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世间道德是有经,二千年中看不明。南山脚下图有踪,一纸书成连空同。莫道书中有皇天,不言易中存天帝。谁言旧书高如山,道易书成见分明。南山空同至今日起,开讲《道德图》《道德图》是什么?是《道德经》一书的导引。今日我讲《道德经》,如若各位同学听后,能有所感所悟所思所见,即可与他人分享,定当多增收获。《道德经》的导引之中,必有不周全详尽之处,愿各位同学能在看时及时留言,补充见解,不必拘于我所言,不必以我所言为经纬,也不必强辨已正,世间道理,辨则不明,言则有清。故多言少辨。先上《道德图》,接着开讲第一章:知道识易本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通述:世间的一切规律,都是能够被掌握的,但这些规律,却是不断的发生变化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表面现象,来认知这些规律,我们为了方便识别事物,会给他们命名,来加以区分,但这些名词所包括的内容,也并非一成不变的。世间事物,本来是不需要通过命名来加以区分的,当我们给一些事物命名,是我们开始认识世间万物的起始。如果我们心无所欲,就可以发现生育万物的自然之妙,如果我们带着知见欲去认识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就只限于你的认知范围(边界)。因此,世间的规律和表象,都本是一体的,只是人们在认知识别时,出现了偏差。同的本意,是指表象能与规律相重合,也就是道与名相合,如出一辙。但这二者却又都是不断变化的,但就在这不断变化中,才不断的生育着世间万物,对世间万物起着作作。图引:本章为道德经的第一章,也是《道经》的前言部分。道,道:指一切规律,作者先说一切规律都是可以被认知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道”,但世人认知规律的方式,却都是通过一切表面现象来加以分辨、概括、总结而来的。但不论规律本身,还是表面现象,都是会不断发生变化,我们要想真正的认知这些规律,便是要识别变化,也就是“识易”唯有这样,才能动态地掌握规律。这也为作者讲后文的天然道德与社会道德的打下了基础。释义:道:指一切规律,具体指三方面的规律,其一、天道,指自然规律;其二、地脉,指人与外界的交互规律,其三、人道,指人性规律。可道:指规律能够被人认知。非常道:指规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名:用来区别万物的名词、表面现象及所包括的内容。可名:命名加以区分。非恒名:指命名所指的事物内在不是一成不变的。无名:指万物最初的本相。有名:给事物命名之后。无欲:指对事物处于没有知见欲的本真状态妙:指生育万物的自然之妙徼:指认知范围、边界。同:指表象与规律的重合,一体。玄:指变化。作例:所说的一切规律,都是会发生变化的,主要指三方面,一是自然规律,二是地脉(人与外界),三是人性。自然规律,周朝后,中国的农历中,习惯用“九九”来计算时令以,因此有了“冬九九”和“夏九九”的说法。冬九的计算,是从冬天的冬至日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次类推。等到了第九个九天,也就是九九八十一天后,冬天便会结束,春天来到。当时是的情况是这样的“一九温和二九暖,三九四九冻破脸,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这是当时渭水流域的自然规律,十分准,但放在中国南方,却不尽然正确。因此,这些自然规律,往往受特定空间的限制。同样,这些谚语,放在周之前,也不准,放在如今,也不尽然准确。这时它受斗转星移时间上的位移而产生的变化。因此,自然规律本身,也是会发生变化的,只是要看变化的大小。社会发展规律本身,也是在发生变化的。举个浅显的例子,有一年我要出光盘课程,我的一个朋友阻止说,光盘课程不会有人买的,我以前做光盘课时,做了很大力的推广,无论从广告力度还是渠道的经营上,都用尽了力气,但那些货还压在那儿。我那个朋友在他们的教育科目里,有着一顶一的影响力,十分著名。后来我出光盘了,当年的销售额近百万。以前不行的事,放在现在,说不定就行了。因为以前人们认为教育还是应面对面,会排斥光盘课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认识在逐渐变化,以前不行的事,放在现在,就行了,同样,以前行的事,放到现在,就不可行了。