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2年高考专题复习第14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新课标-人教版
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十四单元│考点考向考点考向讲次考纲考点考向定位第25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纲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综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高考对本单元知识的考查年年都有1.从考查的内容来看,以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及赫鲁晓夫改革为主2.从考查的题型来看,以选择题为主,试题的切入角度比较新颖,材料型主观题也都有涉及3.从命题角度看,传统的命题方式与“新材料、新情景”方式并存,试题的切入角度将会更加新颖考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2.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复习策略学习本单元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注意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道路的基本历程,认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二是要注意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三是要注意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四是要注意运用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具体而言,要注意:(1)列表巧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进行的探索。将两者进行对比,以加第十四单元│复习策略深对两种经济政策的理解。(2)运用表格法巧记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及戈尔巴乔夫改革。通过表格可将复杂的历史知识简单化,有利于学生记忆。从背景、内容、评价、认识等方面比较,纲目明确。(3)运用表格法掌握世界历史上三种发展模式的比较。明确三大模式是指苏联斯大林模式、中国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模式,然后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4)用阶级分析法来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以时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分析评价,一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第十四单元│复习策略使用建议1.本单元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十月革命后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苏俄经历了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在工业化与农业集团化的基础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随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但最终都以失败而结束,苏联最终解体。注意结合【考点梳理】全面了解。结合探究点掌握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发展变化情况。第十四单元│使用建议第十四单元│使用建议2.本单元内容与当前的社会现实结合得非常紧密,在复习时可以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从已有的经验理解、分析问题。3.在使用本书时,【考点梳理】部分可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重点讲解【要点探究】部分。【课时作业】可由学生课后完成,但教师可进行适当的指导,并讲解学生容易出错的试题。第25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5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点梳理第25讲│考点梳理考点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政治: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疯狂反扑,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②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巩固苏维埃政权。第25讲│考点梳理(3)措施:农业实行________。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工业企业收归国有。商业取消________。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4)评价①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________。②消极: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余粮收集制自由贸易物质保障第25讲│考点梳理【归纳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提示它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25讲│考点梳理2.新经济政策(1)背景:经济严峻,急需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2)目的: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3)措施:农业以固定的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旧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________经营。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粮食税外国资本家第25讲│考点梳理(4)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探索了一条小农国家________的正确道路。(5)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向社会主义第25讲│考点梳理【拓展提升】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重大突破提示首先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其次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从上述两个特征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通过社会主义成分和资本主义成分的经济竞赛,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第25讲│考点梳理3.“斯大林模式”(1)背景: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新经济政策被取消。(2)表现①以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________。②优先发展________,其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③推行____________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计划经济重工业农业集体化第25讲│考点梳理(3)特点①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取消一切社会主义经济成分。②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4)评价①功绩: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使苏联成为工业化强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长期的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第25讲│考点梳理【归纳总结】斯大林模式的特征提示①在生产资料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②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③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④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途径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⑤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⑥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第25讲│考点梳理考点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造成工农业生产发展迟缓。(2)措施①农业:实行____________,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②工业: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收购制第25讲│考点梳理(3)评价①一定程度上冲破了____________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效,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②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2.勃列日涅夫改革(1)改革内容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②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③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________。斯大林模式军事工业第25讲│考点梳理(2)失败原因①尽管执政前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未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②与美国进行________,使自己的经济负担日益沉重,经济发展日趋迟缓,进入停滞时期。【辨析比较】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提示同: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结果: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③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异: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军备竞赛第25讲│考点梳理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2)内容①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________。②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③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3)结果:未取得预期成果,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指导性计划第25讲│考点梳理【归纳总结】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当中获得的训示提示(1)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2)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3)任何经济制度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都应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革适应。要点探究►探究点一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1.背景不同:前者是在苏维埃政府建立之初,内有反革命叛乱,外有英、法、美、日等协约国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情况下,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质极度匮乏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后者是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制定的。2.内容不同: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第25讲│要点探究第25讲│要点探究3.目的不同: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4.实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社会的金融,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后者则是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两种政策的实行,既是当时形势的需要,也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有关。第25讲│要点探究5.作用和影响不同(1)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意图是在一个落后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践证明,这一设想是行不通的。虽然在当时它对于保障战时物资供应、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当时的战争形势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它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阶段。第25讲│要点探究(2)新经济政策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的一种大胆的突破,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影响较为深远的经济改革政策。这一政策的成功,是立足于多种经济成分——如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其他非社会主义的和非资本主义的合作与共存。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后应大力发展社会生产这一基本规律,因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经济政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经验和教训。第25讲│要点探究例1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第25讲│要点探究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从材料中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我们可以得出,政权已经建立,缺乏粮食,回顾课本,可知是在苏俄成立之初,C、D无法体现可排除,A项与史实不符可排除,B项符合。第25讲│要点探究[2010·广州模拟]1921年10月,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下列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包含“旧东西”的有()①实行粮食税②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③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④允许自由贸易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第25讲│要点探究C[解析]所谓“新”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案,所谓“旧”是指资本主义的经济手段,①③④属于旧的资本主义经济手段,②属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是苏俄的创新,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自由放任政策,故②不选。►探究点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影响1.原因:这种体制的形成,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①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
本文标题:2012年高考专题复习第14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新课标-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868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