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传统文化的价值与苏共亡党之鉴
刘永启传统文化的价值与苏共亡党之鉴导语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中国古代出现了“四大发明”,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为什么中共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显示了自强不息的改革、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开放、包容的精神,而苏共却最终亡党。以上两个问题涉及到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科学文化的价值人文文化(党史文化)的价值更进一步说,如果中西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自为”的,那么作为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就必须很好地审视人类文化——中西文化的价值。内容概要文化发展中的人文主义特征道统文化“醇厚中和”的人文品格苏共兴亡的历史文化追溯辩证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一、辩证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外求法和内求法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与互补性中华文化的本质:道统文化1.1认识、改造世界的两条途径:外求法(西方)内求法(东方)西方文化传统——外求法苏格拉底2700年以前就曾提出过“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提出“理念主义”。以后出现了宗教,宗教不谈认识自己,只谈上帝。但直到现在,“认识你自己”仍然是一句空谈。即按照西方传统文化精神,人在对事物实现认识的过程中,不是从认识自身开始的,主客体之间是分离的、对立的。这属于外求法的范畴在外求法中,观察过程与思维过程是分离的,其方法论基础为精神、物质相对立的二元论,认为科学必须排除精神因素。把精神世界交给了诸神,纳入神的王国的版图,而把物质世界留给了人类自己。自此以后,人的精神和物质就分道扬镳了(就其主流而言)。东方文化传统——内求法屈原在《离骚•远游》中说:“内唯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古人未把此正式称为内求,而是称为“反求诸己,而后求诸人”。《论语》中说:“君子求诸己”。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求,只是古人治学修身的指导思想,其目的主要是以之获得“自然之本体”,从而提高人们的各种能力,因而它属于内修的实践范畴。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人对事物的认识,则是从认识自身(内求)开始的。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对事物的认识途径是属于内求法的范畴,其方法论基础是精神物质相统一的一元论的唯物整体观。所以,在此文化传统的影响和模塑下,中国古代即出现了反映世界的整体观,以及思维方式中的直觉思维。例如,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也在《奇经八脉考》中讲:“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1.2中西传统文化的根本差异与互补性外求法和内求法,两种认识事物的途径和方法的差别,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别。人类文明几千年基本沿着外求的道路发展。东方尤其是中华文化是沿着内求的道路前进的。如果说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都是为了人类自身的,那么,西方是多从人类文明的物质方面去探求;东方则是从认识人类自身来探求。应该说东方文化有它的特殊意义,它是从人出发来研究人的。既然这样为什么现在东方落后?即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因为在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必须把外在的物质丰富起来,并对其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彻底。西方文化较早就重视物质,在人类发展的一定阶段,物质就很快丰富和发展起来了。西方把精神交给“万能的上帝”,很大程度上属于基督教文化。说世界(精神)是神创的,不需要研究它;把物质世界留给人,因此物质要研究。所以西方对物质世界研究比较多,对客观世界掌握比较多,较早他们就有逻辑学,而中国就不是这样。如果从人文(人类自身)的高度来看人类文化,中华文化是从人类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总之,人类文化在满足认识世界时是呈双轨并进的,双轨都很重要,是互补的。中华文化的本质:道统文化中国最古老的文化是从人发展起来的,人直接认识自然、认识自身,直至根本,直抓本源。农业文明时代,其优点是无可比拟的,出现了四大发明(再加上经络学说算是五大发明了)。但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人的生命活动和意识、道德修养,这也可以说中华文化的“道统”,是人文文化。所以当人文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时候,中华文化就一直很发达,非常的先进。宗教进入中国后的情形:佛教——汉朝进入中国,但它并没有把中国的道统推翻,而是中国文化把佛教中国化了。天主教(基督文化)——宋朝进入中国,这样的文化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再加上中国道统文化中原有的儒家文化的保守性,从明朝以后中国就慢慢落后了。而西方则接受了东方文化的成果,研究物质就有了基础和优越性,所以他们从十三世纪文艺复兴之后搞物质的科学很快发展起来了。这样,中国受基督文化的影响比西方严重得多,因为西方把精神交给了上帝,人去研究物质了;可是中国过去就没有研究物质的习惯,把今天的物质称为”形而下者谓之器”,而对于“形而上者谓之道”的“道”的研究也受到了削弱。既不研究人也没研究物质,所以道统文化的思想传统受到了影响。例如,西学东传后中医地位的削弱。由此可见,近一百年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道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压抑,使得我们在现代科学方面落后了。1.3辩证认识道统文化的价值——实践理性人类文化是在认识主体和客体中,不断地积累,获得前进的。而中华道统文化的优势恰恰就在于它是认识人类自身的。真正运用起中国道统文化的内求法,最后的结果应该是“知内而达外”,她是真正使人类文化向前进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几大发明在世界能够领先的道理。儒家《礼记‧大学》中的八纲——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达到“平天下”,,这才是道统文化的实质。道统文化与实践论道统文化把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改造结合到一起了:先将自身圆满起来,有了智慧和能力然后再去干事情,在干事情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再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这样反复无穷地发展下去,而不是当个老学究就完事了。《实践论》(毛泽东):“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联系”。道统文化的实践理性:“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精神,表现为改革开放中,允许“先试”,在成功的基础上予以推广。二、文化发展的人文主义特征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他的《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将人类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中华文明价值的复兴与普世化预期上。日本当代哲学家、思想家池田大作在《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中,清晰论述了中华文明精神遗产的优秀资质,并预言今后中国是融合全人类的重要核心。东方文化的核心就是崇尚精神、崇尚集体。但传统的大同理想范式都带有乌托邦式的空想色彩,忽视其物质基础。