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地下室深基坑开挖支护与地基加固施工方案
地下室深基坑开挖支护与地基加固施工方案目录一、编制依据与工程简介1.1编制依据1.2工程概况1.3基坑周边环境1.3地质情况1.4基坑支护二、施工部署2.1施工部署指导思想2.2基坑支护区域的划分2.3施工步骤2.4项目组织管理架构2.5施工人员、材料、机械投入2.6施工进度计划三、管理目标3.1项目质量目标3.2工期目标3.3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目标管理四、施工平面布置4.1施工平面布置原则4.2临时设施4.3临时用水用电4.4施工排水4.5井点降水4.6基坑护栏五、施工流程六、主要施工工艺6.1土方开挖工程6.2水泥搅拌桩6.3水泥单管旋喷桩6.4钢格构柱施工6.4.1施工工艺流程6.4.2立桩施工工艺及保证措施6.4.3格构柱施工6.4.4混凝土浇筑6.5.1钢筋混凝土梁支撑梁施工方案6.5.2支撑梁拆除七、基坑监测7.1监测依据7.2监测说明7.3监测准备工作7.4基坑监测方法7.5基坑监测与控制7.6基坑的预警抢险与加固及注意事项八、质量管理目标和保证措施8.1质量管理目标8.2质量保证措施九、安全文明施工9.1安全组织机构9.2安全保证措施十、应急预案10.1应急组织机构及联络电话10.2项目部应急行动组织机构10.3事故报告程序10.4应急小组职责和分工10.5内、外部报告制度10.6坍塌事故预防措施及坍塌事故应急措施10.7连续墙接缝处出现漏水、漏砂情况应急措施10.8触电事故预防措施及触电事故应急措施10.9高处坠落事故预护措施及应急措施10.10机械、物体打击事故的预防及应急措施10.11应急设备的配置十一、季节性(台风、雨季)施工措施十二、附图及进度计划表1、基坑施工总平面图2、基坑土方开挖平面图3、基坑土方开挖剖面图(A-A)4、基坑土方开挖剖面图(B-B)5、内支撑平面布置图6、基坑监测平面布置图一、编制依据与工程简介1.1编制依据本工程相关施工图纸地质勘察报告《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CECS9697《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程》GB50086—2001《喷射混凝土施工技术规程》YBJ226-9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93《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范》JGJ33-200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XX省建筑工程文明施工评分细则》粤建99-060号文件国家现行规范及XX市相关标准1.2工程概况工程名称:XXXX酒店建设单位:XXXX酒店有限公司设计单位:XX市设计院监理公司:XX市XX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施工单位:XXXX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勘察单位:XX省XX工程物探技术开发总公司XXXX酒店工程位于XX生物岛环岛A线以北,拟建17层酒店建筑,含两层地下室,局部为别墅区,呈东北走向;基坑开挖边线周长约1220米,基坑开挖面积约39131㎡,其中深基坑部分(双层地下室)面积约26673㎡,单层部分面积约12457㎡,该建筑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总建筑面积为141793.8m2,±0.000标高相当于XX市城建高程12.00m,现地面为-4.9m。基坑平面不规则,深基坑(双层地下室)底板底标高为-12.75米,开挖深度7.85米局部8.85米,围护结构采用800mm地下连续墙,连续墙深度为18.8-26.5m,连续墙兼做地下室外墙,方案另见连续墙施工专项方案。支撑结构采用一道钢筋砼支撑,支撑支顶在连续墙顶冠梁上。单层部分底板底标高为-7.75米,开挖深度2.85米。1.3基坑周边环境北侧与仑头水道相邻,距离大于15m。西南侧与水墨园相邻,距离大于20m。东南侧与官洲水道相邻。南侧与市政道路环岛A线相通。1.3地质情况1、地质情况地形地貌:场地地貌单元属XXXX洲冲积平原地貌,原为河间滩涂地带,后经人工堆填平整,勘察时场地地形基本平坦,钻孔的孔口标高介于6.42~7.85m之间。