我有另一个朋友,做教材加盟,从06年开始做,然后用一到两年做铺垫调研,再用2年左右准备出版,又用了2年左右的时间完善相关教材加盟的政策和服务。一晃,六年过去了,他做得举步维艰。在去年时,他还在用他06年对市场的了解和判定,在做事,离当初,已经有近十年了。世间的很多事,包括社会思潮,都会受时间地域的改变而发生转变。如果在这些事的生命发展周期内,你相应的去做事,就会获益。过了这一周期,往往是徒劳无功。上次去成都时,听了一件事,我有一朋友,开火锅店,连锁火锅店,在当地很有名很受欢迎。但他开火锅店,每天五年左右,便换一个牌子,换一个定位,换一种理念。在普通客户看来,原来的火锅店倒了,走人了,然后又有一家新的接手了。但新来的这一家,发展势头极猛,一下子在当地遍地开花,极受欢迎。那么,这个朋友,所抓住的,是人性的变化。人们对饮食嘲流的兴趣变化,往往只有三五年时间,同样是火锅店,有可能前几年时兴真菌火锅,这样两时兴海鲜火锅,再过两年,时兴排骨火锅。总之,追新厌旧,是大多数人的心理。他开火锅店,不能开了五年后,食客对真菌火锅已不再新情时,你悲壮地说,虽然真菌火锅不如以前那些火热,但还是有一些老顾客喜欢的,我爱真菌火锅,我将坚守真菌火锅,因为它代表的不只是火锅,还有来大自然的味道。我们就开一火锅店,不要把违背人性潮流的事,说得那么高大悲壮,仿佛一下子站在了道德的至高点上。就像某一戏剧种类,其兴起,是因符合了当时的规律,现在不兴起,是因它已不能适合现在的社会规律和人性规律,你要做的或者是改变和适应新的规律,要么是等着消亡。但往往,我们把违背规律的存在,看成一种高大上的存在,悲壮的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仿佛世人都违背了道德,只有他在坚守一样,其实,真正违背道德规律的,是它本身。比如说京剧,京剧离社会太众太远,被冷落是必然,这时不必苛求大众,说大众的品味不高,忽视传统文化,只有我们还在坚守。第一,大众口味不高,或许这是社会规律的规状,第二,就算人们口味再高,能去品味京剧的,也必定是少数。他们往往去追求自己能接受的艺术形式去了。比如说看电影,肯定比看戏更过瘾。但是在我们西北当地的农村,电影本身,真还拼不过秦腔这一戏剧,能调起人气的,只有秦腔。我们村庄只有5000人左右,却修了一个与当地经济条件不相应的戏台,这个戏台还是当地人自己筹资修的。每年必定要请省内外的名剧团来演出,而且这个钱,也是村民每家每户自己凑的。然后等开戏之时,四方八地的民众,满道而来。但来了之后,近万人中,真正看戏的,却只有三五百人,其他人,都在围着剧场转。这时候,剧场边多了好多东西。有人挑着担子赶来,开始做当地的一些小吃,凉粉、酿皮、油饼、醪糟、锅盔、羊肉泡馍等,全都上场,相当于开了一个小版的小吃美食街。以剧场为中心,周边突然多了好多东西,有开枪打气球的,扔环套礼物的,耍猴斗乐的,气功锁喉表演的、打台球玩街机的、租书租光盘的、看电影录像的、看真人表演的、晒太阳聊天的、进庙烧香的。俨然整个生态系统。因此,西北农村狂爱秦腔,更主要爱的是整个秦腔剧场带来的生态系统,人们去看秦腔,仿佛是在赶着过节一样。因此,我们当地,两户人家间的最高礼遇,就是在自己村开演秦腔时,招呼大家来看戏。他们都是在吃零食小吃时,顺便一回眼,便看到了台上的演出,或是在打台球停杆时,站在那儿,顺便看一下秦腔。秦腔的演出在高台上,大家随时一回眼,就能看到秦腔演出。时间久了,好多人不但能记住很多秦腔剧名,甚至还都能或多或少唱一段。也有时,在吃饱玩够后,站在那儿,静静地会看一出秦腔。如果有一天,秦腔不受人们欢迎了,肯定是因为,外界规律发生了变化,而秦腔的从业者却没有发现或适应这种变化。因此,很多行业,都是死在忽略了一个事实上,即“一切都在悄悄起着变化。”前面说的,是规律在发生变化,同样,一些表象或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比如传统文化这个词。同样是“传统文化”这个名词和这个壳,如果你只专注于表面上的这个壳,往往会影响你对内在的认知。如果你对中国历史的关注力只停留在300年内,那么,《弟子规》和女人裹小脚,就是传统文化。如果你对中国的历史停留在1000年内,那么,程朱理学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你对中国的历史停留在2000年以内,那么,汉儒思想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你对中国的历史能看到2000年之外,那么周易五行,天人合一、阴阳八卦、黄帝内经、《道德经》、《庄子》、《墨子》,才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四个字,其中,文化是指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及价值观。