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走进中国科技史殿堂第六讲
全校公选课走进中国科技史殿堂第六讲2013年5月全校公选课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持续发展隋唐时期盛世辉煌:隋唐时期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从时间上看,它承前而启后,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一时期又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公元581年,杨坚篡夺北周王朝,建立了隋朝。589年,隋灭陈,统一了全国。隋朝统一中国,并且开创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措施。唐朝,则完善了隋朝的政治体制,继承了隋朝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盛世辉煌:隋唐时期隋朝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较短,只经历了两个皇帝,39年比之唐朝280多年的历史,总让人们的感到隋朝的地位远不如唐朝。但实际上,隋朝结束了魏晋以来长达300多年的分裂局面,开创了自秦汉以后的又一大统一的局面,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它创立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等等都对中国的政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大运河的开挖也为南北的沟通与经济繁荣。隋炀帝通过政治改革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强大势力和影响,以整饬吏政,加强中央集权,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尽成熟及过急的推进,使得关陇旧贵族势力间接造反,最后为唐朝所取代。盛世辉煌:隋唐时期公元618年,李渊篡隋自立,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不久,李渊退位,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唐太宗汲取隋亡的教训,他勤于政事,要大臣廉洁奉公,政府轻徭薄赋,鼓励生产。他在位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在位时多病,皇后武则天替他处理政事,逐渐掌了大权。高宗去世几年后,武则天临朝称制。武则天于公元690年废黜睿宗,称帝,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经常让大臣举荐人才。她统治时期,也有一些弊政,但当代史学家郭沫若称赞她的统治说:“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盛世辉煌:隋唐时期公元705年,武则天被迫退位。这以后唐朝政局再度动荡不堪,直到唐玄宗时,才又安定下来。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是武则天的孙子,公元712年即位称帝。他有作为,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宋璨为相,励精图治。他统治的前期,政治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现象。此时期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唐朝农业大发展,正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唐朝的手工业也兴盛起来。如丝绸纺织业,还有闻名于世的唐三彩陶器等。唐朝经过290年的统治,由盛到衰。公元755年,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公元907年,朱温灭唐自立,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主要内容概说1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2都市建设、桥梁建筑、大运河3中医药学、天文学4陶瓷、雕版印刷术5纺织、炼丹术和化学6概说隋唐时期是整个中国古代中国鼎盛时期的相争。这一时期,科学技术也是一派盛况。魏晋南北朝时期积累的科学技术成就成为隋唐科技发展的直接动力。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沿着传统的科技体系持续发展,无论从深度或广度,都反映中科学技术体系已经达到成熟的阶段。国家征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规模巨大的工程建设。