“经济”?何谓经济?•经、济二字最早见诸我国古代典籍《周易》。比较“经济”在古汉语、古希腊语和现代社会中用法的区别。我国“经济”的现代代用法是20世纪初引自日本。日本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大量翻译、介绍西方学术著作,曾移植我国古籍中的“经济”一词来译economy这个英语词汇。•现代经济的构成要素:决策者、所有制和把各个决策者连结起来的机制。何谓经济?何谓经济?ECONOMY的提出者•色诺芬(Xenephon,约公元前430-前354)是古希腊著名的奴隶主阶级思想家。生于雅典的一个奴隶主家庭,是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他也是最早使用“经济”的人。ECONOMY的最早阐述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elēs)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生于斯塔吉拉。曾在学园中从柏拉图受业。柏拉图死后到小亚细亚阿索斯城讲学。公元前343年应邀去马其顿王国首都佩拉任太子亚历山大的教师。前335年前往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从事讲学与研究。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政治经济学的提出者•蒙克莱田(AntoinedeMontchrétien,1575?-1621)•法国重商主义经济学家。曾经营工业。1615年发表《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概论》,最初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重视金银,强调商业;同时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一国的富有在于生活必需品的充裕。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代表英国工场手工业已高度发展、产业革命开始时期资产阶级的利益。1776年发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从人类利己心出发,以经济自由为中心思想,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主张自由竞争,抨击重商主义,对英国经济政策曾起过重大作用。另一重要著作是《道德情操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终结者•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英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曾从事证券交易活动,后参加当时经济问题争论,鼓吹自由贸易,代表产业资产阶级利益。在经济理论上,制定了在资产阶级眼界内所能达到的最彻底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指出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冲突,对经济学科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主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KarlMarx)1818.5.5-1883.3.14•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1867年9月出版《资本论》第1卷。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了科学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从而把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科学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巧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列宁:《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第441页。)俄国十月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实践。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对垄断资本主义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得出一系列新的结论,极大地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邓小平说:“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毛泽东经济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经济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宝库,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三、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1。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3)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2、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①劳动: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技能的人在生产中有目的的活动。劳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劳动是人的脑力和体力支出的总和;劳动是从利用特别是制造生产工具开始的。②劳动对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劳动对象的分类。③劳动资料:人们用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生产工具。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划分各个经济时代的标志;是人的肢体的延伸。想一想:以下几种生产过程中哪些劳动资料,哪些是劳动对象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3。物资资料生产过程的社会性人类的生产活动,从来都是社会的、连续不断的生产。马克思曾指出,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的生产“应归入十八世纪鲁滨逊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四个环节:直接生产过程、分配过程、交换过程和消费过程。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决定性环节,它决定了其他三个环节;其他三个环节对直接生产过程有反作用。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一)社会生产力1、定义。生产力是指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它反映了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人们发行自然、征服自然的水平。2、生产力构成要素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现代生产力还包括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和运筹性要素,如管理、决策、设计和信息等。3、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矛盾和根本动力生产力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根本动力是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4、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也不是直接生产力,它只有应用于生产,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所以,它是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就是把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之中,以此提高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决定性因素;(2)科学技术成了生产的前导;(3)它是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根本手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构成要素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运筹性要素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管理决策设计信息(二)社会生产关系1.生产关系的定义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2.生产关系的内容直接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3.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又要通过社会生产的四个环节表现出来,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4.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经济体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以及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具体制度体系。经济制度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体现了生产关系质的规定性。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不是一一对应关系。选择经济体制的惟一标准是生产力。补充资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标志着科学技术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前提和先导,机器大工业出现了,生产力的发展进入第一个突飞猛进时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电磁学的发展引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力技术革命。在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人类开发和完善了钢铁、化工和电力生产三大技术,建立和发展了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技术三大产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又一次飞跃,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关系日益紧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20世纪中叶至今,以六大科技群体,即微电子等信息科技、核能等新能源科技、超导等新材料科技、人造卫星等空间科技、基因工程等生物科技以及海洋科技的崛起为标志,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始进入全面突破、综合创新的阶段,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产业技术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比重不断增加。最早的蒸汽机车珍尼机发电厂英国最早的铁路世界上第一台核反应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三)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发展。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上层建筑迟早要相应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用适应新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新的上层建筑能保护和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旧的上层建筑维护旧的经济基础,阻碍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1、经济规律的含义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反映了经济运动的客观趋势。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2)经济规律存在的条件是客观的。经济规律存在的条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3)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仍然可以发展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经济规律、利用经济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3、经济规律的类型(1)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3)某一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4、经济规律的特点(1)绝大多数经济规律不是长久不变的。(2)经济规律总是与人的经济活动相联系。(3)认识经济规律具有阶级性。总结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劳动力生产资料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社会形态色诺芬亚里士多德圣经托马斯阿奎那魁奈1758蒙克莱田1615亚当。斯密1776大卫李嘉图1817马尔萨斯1798凯恩斯1936穆勒1848马歇尔瓦尔拉斯1890蒲鲁东西斯蒙第1840马克思1867列宁1914中国前苏联新左派凯恩斯(Keynes)弗里德曼(Friedman)熊彼特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
本文标题:政经讲稿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76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