传统,是指一脉相承而来的文化传承,不包括外来突然泊来的东西。但我们发现,汉朝之后的很多价值观,是与此前中国大地上的绝大多数行为方式及价值观相隔裂的,它是文化,但它不是神州大地上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只有识别出表象下面的内在变化,才有可能了解到事物的本真。第二章:天然道德本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通述:世人都能够发现美好的东西,并认为他们美,是因为他们拿自己厌恶的东西做了参照;世人都知道应当完善自身的不足,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自身的不足,所以,这世间,很多东西是正反相应的。但这美与善,也是相对应的,而这美与善之中,唯独却缺了真,不失道者,自为真。但这时候,我们无法分辨什么是真,什么是不失道时该怎么办?真,即为天然道德,什么是天然道德?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具体如何理解?就是万物不用鼓动号令,便会自然生发(生),万物长成却不只为自己(长),努力获取却不持而不放(收),能够懂得功成身退(藏),到最后,因为他的不占所利,所以反而这些所利不会离他而去。图引:第二章也是《道经》的前言和导引部分,作者由身边现象引出隐藏在背后的规律,即天然道德。一切美与善,都是恶与不善的相对的,正如高和低都是相对的一样,如果你要把一个长杆子变短,你只用拿一个更长的杆子和他放一起就可以了,所以,这一切表面的认知,都不是真正的天然规律,就像美和丑一样,都是后天被社会道德所教育引导的结果。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样的天然道德?最初的圣人之所是圣人,并不是因为人们受教育说,那是圣人,我们要跟随,而是他懂得按规律办事,人们才效仿他。这一切,都不是被教育和洗脑的结果。那么,圣人所遵循的又是什么规律。是生长收藏。作者在这里,开始揭示宇宙间所存在生长收藏的规律,并且在《道经》一书的前言一结束,就开始具体讲解生长收藏的规律。作者在这里,借助于生长收藏的发展规律,来讲解天然道德的自然而然性,用来和下文中要讲到的社会道德做区别。释义:恶:厌恶不善:不足,缺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有和无,难和易,都是相互生成的。长短相形:长和短,都是在比较之中,才显现出来的。高下相倾:高和低,都是相互对立而存在的。作:生发,起始。辞:言语鼓动。有:自我占有(指只为自己)。持:拿在手里不放开。居:占据。作例:天然道德,也就是自然道德,指两方面,一方面,是指自然规律中的生长收藏,也就是天道,另一方面,还指人性规律。也就是未接受社会道德所引导的天然人性,也叫人道。天道是不分善恶的,如李世民,杀兄害弟,不孝不伦,但仍然能功成名就,是因为他善于利用规律,规律本身只是个名字,不分善恶正邪。我们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与这个人的道德品质没有关系。古今一直以来,都给“道德”二字与人的精神品质捆绑在一起,更与当时的思想价值观绑在一起。不停地强调否合某种道德品质的人,就会得到上天的帮助,不具备某种思想品质的人,就会失去上天的帮助。那些古代传说中的明君贤王,除了人们装聋作哑地选择性失明,美其名曰“为尊者讳”为,有几人符合千年以来的儒家道德规范的?但这样丝毫不影响他们成功成名,达到目的。原因是,天道无情,不为尧存,不为纣王。它安自己的规则运行,不受世间社会道德的左右。但世间的社会道德,如同儒家学说,总想让天道替他背书,所以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本文标题:道德经南山空同注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811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