2、地层岩性根据岩土报告揭露,基坑开挖与支护主要影响土层有:2.1、人工填土层(Qml,层号①)土性以素填土为主,新近堆填,未经压实,呈松散状。2.2、冲积土层(Qal)本场地的冲积土层总体厚度较大,且以砂土为主,划分为淤泥质土(②1)、粉细砂(②2)和中粗砂(②3)共3个亚层,如下:2.3、淤泥质土层(层号②1):以淤泥质土为主,灰黑色,饱和,流塑状。2.4、粉细砂层(层号②2):以粉砂为主,灰黑、灰等色,饱和,松散状。2.5、中粗砂层(层号②3):以中砂为主,灰黑、褐黄色,饱和,稍密状。2.6、震旦系基岩(Z)2.7、全风化花岗片麻岩层(层号③1):褐黄色、灰、青灰等色,岩石基本已风化成坚硬土状。2.8、强风化花岗片麻岩层(层号③2):褐黄、灰、青灰等色,岩芯多呈半岩半土状,部分碎块状,岩块多数用手可折断。2.9、中风化花岗片麻岩层(层号③3):灰、灰黄、灰白等色,片麻状结构,块状构造,裂隙发育,岩芯多呈碎块状,部分短柱状,多数较破碎,岩块较硬。2.10、微风化花岗片麻岩层(层号③4):灰、灰白、深灰等色,片麻状结构,块状构造,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短柱状及部分碎块状,为较硬岩。特殊性岩土及不良地质作用本工程场地范围存在的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主要有淤泥质土土、砂土液化及填土。1.4基坑支护深基坑(双层地下室部分)开挖深度约为7.85米局部8.85米,面积约27000平方米,周长约730米,基坑支护采用地下连续墙(另见地下连续墙专项方案)+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水泥搅拌桩、水泥旋喷桩局部加固。的支护型式。1、冲孔灌注桩:冲孔灌注桩直径为1.0m,采用C30砼,要求桩端进入强风化岩2.m或全风化岩3m,埋设550×550钢构柱,支撑1000×1000支撑梁。2、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本工程采用一道内支撑,内支撑梁面标高为-6.3m,砼强度为C30,支撑梁布置见附图。3、水泥搅拌桩:水泥搅拌桩直径600,横竖向间距400,采用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掺入量75kg/m,加固深度在-13.75~-18.75米。(详细内容另见水泥搅拌桩专项施工方案)4、单排单管旋喷桩:旋喷桩有效深度在-13.75~-18.75米。(详细内容另见水泥旋喷桩专项施工方案)5、内支撑梁及钢格构立柱:基坑支护设一层钢筋砼内支撑,围护连续墙墙顶设冠梁(GL)截面800×1000,支撑面内设钢筋砼内支撑梁成横竖向交叉分布,梁截面为1000×1000、800×1000、800×800、600×800,由于深基坑面积较大,在内支撑梁跨中位置交叉处共设置82条钢格构立柱;钢格构立柱嵌入D=1000的冲孔灌注桩桩内2.5m。钢格构柱截面550×550,每根钢格构柱长9.4~10.4m,由4L160×14mm的角钢加上4-650×150×12mm的缀板焊接而成,缀板中心间距800mm,缀板与角钢用单面满焊连接,焊缝高度8mm。二、施工部署2.1施工部署指导思想本工程项目地质复杂,工序多,需多工种的配合施工,因此,我司本着精干、高效、负责的原则,服从业主的指挥,做好有关方面的协调工作,优质、安全、文明、按期完成本项目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2.2基坑支护区域的划分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本工程基坑支护按不同的深度进行划分施工,以便在施工中加以控制,基坑支护区域的划分如下:2.3施工步骤平整场地→桩→格构柱→运土道路铺设→土方开挖(先开挖-4.9~5.7m)→支撑梁位土方开挖→支撑梁底砼垫层、连续墙顶浮浆凿除→支撑梁、冠梁支模→支撑梁、冠梁钢筋绑扎→支撑梁、冠梁捣砼→重新铺设运土道路→土方分层开挖至基底→坑底排水施工。2.4项目组织管理架构:各机构的职能如下:1)项目经理负责本项目的施工管理,对工程质量、施工安全、施工进度、成本控制、劳资支付、协议合同、文明施工等全面负责。2)施工现场生产管理由项目副经理主持,负责现场各项施工生产管理,施工进度管理,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生产及施工现场人员、机械、材料的调度、协调各单位间的关系。