大运河的开凿、都城长安和东都洛阳的兴建,体现了当时中国的强大国力。隋朝设立算学,成书于魏晋南北朝的《海岛算经》、《孙子算经》等八部数学著作与《九章算术》、《周髀算经》一起整理为“算经十书”,作为算学学生的必修教材。概说唐代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官修药典《新修本草》,政府集中了二十多个各方面的人员,查阅了国家图书馆中的大量书籍,并让各地提供药物图样,仅用两年多时间即编成颁行。此后历代药典都是在该书基础上修订而成。唐代民间名医辈出,道教的繁荣以及炼丹术的流行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隋代的大运河、长安城、赵州桥以及那些存留至今的巨大唐代钢铁铸件标志着那个时代的工程实力和技术高度。高僧一行在广袤的大唐领土上主持了中国首次全国性天文观测,南到交州(今越南中部地区),北到铁勒(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西南喀拉和林遗址附近),共13个地点,编订了那个时代最精确的一部历法《大衍历》,并测出了子午线的长度。隋唐时期,造船、纺织、造纸、陶瓷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都有较大程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的雕版印刷术、火药亦于这个时期相继问世或初露端倪。农学隋唐是中国的第二次大统一,经历长期战乱的国家重新进入一个相对比较安定的时代,农业生产从而得到极大的恢复。隋唐时期农业技术进步最突出的是江南地区。魏晋以来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使秦汉属于边远地区的江南得到迅速开发,更为这一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同时,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江南人民也对这些技术进行了很多创造性的发展,结合南方原有的优秀农业技术和经验,推动了传统农具的改革,并创造出了新的耕作技术。洛阳含嘉仓:储藏九州租粟谷粒千年分明含嘉仓是隋唐时,特别是唐代东都城内的一座大型国家粮仓,也是大运河最重要的配套设施之一。含嘉仓又叫含嘉仓城,是隋唐东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隋唐东都城东城北,圆壁、曜仪两城之东,也就是今天洛阳老城西北郊。东西宽612米,南北长71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洛阳含嘉仓20世纪60年代末,焦枝铁路动工兴建,在建机修车间时,含嘉仓遗址被发现并发掘。随后,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带进行了全面勘察和重点发掘,共探出287座粮窖。这些粮窖东西成排,南北成行,排列有序,按其连接情况总共应有400余座。史载,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全国主要大型粮仓储粮总数为1266万石,而含嘉仓就储粮583万石,占近1/2,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座粮仓,被称为“天下第一粮仓”。洛阳含嘉仓的良师贮存技术发掘结果表明,含嘉仓遗址内粮窖的形制、结构等基本相同,最大的口径约12米、深约12米,最小的口径约8米、深约6米,均口大底小,呈圆缸形。当时,人们将窖壁挖好后用火烘干,把草木灰顺势摊在窖底,上铺木板,木板之上铺席子,席上垫谷糠后再铺席子;窖壁也用两层席子夹一层糠,里面装粮食,离地面半米处同样用“席子夹糠”法覆盖,然后封土,才算完工。在被发现的粮窖中,除160号窖内保存着一窖完整的粮食外,其余全为空窖。而这一窖粮食足以令世人惊叹:被发掘时,窖里的粮食粒粒分明,有的呈棕色,有的发黄。考古工作者利用仪器检测,发现这些粮食颗粒48%被碳化,52%是有机物。人们在粮窖的木板缝隙中发现的谷子样颗粒,竟在取出的第二天发芽。洛阳含嘉仓的良师贮存技术含嘉仓设计的高明,首先在于选址在地势高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土质干燥,水位低,利于储粮。更重要的是,这些粮窖的结构十分科学,人们在冬季封存粮食时,用“席子夹糠”法使粮窖隔湿保温。如此储粮,粮食不易发热、发芽、腐烂,谷子可以存放9年以上不变质。此外,粮食被封存后,当时的人们还在封土上种小树作为监测手段:如果粮食发热、发芽,小树就会枯黄。含嘉仓160号窖遗址中出土的铭砖记载了储粮的时间、数量、品种、来源、仓窖位置及授领粮食的官员姓名。从发掘情况来看,含嘉仓储粮的主要时段为唐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而其来源有苏州、徐州、楚州(属现江苏淮安市辖)、润州(江苏镇江)、滁州(江苏省滁州)、隋州(河北邢台)、冀州(河北冀县)、德州、濮州(山东濮县)、魏州(河北大名)等地,可见地域之广,规模之大。专业化农书唐代农学的兴盛发达也表现在农学著作上。除了传统的综合性农书,专业化方面的著作也有很大发展。