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教材分析
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教材分析第一部分全册教学内容的安排一、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共五个单元,其中穿插了2个综合应用,其教学内容如图:除小学毕业总复习外,本册教科书在数与代数领域安排了两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一是百分数;二是正比例和反比例。它们既是本册教科书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整个小学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空间与图形安排的是圆柱、圆锥;统计与概率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综合统计活动;在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安排了2个综合应用,分别是:有奖购书活动中的数学问题和设计“六一”庆祝活动方案。二、教学目标(略)三、主要特点:1.继续体现数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2.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活动情景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主要有函数、转换、分类、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4.重视学生的操作实验5.引导师生教与学的活动方式6.加强数学知识的系统整理7.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第二部分各单元教学内容说明及教学建议第一单元:百分数(13课时)一、教材说明(一)教学内容:在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百分数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同时又是一组与分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内容包括:主题图,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解决问题及整理与复习等内容,同时在本单元的后面还安排了一个“综合应用”。(二)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并会比较百分数的大小。2、探索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经历探索互化过程。3、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的百分数问题,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编排特点:1、把学习百分数同解决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注意利用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2、利用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3、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学习新知的需要。二、各小节教材分析:教学单元主题图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主题图中的每条信息都是用百分数呈现的。学生可能不会读出这些数,这没有关系,可继续启发学生回忆在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的数,激发学生对百分数的兴趣。也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含有百分数的相关信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展示。可以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在课堂上交流。1、百分数的意义(2课时)第2页上的内容主要是结合生活让学生初步感受百分数。教学时重点要引导学生先观察服装吊牌上各种成分所占的百分数,思考36%是什么意思。注意对话框中【36%,25.6%,21%,17.4%,100%……都是百分数,“%”是百分号。】这里介绍了百分号,教师注意教给学生百分号的写法。还要注意教科书以服装吊牌上呈现的百分数为素材,介绍百分数的读法。例1是结合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教学时注意体现部分与部分比,部分与总体比。突出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一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归纳了百分数的意义。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引导。这里注意引导学生领会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并不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后面不可能带单位,尽管教材上没提,教师们要引导。例2:一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二是注意迁移,全面理解百分率的意义。教学时,可先就“出勤率”的含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后,教师再作必要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出勤率是指实到人数与应到人数的百分比”,然后就可放手让学生自行计算。计算后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发现。注意“议一议”:教师在学生“议”的基础上,及时归纳总结出合格率、成活率、出油率等意义和计算方法。练习一的第1,2题中关于百分数意义的叙述,只要求学生能利用“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来进行叙述就可以了。如第1题中学生能说出“8.1%表示菠菜中胡萝卜素的含量是菠菜总量的8.1%”就可以了。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2课时)教学时注意让学生产生互化的需要。引导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概括出互化的方法。本节教材比较简单,这里只是提一下:第7页例1上面的准备题,主要是引出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例1主要教学百分数化成分数和小数。方法在“议一议”下面的对话框中有主要提示。教学时,可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再阅读课本,在指导阅读方法时可分出步骤,百分数化分数:1、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2、华成最简分数百分数化小数。百分数化小数:1、去百分号;2、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例2是教学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此方法就只有“议一议”,没有提示,给学生自主归纳留下空间,教师要在学生“议”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归纳。教学时注意,教材介绍了关于除“不尽的”的处理办法,要告诉学生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如此处理。尽管简单,教师们要注意:学生通过学习必须熟练掌握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扫除障碍。练习二的第1,4,6题,都是为了沟通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而设计的,第7题,一方面巩固了前面学习的常见百分率的计算;另一方面,在计算过程中又会遇到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问题,所以它又能巩固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3、解决问题(7课时)运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教科书不仅系统安排了传统教科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等问题,而且还集中安排了有关纳税、利息、折扣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突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本教学内容可以分成三组:第一组例题1和例题2与传统教科书中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基本相同。例1是根据百分数的意义解决增加或减少了百分之几的问题。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出算式。关键是找标准量(单位“1”),教科书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法,我么要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例2是解决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一是要注意把分数问题和百分数的意义结合起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可以结合线段图帮助分析问题。