3)项目执行经理主要负责质量验收、设计协调、资料管理、创优等工作。4)技术管理负责人由项目工程师担任,主要负责施工生产中技术管理工作。5)安全负责人由项目安全主任担任,主要负责施工安全管理,安全技术交底、安全培训等工作。6)材料负责人负责对材料的采购、定货,负责提供各种材料的出厂证明材料,负责现场材料的搬运、贮存、保护及对不合格材料的处理,对不合格的材料应坚决予以退回,并确保材料及时供应。2.5施工人员、材料、机械投入2.5.1人员投入施工人员投入计划表(略)2.6施工进度计划详细施工进度计划详见附件:基坑支护工程施工进度计划三、管理目标3.1项目质量目标本工程质量目标:确保获XX市优良样板工程。3.2工期目标本基坑支护、土方开挖工程的工期目标:150个日历天;拟从2012年8月1日开工,2012年10月30日完成。3.3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目标管理达到安全工地标准。实施施工过程“五无”,即无重伤、无死亡、无火灾、无中毒、无倒塌。不出现重大施工安全事故和火灾事故,争创XX市安全文明施工样板工地。四、施工平面布置4.1施工平面布置原则施工平面布置的作用主要用来正确处理施工期间所需的各项设施和永久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按施工方案和施工进度计划合理规划施工道路、材料堆放、仓库、钢筋加工场、临时办公、工人宿舍、临时用水用电管线敷设等,使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科学合理、方便、整齐、美观、清洁、畅通。施工平面图根据现场施工需要及实际情况进行布置。4.2临时设施现场设办公室、部分管理人员宿舍、部分工人宿舍、厕所、临时道路等。现场总平面布置图见附图。(其它管理人员宿舍、其它工人宿舍设在另一生活区)4.3临时用水用电现场临时供水、供电布置。具体详见临电、临水专项方案。4.4施工排水本工程在基坑顶,导墙外侧沿基坑周边设置排水沟,内截面300×400mm,砌120砖墙内侧抹1:5水泥砂浆20厚,每隔30m左右设沉淀池(集水井)。基坑开挖过程中,需沿基坑底周边设置临时排水沟,间距30m左右设一个集水井(1000×1000×1000㎜),及时用潜水泵将地下积水抽至沉砂池,沉淀滤清后统一排至市政排水管网,在临时建筑及车间四周设置排水沟,污水沉淀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后统一排至市政排水管网。这样就可以集中桩间渗漏水以及基底的渗漏水,再统一用潜水泵排出基坑。排水沟大样(略)集水井大样图(略)对于从基坑内抽出的水,由于含有一定量的泥砂,为防止堵塞下水道和有利于环保,决定在基坑两侧共设置四组沉淀池,每组沉淀池有三个小池,每个小池为2.0m(宽)×1.5m(长)×2.0m(深),四个小池分别为进水池、沉淀池、出水池,沉淀池应及时清理沉碴,防止将泥砂代入下水道,堵塞管道。沉淀后的水流入城市下水道井口,通过市政管网排出。排水沟、集水井及沉淀池布置见下图:(略)4.5井点降水本工程基坑内降水采取深井井点降水,设十五个降水井,井深20m,降水井的位置见图。降水井用钻孔桩机成孔,孔径为Φ1000mm,钢筋笼纵筋用24条二级钢20厘、箍筋Φ8@150、加径箍用二级钢20厘@1500,钢筋笼外围及底包二层安全网,成孔后下放钢筋笼,在钢筋笼内用潜水泵抽出井内泥浆以防井内淤泥积沉井底。钢筋笼外与井壁之间回填碎石、砂滤料。在施工中井内潜水泵安装自动抽水控制系统,当井内水涨到设定高度时潜水泵自动起动抽水,当井内水降至设定高度时潜水泵自动停止抽水。4.6基坑护栏在外侧导墙顶设置1200mm高的防护栏,保证基坑顶施工人员安全。五、施工流程根据现场场地及施工安排,场地平整后先进行B区(深基坑)地下连续墙工程施工,其他水泥搅拌桩、旋喷桩、钻孔灌注桩和内撑格构柱穿插同时施工。桩施工完成后进行土方开挖从-4.9~-5.7m标高后进行内支撑及冠梁施工,内支撑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强度后进行土方开挖施工,上述施工主要流程如下图:(略)六、主要施工工艺6.1土
本文标题:地下室深基坑开挖支护与地基加固施工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891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