陆羽的《茶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其他比较重要的专业性农书还有晚唐著名文学家陆龟蒙所著《耒耜经》,专门记载了农具形制和用法。陆羽和《茶经》陆羽(733-804),中唐时期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陆羽三岁。字鸿渐,号竟陵子,桑苎翁、茶山御史等。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神”。在以前,饮茶只是一种日常生活行为,直到陆羽把它演变成一种文化。陆羽身世坎坷,幼年惨遭抛弃,后被寺庙的智积禅师收养。受精于茶道的智积禅师影响,他从小变接受了茶文化的熏陶。后来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吸取众多茶家的见解经验,终于撰写出了《茶经》。陆羽和《茶经》陆羽的《茶经》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内容涉及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又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书里记载了茶树的天然性状,茶叶的采制、茶具的使用和规制,泡茶法和饮茶法,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因为这本经典,使唐朝的饮茶脱离了早期不完善状态,成为风靡全国的饮料。超级链接:中国饮茶的历史中国茶制(茶的形态)的演变,一般可分为唐宋的片茶(固形茶)、团茶和饼茶,和明代以后的以散茶(叶茶)为主的两个阶段。茶制不同导致饮茶吃茶方式的极大变化。唐宋的饮茶方式相似,是将固形茶碾成碎末,然后将之投与釜煮饮(唐),或将之放于碗中,然后注汤点饮。到了明朝,基本上是直接将茶叶放在壶中、杯中泡饮。中唐以后陆羽撰写《茶经》,制定了烹煮末茶的一套茶具的规制方式,从此奠定了茶器的历史地位。超级链接:中国饮茶的历史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太祖正式废除福建建安北苑团茶进贡,禁造团茶,改茶制为叶茶(散茶),唯令采芽茶以进,从此改变了唐宋以来饮用末茶为主的习惯,也结束了团茶、饼茶独领风骚的地位。末茶没落,连带的以茶筅击拂的点茶法亦渐行消失,从此国人不识末茶、点茶为何。宋元时代的吃茶方式,不论团茶或叶茶多将其研碾成末,撮末入盏,复由茶瓶(汤瓶)注汤入盏,再持茶筅入盏搅拌茶末,为防茶汤外溢,使用碗壁较高、较大型的茶盏(又称茶碗),一般注汤只入盏之五六分(蔡襄《茶录》),今日日本抹茶亦注汤至茶碗三四分,其理相同。宋人用瓶注汤,称为点,故称点茶。陆羽和《茶经》陆羽在《茶经》中不仅全面的叙述了茶区分布特点,还对茶叶品质进行了高低优劣的评价。他首倡饮茶的艺术,强调茶叶品质、水质、茶器及烹煮方式对于饮茶的重要性。此外,许多名茶也是他首次发现的。如浙江长城(今长兴)的顾渚紫笋茶,义兴郡(今江苏宜兴)的阳羡茶都是陆羽直接推举入贡的。《茶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以后茶书皆本于此。视频《陆羽与茶经》陆龟蒙和他的《耒耜经》《耒耜经》是中国有史以来独一无二的一本古农具专志,是唐朝陆龟蒙撰写的专门论述农具的古书经典著作。《耒耜经》共记述农具四种,其中对被誉为我国犁耕史上里程碑的唐代曲辕犁记述得最准确最详细,是研究古代耕犁最基本最可靠的文献,历来受到国内外有关人士的重视。全篇600余字,所记农具有犁、爬(即耙)和碌碡等。曲辕犁在耕、耙、耖的技术体系中,耕是最重要的一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陆龟蒙对当时江东一带重要的水田耕作农具——犁的各部构造与功能作了记述和说明。陆龟蒙还对各种零部件的形状、大小、尺寸也有详细记述,十分便于仿制流传。江东曲辕犁为铁木结构,由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评、犁建、犁梢、犁盘等11个零部件组成。犁铧用以起土;犁壁用于翻土;犁底和压鑱用以固定犁头;策额保护犁壁;犁箭和犁评用以调节耕地深浅;犁梢控制宽窄;犁辕短而弯曲;犁盘可以转动。整个犁具有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等特点。用曲辕犁耕地,欲深欲浅均可,运用自如。曲辕犁(江东犁)曲辕犁的出现是我国耕地用的铁农具已经成熟定型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农具史上一个里程碑。曲辕犁南方水田整治技术由于耕地工具的改进,唐代水田地区农民除能熟练地掌握深浅耕外,还进一步要求犁地的宽度、深度保持一致,耕起的土垡整齐均匀,即要达到“行必端,履必深”的要求。除犁外,还有一种新的整地工具——铁鎝在这时出现,用它掘土,比牛耕还深些,且可水师耙碎土块,很适合缺牛少耙的小农使
本文标题:走进中国科技史殿堂第六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947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