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资料
研究生入学考试之--运动训练学总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总复习资料第一章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竞技体育构成: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4竞技体育管理3.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1)竞争性:激烈的竞争性成为竞技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的特点之一。(2)规范性:现代竞技运动要求高度完美的技艺,它是以对技术、战术和各种训练规范性要求基础上建立的。(3)公开性:竞技体育具有比一般社会活动更为明显的公开性和外相性特点。(4)公平性:没有公平竞争,竞技运动便无法正常进行。(5)集群性:竞技体育是由若干运动员组成的群体行为,集体项目中,集群性特点更突出。(6)观赏性:竞技体育以其独特的观赏性赢得官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奠定了自身发展的基础。4.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5.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运动训练过程就是其研究对象。包括: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所有因素,不仅包括运动场上的,还有社会因素、心里因素。6.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每名运动员都从事着特定专项的训练,具有鲜明专一性,但并不排斥有利于专项竞技能力提高的其他项目的训练内容和手段)(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负荷的适度增加能够导致运动竞技水平的显著提高,但当负荷超出运动员最大承受能力时,运动员机体会产生劣变现象)(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运动训练过程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性行为,需进行有效管理)(6)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有着广泛的多学科联系)7.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8.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4)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5)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1.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1)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2)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3)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推进竞技体育发展.@2.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除社会成员不良心绪第二章1.田麦久——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A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B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C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3.项群理论包括(按竞技能力):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跳跃、投掷、举重速度性短跑、短游耐力性中长跑、游、自行车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射击、射箭难美性体操、技巧、跳水、花样对抗隔网乒乓、羽毛、排、网球同场足球、篮球、水球格斗摔跤、拳击、柔道@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c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第三章1.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它包括: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竞赛的胜负或名次2.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填空):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对手的竞技水平③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的水平)3.竞技能力:它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4.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第四章1.九大训练基本原则: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2.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a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b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c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训练学要点:a贯穿区别对待原则所需注意的因素(运动专项、训练对象、训练条件)b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教练员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3.直观教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a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b动作技能形成原理。训练学要点:a教练员应高度重视直观教练原则的运用b注意应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C注意直观教练与积极思维的有机结合4.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a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B调节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训练学要点:a准确判别疲劳的程度(自我感觉,外部观察,生理测试、心理测试)b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运动训练原则:训练规律的反映,是长期训练实践经验总结,也是今后训练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第五章1.运动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2.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填):一、(1)依竞技能力:体能训练方法、技能训练方法、战术能力训练方法;(2)训练内容组合特点:分解训练法、完整训练法、变化训练法、循环训练法;(3)依训练负荷与间歇关系: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4)负荷氧代谢:无氧训练法、有氧训练法、有氧无氧混合训练法;(5)外部条件:语言训练法、示范训练法、助力训练法、加难训练法。二、依不同训练方法基本作用和使用范围,分为:(1)整体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2)具体操作方法(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3.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4.运动训练手段的分类:(1)依练习目的(发展体能的训练手段、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提高战术能力的训练手段、改善心理状态的训练手段);(2)依训练手段的效果对专项能力的影响(一般训练手段、专项训练手段);(3)依在训练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基本训练手段、辅助训练手段);(4)动作结构(单一结构训练手段——周期性练习、混合型练习;多元结构训练手段-—固定性练习、变异性练习)5.运动训练具体操作方法(8种):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一、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作用: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有利于运动员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分类:依单次练习时间长短,分1.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应用特点:一次练习负荷时间30秒内)2.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30秒—2分钟)3.长时间重复训练方法(2—5分钟)二、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作用: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配合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等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分类(填):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应用特点:负荷40秒内)、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100—300秒)、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5分钟以上)三.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作用:主要用于发展一般耐力素质,有助于完善负荷强度不高但过程细腻的技术动作,可使机体运动机能在较长时间的负荷刺激下产生稳定的适应,内脏器官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以及该供能状态下有氧运动的强度;可为进一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及无氧工作强度奠定坚实基础。——分类: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两种典型练习方式:匀速持续练习、变速持续练习)、长时间持续训练方法(三种变化形式:匀速持续练习、变速持续练习、法特莱科训练)四、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作用:通过变换运动负荷,可使机体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承受专项比赛时不同运动负荷的能力。通过变换练习内容,可使运动员不同运动素质,运动技战术得到发展。——类型:负荷变换训练方法、内容变换训练方法、形式变换训练方法。五、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的训练方法。――作用:可有效地提高不同层次水平的运动员的训练情绪和积极性;可以合理地增大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习密度;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地加以调整,做到区别对待;可以防止局部负担过重,延缓疲劳产生,并有利于全面身体训练。――分类;循环重复训练、循环间歇训练、循环持续训练——三种循环训练法的组织形式有三类:流水式、轮换式、分配式。六.比赛训练法: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定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类型(4种):教学性比赛方法、模拟性比赛方法、检查性比赛方法、适应性比赛方法。@5.运动训练常用手段: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六章1.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包括: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和健康水平。构成体能三要素是指: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其中运动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2.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1)合理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一般体能训练可为提高专项运动所需的身体能力打基础。(2)体能训练应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学特征相近似。(3)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4)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各种运动素质在人生不同发育阶段发展程度不同。(5)在训练中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3.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肌肉克服阻力:外部阻力、内部阻力)——分类:(1)力量素质与专项:一般力量、专项力量;(2)与运动员体重关系:绝对力量、相对力量;(3)完成体育活动所需力量不同: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量。——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单位体重所具
本文标题:运动训练学总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932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