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11.新型城镇化与产城融合
第十一部分新型城镇化与产城融合开篇词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留在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亚里士多德新型城镇化与产城融合一.问题提出:中国城镇化世界性挑战二.路径选择:新型城镇化路径与愿景三.产城融合:中国的现实背景及其展望一、问题提出:中国城镇化世界性挑战(2005)城镇化是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聚居方式变化现象,是一种自然发展的过程。50608012522040074015202860458064005.15.46.38.813.320.529.137.347.257.269.601020304050607080901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18001825185018751900192519501975200020252050城镇人口(百万)乡村人口(百万)城镇化率(%)乡村人口比重(%)全球城镇化浪潮第四波城镇化浪潮•经济全球化、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的推动为主•空间上以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为主,中国和印度为代表•21世纪前后开始快速发展,预计2030-2050年前后将进入城镇化成熟期第三波城镇化浪潮•受二战后人口剧增、工业化大发展、石油开发等多因素推动•空间上以拉美、东北亚、北欧、北非和中东的部分国家为主•二战后迅速发展,历时半个世纪左右,2000年以前进入城镇化成熟期第二波城镇化浪潮•受殖民扩张、工业化和技术扩散多种因素推动•空间上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美国最为典型•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历时近1世纪,1950前后进入成熟期第一波城镇化浪潮•发端于西欧的工业革命•空间上以英国为中心,逐步向欧洲大陆扩散•自19世纪初开始,历时200多年,1950年前后进入城镇化成熟期中国城镇化水平处于世界各国的第三梯队(2012年)多种发展阶段并存的城镇化城镇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与美国高科技并列为人类21世纪的两件大事——斯蒂克利茨)随之而来的“城市病”1城市灾害频发,城市安全面临严峻挑战2城市频现大面积、持久性灰霾,区域大气污染严重威胁人体健康3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依然较为严重,城市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4城市交通拥堵日益加剧,停车难问题较为突出5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中小城市集约度较低,部分城市中心城区密度过高6房价的过快上涨和投机性炒作大幅增加房地产业风险和社会不稳定性7城中村环境、安全问题突出,成为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建设中的诟病8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贫富差距拉大,城市的整体性被肢解中国的城市转型发展势在必行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迅速地改变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城乡格局、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结构,对世界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城镇化率30%80%时间O诺赛姆曲线50.0%2010•水–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增城市用水17亿m3•能源–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增能耗6000万吨标准煤•土地–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增建设用地1004km2•材料–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增钢材、水泥、砖木等建材总重量达6亿吨2011年51.3%2012年52.6%二、路径选择:新型城镇化路径与愿景中国的城市转型发展重在实现四大转变褐色发展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绿色发展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线性发展从摇篮到坟墓循环发展从摇篮到摇篮蔓延发展粗放、无序、非均衡紧凑发展集约、有序、均衡英美模式A、B模式的扬弃中国模式新型C模式的探索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1/2)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的城镇化(区域协调、大中小协调)。新型城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贯穿全过程的城镇化(绿色低碳生态)。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更大限度撬动内需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利用市场机制的城镇化(因地制宜、不同模式)。新型城镇化是注重质量内涵的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并重)。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幸福美丽)。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2/2)新型城镇化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四化”协调科学发展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着力提高质量,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谐包容、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因地制宜、尊重规律,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避免出现大城市过度膨胀,小城市和小城镇发育不足。东部如何提升城镇化质量,中西部地区怎么培育一批城市群,实现人口就近就业,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新型城镇化的特征——产城融合要处理好城镇化和产业、就业的关系。兴城首先要兴业,有产业支撑才能有就业,特别是要发挥好服务业这一最大就业容纳器的作用。避免大城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防止空城、鬼城现象。做到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这新四化融合发展,实现产城相融、互促共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循环模式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旨在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minimalresourceconsumptionandenvironmentcost),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maximumeconomicandsocialbenefits),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resource产品product废弃物waste再生regenerate循环recycle提高资源利用率Improveresourceutilization减少污染物排放Reducepollutantemission低碳生态城市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会议提出的人与生物圈第11项计划,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城市,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生态学理论的广泛应用,“生态城市”概念也应运而生。