第13页的课堂活动的题型很典型,通过“变”与“不变”的讨论,让学生明确:虽然提价和降价的百分率都是20%,但由于它们的单位“1”不相同,所以原价和和现价增加和减少的数量不相同的道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三习题新选素材广泛,尽量呈现真实事件。如第3题反映了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情况;第4题反映了我国鱼类情况;第6题反映了火车提速问题等,这些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第15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到时此题并不难,估计多数学生能解决。第二组:例3是一个利用方程来解决的问题。例3是较复杂的百分数问题,应重点引导学生用方程解决。由于上衣和裤子的价格都未知,因此两个量都需要设未知数来表示,于是设哪个量为x就成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考虑到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教科书将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全部呈现出来,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步骤:一是选择哪个量设为x,二是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三是解方程。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解决、合作交流后,再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练习四除第2,3,4题是配合例3编写的,其余各题都需要学生根据已有的分数百分数知识来解决,如第5题,一方面学生要看懂表格,同时,还要选取表中的对应信息来解决问题。第三组:例4、例5分别是纳税和利息的计算,这些内容都是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例4是解决与纳税有关的问题,本问题的综合性较强。教学中,一是要注意渗透纳税常识,培养纳税意识;二是要注意解决问题思路的分析,注意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问题;三是注意知识的综合应用。例5是解决与利息有关的问题。教学时,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情境的理解;二是要让学生理解利息的有关概念;三是要注意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构建解决问题解决该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注意:现在不收利息税了。练习五的第1~5题是配合例4、例5编写的。考虑到“折扣”是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多的知识之一,并且学生对折扣的理解又较容易,于是教科书通过第6,7题对其进行了补充,并用对话框对折扣的意义进行了提示。第8题是常见的一个现实问题,要求学生综合应用知识通过猜测、计算、比较等加以解决。本题是※号题,也并不难,教师可以引导解决。4、整理与复习(2课时):略。综合应用:有奖购书活动中的数学问题(1课时)在百分数的后面安排了“有奖购书活动中的数学问题”的综合应用。和以往的综合应用不同的是教科书不再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也没有以活动程序和活动方式的形式指导活动过程,而是以有奖购书活动所涉及的奖券派送、奖品设立等为研究内容,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要求学生解决。这样设计的意图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另一方面考虑到能使所要解决的问题更加集中和深入,突出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组织该活动时,可先出示放大的“有奖购书活动”公告,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公告内容,并提取有用信息,然后,可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相关数学问题,并组织问题交流,如学生有困难可以提示学生从对话框得到启发,最后师生共同梳理各组提出的问题,再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这个综合应用可操作性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性都较强,望老师们组织好教学。三、教学建议:本单元虽然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但教科书在编写上与传统教科书有较大变化。在教学中,应正确理解教科书编写意图,体现新的课程理念,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自主探究和构建新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1、充分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本单元内容学生已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教师应注意给他们搭建好自主探究的平台,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发现和构建新知。2、注重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本单元“解决问题”和传统的百分数应用题有所不同,一方面不对所要解决问题进行分类,另一方面也没有明确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模式(公式)。而是强调从问题所呈现的信息入手,用多种方式分析数量间的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学时,应注重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重在解题策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方法的获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发现、收集和整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百分数广泛应用于生活中,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发现、收集生活中百分数的素材。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另一方面还能让他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生活中的百分数素材整理成数学问题,并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9课时)一、教材说明(一)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最后认识的两个几何图形。本单元主要安排了圆柱、圆锥两个小节和数学文化“古老的几何”等内容。其中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与掌握是学习的难点。(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它们的特征。2、动手操作,自动探索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3、经历探索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知道并理解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4、运用体积公式解决有关圆柱、圆锥体积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圆柱、圆锥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三)编排特点:教材是按实物引入——抽象图形——认识特征——学求表面积和体积的顺序编写的。教材十分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始终注意利用转化的思想把新知变成旧知,再根据旧知来学习新知。二、各小节教材分析:单元主题:图中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神舟5号”图片展的现场,二是同学们在动手制作“神舟5号”模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对这两部分内容仔细观察,自主发现图中“神舟5号”图片、展厅立柱、热水器上的水桶等物体上所反映的圆柱、圆锥等几何现象,并从学生的动手制作活动中去抽象出圆柱和圆锥。1、圆柱(4课时)圆柱的教学重点应是圆柱特征的认识和侧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的探索。(1)圆柱的认识和侧面积。首先应通过圆柱特征的认识建立圆柱的概念,教学时一要引导学生充分借助对生活中常见的
本文标题: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教材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840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