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名词解释一、文化的含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二、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权力和义务的法则。亦叫宗法制度。三、三纲五常:三纲即“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四、封邦建国:简称封建。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各国,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五、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六、、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七、、四书五经: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答题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对中国文化形成与延续的影响:地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良好,自然资源丰富。对农耕及农耕文明的影响深远。农耕自然经济易于发展延续。中国内陆产生了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其水平尝一度领先于世界其他民族,令中国文化具有了强劲的影响力与延续力。农业文明的发达,汉民族对土地的重视和依赖,发展成重农轻商、安土重迁的观念与传统。重农抑商成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2.对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影响:地理环境多样,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再加上地理障碍特别是交通运输不发达的影响,各种文化交流相对不是那么频繁,利于保护其独特性。由于地理环境的完整性及大地域、人口多、族群多和农耕生产方式等原因,容易产生大一统的国家政治理念和产生大一统的王朝。3.对思维的开放性与封闭性的影响:中国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封闭性、条件优越,容易令汉民族在文化心理上产生优越感,以自我为中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令封建社会后期施行闭关锁国政策。二、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1.家天下长期延续(家天下是封建专制政权模式,它的特点是一家一姓统治国家)2.封国制度不断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有自己的势力和庄园4.家国同构:家庭、家族、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家父长制三、文化特点(1)、中国文化的特点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2.重实际示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26.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2)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3)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特性,其一,作家的官吏化造成了作家的非职业性、官场风气与官宦价值观对文学的渗透,致使作家思想不自由、写作时间与精力有限、作品数量偏少等缺陷;其二,现世主义态度使作家注重现世人生、缺乏宗教热情与来世关怀;其三,非个性主义倾向造成作家作品社会描写过剩,个性表现、自我解剖与忏悔精神贫弱,对内心世界与灵魂痛苦的深度探索不足。7.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四、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一、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一)汉语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文化事象,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汉语汉字又是中国文化中其他文化项的主要载体,它记载了汉民族先人所创造的哲学、文化、教育、历史、科技和艺术的辉煌成就。(三)中国文化对汉语汉字的发展演变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二、汉语汉字的文化意义(一)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汉语词语的发源、词汇的发展、词义的系统以及地域差异等都体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二)汉字的原始构形及形体演变的脉络反映出浓厚的文化信息。三、汉语汉字对中国文化发展和传播的贡献(一)汉语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二)汉语汉字为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三)汉语汉字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纽带。五、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儒学、道学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一直处于相互斗争,相互融摄的局面,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佛教与儒学:1、相互吸收。佛学作为外来宗教,在传递过程中逐步吸收根深蒂固的儒学思想,儒学大量吸收了佛学的思维方式与内容。2、相互排斥。佛学的理念与思想在这一时期适应了人们精神解脱的需要,儒学受民族大融合的影响而逐步衰落化。佛教与道学:1、相互借鉴与相互影响。士族道教徒开始有意识借鉴佛教的方法改革道教,确定了道教所依循的经典、教义和道教徒必须遵守的教戒和活动场所。佛教始则依附于道学,继而给道学以影响。2、开始走向合流。玄学与佛教合流之后形成了“六家七宗”。六、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总论: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隋唐:隆盛时代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明清:沉幕与开新(转型期)分论:31、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中国人的起源元谋猿人——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原始物质文化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原始观念文化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原始社会组织婚姻关系:血亲杂交、血缘群婚、族外婚氏族关系:母系氏族、父系氏族上古文化分布华夏文化集团:包括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东夷文化集团:大汶口、龙山文化和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苗蛮文化集团: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2、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殷商神本文化:•体现在“尊神重巫”,表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周人的文化维新:•确立了宗法分封制;确立了礼制•夏、商、周文化的成就:•在天文、历法和医学方面•青铜艺术方面•音乐和舞蹈•文字方面•3、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1、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2、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3、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4、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5、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百家的兴起及其学派特征:•所谓诸子百家,“诸”是指各个;“子”是对“士”的尊称,百家是指学派林立的现象。