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祝福》复习搞定小说查考题型(1)
小说的常见命题要点:1.分析情节结构2.分析环境描写3.分析概括形象4.赏析艺术技巧5.探究主题意蕴命题角度一:情节知识储备:1、情节的运行方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情节的曲折在一个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绝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跑到底的,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即体现出情节的曲折性。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3、情节的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如“欧·亨利式的结尾”——在小说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概括小说情节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常见提问方式:常用答题模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情节作用题常见提问方式:①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②某段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内容作用﹢结构作用﹢效果作用情节作用题分析角度对人物:是否表现人物心理,展现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表明人物关系,暗示人物命运。对环境:是否表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特点。对主旨:是否暗示、深化或升华主旨。注意情节位置:结合情节所处位置的常见作用分析。注意表现手法:是否运用抑扬、对比、衬托、呼应、铺垫、悬念、伏笔、突转等手法。注意情节关系:是否有层层递进、因果相承、补充说明、前后呼应、对比衬托、伏笔照应等关系。命题角度二:环境概括环境特点:时、地、物、景、人五要素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环境(自身作用)人物情节主题(交代时空特点营造氛围,渲染气氛等)(烘托,映衬)(推动,铺垫)(深化,暗示,揭示)命题角度三:形象小说的人物形象分类小说的人物有主次之分。小说的主要人物,即主人公。判断标准:(1)主人公应贯穿小说情节的始终。主人公出场并与周围的人或事物发生矛盾冲突是小说的开端;主人公性格的发展推动小说情节的展开,主人公是小说中各种矛盾冲突的中心人物,是小说中主要矛盾的主导方面。有的小说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2)主人公的表现及其性格决定小说的主题。小说诸多人物中最能表现主题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极力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明特征——分析内容人物形象作用:(1)对情节的作用。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呈现,都与情节密切相关,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对情节的展开产生推进作用。(2)对主题的作用。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要人物形象)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现主题。(3)审美作用。读者阅读小说获得的种种认识、感悟,大多和人物形象密切相关。次要人物(线索人物)如“我”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其作用:从情节结构看“我”是线索人物,通过“我”串联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从人物塑造看“我”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陈述者,见证了人物活动的过程,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主人公的形象。从主题表达看“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引领读者去思考、探索,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物象特点作用(象征;隐喻)(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命题角度四:艺术技巧(一)叙事艺术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第三人称叙述的视角:全知视角“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同时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有限视角“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不足之处是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主观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小说的线索:单线型结构只安排一条线索。这条单线要贯穿始终,没有第二线索干扰,更没有两条以上线索穿插。中国古典小说大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小说的情节内发端——展开——结局直至尾声,次第展开,环环相扣,所以它的结构形式也可以说是“链条式”的。双线型结构一般都是以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事件)分别进行。有时两条线索中有主辅或明暗之分的情况,如鲁迅作品的《药》就采用了明暗二条线索。名称解说悬念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抑扬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照应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情节的构思技巧:名称解说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二)描写艺术:人物描写、环境(场景)描写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服饰等。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从人物肖像描写入手,可以迅速掌握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教养,甚至内在性格。动作描写动作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做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语言描写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富有特征的内心独白,也是透视人物内心隐秘、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重要手段。心理描写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意义。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做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自然景物描写的角度与方法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等。写景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描写手法:运用模仿的方法,尽可能如实地描画,真切地再现描写对象的各种外在性状,如声音、颜色、形态等;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追求形象化;将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结合起来,使所绘景物具体生动社会环境描写的角度与方法点面结合:“面”指场景的整体,包括场景中的所有的人、事、物;“点”指场景的个别情景,一般是场景中作者描写最为突出的人或物。点面结合,要求场景的描写既注意整体,又要突出重点。对比映衬:通过场景内的动、静,冷、热,急、缓,人与人的不同特质,或者一个人前后不同的言行的比较,收到突出个性、彰显感情的作用。简笔勾勒:对人物活动的背景或者人物本身,不做精细描写,而是用简明的笔墨,勾画特征性的语言、动作,突出人物的个性。精笔细描:可以用精细的笔墨对环境进行描写,以烘托人物的精神气质,或是对人物做精雕细刻,以鲜明地展示其形象,使整个场景为之生辉。环境描写的方法(三)语言特色鉴赏题分析角度命题角度五:主题意蕴小说的主旨探究思想内涵答题角度高考常考主旨类型概括主题的基本格式: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歌颂了(赞扬了)……品质;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知识储备:如:《祝福》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理解小说标题的内涵及作用题目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题:①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②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③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④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⑤标题是否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⑥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理解标题内涵: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即表层含义);二是象征比喻义(即深层含义);三是主题义。标题作用之探究1.以人物为题,比如:《桥边的老人》《丹柯》《怪人》《孔乙己》……作用:①突出人物形象;②展开故事情节;③紧扣中心,突出主题。2.以物象为题,比如:《面包》《半张纸》《魔盒》《变色龙》《项链》……作用:①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象征,寄托某种情感)②线索,贯穿全文;③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④中心,突出文章主题。3.以事件为题,比如:《范进中举》《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用: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②紧扣中心、突出主旨。4.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比如:《在烈日和暴雨下》《第9车厢》《晚秋》《祝福》《荷花淀》……小说的标题作用:①交待时间、地点、环境②线索、悬念;③象征、双关;④主题、人物、情节。祝福鲁迅回忆回忆•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祥林嫂凄然死去祥林嫂初到鲁镇祥林嫂被迫改嫁祥林嫂再到鲁镇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倒叙梳理《祝福》全文情节设置悬念,有吸引力。(情节安排)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反封建的主题。(表现主题)倒叙的作用《祝福》第一部分叙述特点一、使用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叙述故事。二、采用倒叙的叙述方式交代祥林嫂的悲惨结局。三、使用对比手法,把祥林嫂的惨死与千家万户的“祝福”过年气氛放在一起,构成强烈对比。祥林嫂:1.两次描写祥林嫂的微笑2.十二次描写祥林嫂的眼睛3.三次描写祥林嫂的反抗祥林嫂是一个旧中国下勤劳、安分守己的典型劳动妇女形象,又深受封建礼教毒害,毫无人身自由的劳动妇女,最终一步步被逼得无奈而走向死亡的人。概括人物形象:性格+身份+命运“我”我与鲁镇的故事我对祥林嫂的态度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我”一方面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教,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软弱无能,疏于行动。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1)渲染鲁镇年终祝福热闹、忙碌的气氛。(2)勾勒社会环境,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
本文标题:《祝福》复习搞定小说查考题型(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826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