联合国提出的有关城市生态标准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①有战略规划和生态学理论作指导;②工业产品是绿色产品,提倡封闭式循环工艺系统;③走有机农业的道路;④居住区标准以提高人的寿命为原则;⑤保护好历史文化古迹,不破坏自然资源,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⑥把自然引入城市。低碳生态城市内涵总结建设低碳生态城市需要彻底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的生态宜居型城市转变。不低碳、不生态的城市;污染严重、资源短缺、城市贫困、交通拥堵、看病难、就业难、房价高、环境差、食品不安全、没有归属感、幸福感!√低碳生态城市的核心价值观(1)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自然为本)(2)多元多样、循环利用、和谐共生(多样循环)(3)以人为本,提升质量、共守理念(美丽幸福)X中国的低碳生态城镇建设已开始,已经有越来越多城市开始尝试规划建设实践。截至2012年4月,中国共有280个地级以上城市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相关的发展目标,占地级以上城市的97.6%。来源: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2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情况统计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创新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去利益化、自由迁徙)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农民合法权益、土地物权)深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中低收入和农民工)深化财税金融制度改革(多元化、多渠道)加快市镇管理制度改革(行政区划、省管县、直辖)三、产城融合:中国的现实背景及其展望(一)中国产城融合的现实背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中国工业化增长附带人口城市化的发展不充分,推动了人口的流动转移,却并不注重城镇化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永久流动和长期转移需求。量:中国的人口城镇化率仍然远低于工业化中后期应该具有的均值(60%)。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3.7%,美国在1920年城市化率就超过50%(51.2%)质:公共交通、中小学教育、健康与公共卫生等指标差距更大(二)产城融合的内涵产城融合是一定区域范围内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协同共进、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的一种科学发展格局或发展状态。产业发展将催生各类城市功能的需求,带动城市功能的提升城市功能完善将有效集聚产业发展所需人才,助推产业的创新和升级技术(硬支撑)人才(软实力)资金(基础)创新(动力)需求促进支撑带动集聚刺激集聚促进产业发展:城市功能的支撑和基础城市功能:产业发展的依托和载体基础设施(硬支撑)居住休闲商业商务文化娱乐医疗教育公共服务(软环境)社区单元一基础设施(硬支撑)居住休闲商业商务文化娱乐医疗教育公共服务(软环境)社区单元N…………(三)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1、按产城融合动力划分按产城融合动力划分:被动型和主动型被动型产城融合指的是在工业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后,逐步重视城市功能的配套和城市、产业的协调关系,从而推进产业、城市功能均衡发展的模式。伦敦城市更新圈层规划示意图1、按产城融合动力划分被动型产城融合:伦敦1、按产城融合动力划分主动型产业融合指的是决策者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时以人为本,重视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培育的协调共生关系,在规划和建设中便有机融入产城融合理念的一种模式。1、按产城融合动力划分主动性产城融合: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图2、按产城关联地位划分产城关联地位划分:产业主导型和城市功能主导型产业主导型产城融合指的是产业园区先于城市功能发育,以产业集聚带动人才、资金、基础设施等要素集聚,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从而达到协调共生的产城融合模式。2、按产城关联地位划分产业主导型代表性城市:美国底特律2、按产城关联地位划分城市功能主导型:以优质的城市要素吸引产业集聚,在区位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完善以及公共服务配套较为健全的城市化区域,形成特色产业区。2、按产城关联地位划分城市功能主导型:香港沙田新市镇香港沙田新市镇规划图3、按产城区位关系划分按产城区位关系划分:共生型和伴生型共生型产城融合:产业用地与生活用地交错布局,在空间上融为一体的产城融合模式。3、按产城区位关系划分据空间融合的维度又可分为平面延展共生型产城融合和立体拓展共生型产城融合。新加坡裕廊工业区是平面延展共生型产城融合的典型代表。新加坡纬壹科技城则是立体拓展共生型模式:“一栋建筑就是一个创新社区”。3、按产城区位关系划分伴生型产城融合:产业片区与生活片区相对独立,但总体上仍为统一整体的发展模式。3、按产城区位关系划分伴生型产城融合:临港产业区临港产业区规划图发展模式总结上述各种模式并无优劣之分,也并不是绝对的划分,多种模式将可能在同一区域呈现互动共生的状态。即使同一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也会形成不同的产城融合模式。各类型的产城融合仍然可以找到一些共性的影响因素,如产城融合普遍需要规划的支撑以及特定政策支持等。产城融合案例1:失败案例——底特律“强产弱城”式不平衡的产城融合模式最终使得城市走向衰退“汽车城”底特律——全美“最悲惨城市”产城融合案例1:失败案例——底特律底特律被誉为“世界汽车之都”,其汽车产量和销售额均占美国总数的80%左右。底特律经济依赖于单一汽车产业埋伏着巨大危机,至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导致汽车业面临严重衰退,底特律由经济繁荣的大都市逐渐变成一个问题多多的老工业区。矛盾一:单一产业埋伏危机,城市化进程存在缺陷底特律与城市功能紧密联系的服务业业种的贫乏,服务业内结构严重不合理,加速了底特律的衰败。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化,只能靠产业在数量上的提升来促进经济增长而忽略了产业功能的优化升级。矛盾二:吸引人口素质偏低,制约城市创新功能提升汽车产业集聚吸引大量新入驻人口的素质偏低。2000年,汽车制造业带来的人口结构81%是黑人,大学以上学历不超过10%。城市的核心元素是“人”,人在产城融合进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人口素质偏低,直接就反映在城市的创新功能低下,从而减缓产业化和城市化进展程度。居民
本文标题:11.新型城镇化与产城融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873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