西汉司马谈将诸子百家概括为“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刘歆又补充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形成了十家有影响的学派。各学派都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和特征,我们主要介绍其中最有影响的四家:儒家、道家、法家、墨家•4、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一、宏阔的文化精神•1、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长城、阿房宫、秦陵、长安、昆明湖、史记•2、注重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张骞、班超•二、思想文化的统一•秦: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焚书坑儒•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三、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董仲舒“独尊儒术”•西汉五经,东汉七经,“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四、昌盛的秦汉文化•1、科技•2、医学•3、史学•4、文学和艺术•5、体育蹴鞠•5、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玄学崛起魏晋玄学有三个主要的流派:•(1)以玄学创始人何晏、王弼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贵无派。主张“以无为本”,“凡有皆始于无”,代表作有何晏的《道德论》、王弼注释的《老子》、《易经》。•(2)向秀和郭象。他们主张“无不能生有,有也不能生有,万物是突然自生自得的。”•(3)裴頠的崇有派,认为“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有”•道教创制与佛教传播•魏晋南北朝时的文化成就:•科技、医学、文学、书法、绘画、石窟、旅游•6、隋唐:隆盛时代•一、文化背景:科举制度•二、唐文化的宏大气魄•1、兼容并包①文化政策②意识形态•2、吸收外来文化:唐朝是个世界性帝国•3、隋唐文化取得的成就:封建文化的高峰•(一)科技发达,宗教兴盛•1、兴盛的建筑业:长安大明宫、赵州桥、大雁塔。唐朝长安•2、天文学家僧一行:发现恒星“自动现象”,测出子午线长度,修订《开元历》•3、药王孙思邈:汇成《千金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其中记载800多种药物和5300种药方。•(二)宗教的发展:佛教,道教,景教,伊斯兰教•1、光耀千古的文字:诗歌的黄金时代:陈子昂、王维、岑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等。《全唐诗》共收录有两千多位诗人,四万八千首诗•2、五彩缤纷的艺术•(1)书法的高峰:欧阳洵,虞世南,褚遂良,张旭,怀素,颜真卿•(2)异彩焕发的绘画:阎立本,人物画“登峰造极”;吴道子。•(3)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唐朝壁画,经卷•(4)风格多样的乐舞:万宝常,李龟年,许和子•(5)古代体育的兴盛时代:马球、足球•7、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理学:•两宋(北宋、南宋)理学由五位理学大家创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创始人是周敦颐,集大成者是朱熹,在理论上作出重大贡献的是二程,后世多称“程朱理学”。理学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适应了宋代重建纲常的5需要。•程朱理学的思想内容:1、在自然观方面,他坚持并发展了二程的“理本论”,特别是程颐贩理气说,同时又充分吸收了周敦颐的太极说、张载的太虚之气说、邵雍的先天说等。2、在人性论方面,朱熹比二程讲得更细致,更深刻。3、朱熹还发展了“道心”和“人心”这两个概念。4、在修养论上,朱熹大体上是继承二程尤其是程颐的思想而又有所发展。•宋代文化的雅与俗•士大夫文化——雅;市民文化——俗•教育和科技成就•8、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一方面,宋朝受辽夏金的侵扰,使得宋文化里充满着国破家亡的忧患。•另一方面,游牧民族从农耕文化中吸收到丰富营养。•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9、明清:沉幕与开新(转型)•一、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1、大兴文字狱作则垂宠,睿性生智;庄延龙《明史稿》案;戴明世《南山集》案;吕留良《文选集》;陛:狴:•2、崇正宗,灭异端•二、早期启蒙思想•1、李贽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2、王夫之中国历史(192页)•3、黄宗羲(193页)•4、顾炎武(194页)•三、古典文化的大总结•1、图书典籍:《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四库全书》•2、科技:《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河防一览》•3、学术文化:义理,考据,辞章•4、书法:《三希堂法帖》•5、小说戏剧:明代四大奇书: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兰陵笑笑生《金瓶梅》•6、清代长篇小说双璧:吴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戏剧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7、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音乐,舞蹈,文字,雕塑,绘画论述题一、比较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西学东渐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东学西渐:是一个和西学东渐互相补充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东学西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时代性。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传6统文化,这是文化的民族性。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必然接受别的民族的文化,要进行文化交流,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与时代性有矛盾,但又统一,缺一不可。继承传统文化,就是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吸收外国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所以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这个问题是会贯彻始终的。二、试比较中西文化在天人关系问题上的异同,二者对现代文化有何意义?中西方文化都肯定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人的生存与自然息息相关,但是,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
本文标题:文化概论考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857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