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育学填空题2填空题1.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P12.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P1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P15.正规教育的标志是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P26.教育制度发展经历了: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P27.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P38.可以用“学历社会”来描述制度化教育对社会的影响。P39.非制度化教育相对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好重要的是教育理念。P310.伊里奇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P311.二战后,综合中学比例增加,出现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P412.我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夏代。P513.古埃及设置最多的学校是文土学校。P714.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3要求而逐渐形成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P1015.教育的自由化是教育民主化的追求。P1016.教育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P1117.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P1118.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P1119.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其教书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P112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P1121.孔子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P1222.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P1223.战国后期,《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P1224.《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P1225.苏格拉底以其问答法著名。分为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和助产术。P1326.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4中。P1427.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P1428.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P1529.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来的。P1530.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尤其强调教育的自然性。P1531.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是《爱弥尔》。P1532.“白板说”是由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P1633.教育学诞生的标志是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P1734.赫尔巴特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形成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它具体表现为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P1735.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P1836.杜威与他的《民主与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代表。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也是生长、“在做中学”P1837.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的《教育学》对我国的教育理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P1938.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域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P24539.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进,实质上就是政治民主化与教育民主化演进和发展的过程。P2540.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普及高等中级教育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P2641.生产力对教育其决定作用。4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P2743.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P274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两方面实现。P2845.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著名的“人力资本理论”。P2946.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资本投入外还有就是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P2947.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P3148.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P3249.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知识的数量观念,也改变着知识的质量观念。P33650.网络教育一方面是指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另一方面是指在网上构建“网络学校”。P345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P3852.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又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P3953.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学校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P3954.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由四种基本成分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和理想成分。P39—4055.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P4056.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P4457.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孟子。P4458.我国古代恶性论的代表人物是荀子,该观点属于外铄论。P451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实践活动。P4814.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特点。P4815.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7基。P5216.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P5517.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P5618.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P5619.少年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P56。20.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P6021.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待。P6222.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P652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P652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P6625.素质教育是促进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P6726.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P70827.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P7028.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P7529.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违反规定造成的后果学生自负。P7730.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P7931.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统称为教师的人格特征。P8332.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P8333.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P8334.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P8435.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P8436.学生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P8537.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P8738.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9宾塞。P8739.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P8840.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P8841.根据课程任务,可以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P884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P8843.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P8844.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P8845.1933年,将课程分为国家和地方两个层次;1996年,将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次;1999年,第三次全国工作会议上决定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P9046.学校课程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P911047.制约课程的三大要因素是社会、知识和儿童。P9148.地方课程既可以安排必修课,也可以开设选修课。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P9149.课程目标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P9350.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来源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P9451.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P9552.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P9653.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P9954.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构成。P9955.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56.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P10057.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各个学科均有相应的教科书。58.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P1001159.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生理适宜原则。P102—10360.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四个方面: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和灵活性。P10361.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P10362.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P10363.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和CIPP评价模式。其中,目标评价模式提出者是泰勒,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提出者是斯克里文。P105—10664.CIPP评价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P10665.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P10866.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P10867.教学是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的,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P11068.教育任务的决定,要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12科的特性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制约。P11069.“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P11070.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P11071.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惟力和想象力,其中思惟力是核心。P11172.教育过程首先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P11373.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P11574.学习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P11575.教育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P11776.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过程),它包括使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理解教材可以有两种思惟途径:一是从具体形象思惟向抽象逻辑思惟过渡,二是从已知到未知。P11977.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P12178.直观教具可分两类: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P1221379.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要求,符合的教学原则是:巩固性原则。P12480.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惟能力。81.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82.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与学生学的方法。83.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等。84.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
本文标题:教育学填空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909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