《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几千年的革命实践表明,唯一可能的道路是“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2.1人类社会文化和文化的发展趋向前苏共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曾私下对自己的弟弟说:“什么共产主义,这都是哄哄老百姓的空话”。立党为公的“公”,到底为什么能够成立?答案不仅在马克思主义,而且还根系深厚的传统文化。美国精神(重精神)欧洲意志(重集体)日本松下风格(重为公)2.221世纪人文文化的转向这个问题马克思早就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作了阐述,一些非马克思主义者也得出与马克思同样的结论。美国社会学家摩尔根在其《古代社会》中这样写道:“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社会的利益绝对地高于个人的利益……管理上的民主,社会中的博爱,权力的平等,普及的教育,将揭开社会的下一个更高的阶段,这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摩尔根不是马克思主义者2.3人文文化影响社会的变化恩格斯在《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把摩尔根的这段话引用了。这说明现代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在21世纪文化的转向当中,东方文化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因为东方文化的核心就是崇尚精神、崇尚集体。这些,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权观、人文观、道德观、价值观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温家宝总理曾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三、道统文化醇厚中和的人文品格:承载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无穷张力•《周易》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即是中华文化思想的主旋律,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中华文明历经浩劫而传承的重要因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近代史•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人民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3.1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实践证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存和发展的土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其三大法宝: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生动地诠释了道统文化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人文胸襟”。•《尚书》有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一语道出国家安宁、政局稳定的根本,即在于“民”。以民为本,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愿望,也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本质之所在,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心理基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扎根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文化理念: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并以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为出发点,实现了马克思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3.2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生。“和”是中国人民奉行的崇高价值,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了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睦邻友好,各党派荣辱与共的积极作用。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3.3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国宋代哲学家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这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界、社会的统一,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统一。前些年我们搞的“共产主义”:包括1958年“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以及“文革”的“共产主义”在自然物质和社会领域,实际是透支的共产主义:没有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造成社会发展倒退,人才万马齐喑。从反面深刻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根系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基础。3.4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科学发展观正是基于发展的整体考量,根系“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道统。创造性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的问题。实践证明:醇厚中和的道统文化,具有承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无穷张力。一个民族,只有在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里生活,才能更好的展现活力。处在新世纪的中国苏联解体后,人们长谈到:苏联建国的经济基础比中国要好很多,为什么苏共始终没能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中共却能通过改革开放,创造历史的新辉煌呢?四、苏共兴亡的历史文化追溯苏共亡党、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事业最大的悲剧,苏联党和人民,已付出了惨痛代价。如果不能从中汲取足够深刻的教训,历史悲剧就无法以历史的进步来补偿,甚至会重蹈覆辙。此所谓,彰往而察来。4.1.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权力过于集中、民主太少,政治文明未开化,是苏共亡党的根源,也是中共走过很多弯路的重要原因。赫鲁晓夫那样,把一切归结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斯大林似的领袖,并不稀奇。但遗憾的是,斯大林始终没有以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态度来发展社会主义——大清洗“文革大革命”期间“左”的运动不断。当类似“大清洗”的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社会主义国家重演,就不能再看成偶然现象。重庆的所谓:“唱红、打黑”,变成了“唱红、黑打”给我们那些启示?4.1苏共亡党的镜鉴——政治文明的未开化社会主义国家历史悲剧的成因首先,因为共产党执政后,总体上沿用了革命时期形成的权力高度集中的领导制度,这在一定条件下很容易演变为对权力的滥用。其次,社会主义革命没有按照马克思所预能在资本主义民
本文标题:传统文化的价值与苏共亡党之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87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