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研究姓名:任伟莲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会计学指导教师:徐春立20090501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研究作者:任伟莲学位授予单位:天津财经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原思思.YUANSi-si新会计准则背景下公允价值会计计量问题的探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35)介绍了会计计量的基础理论,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优越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建议.2.学位论文白连江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的探讨2005衍生金融工具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有效地管理风险,能够有效地提高证券市场的流动性,有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反之可能酿成大祸。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与衍生交易有关的巨额亏损和倒闭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在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时,应高度重视风险的防范。从会计规范角度看,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按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这样将有利于及时、充分反映企业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所隐含的风险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而长期以来,历史成本一直以其客观性强、数据易得占据了会计计量的主导地位,鉴于此,本文提出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问题的讨论。首先,阐述了衍生金融工具和会计计量概论。顾名思义,衍生金融工具是具有衍生特征的金融工具,因此,只有综合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的定义,才能把握住衍生金融工具的本质特征。国际上多数准则制定机构对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的定义大体相似,但在细节上有些差异。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目前应用的衍生金融工具已有1200多种,但基本上可以将其分为四大类别,即金融远期、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其共同特征是依存性、契约性、杠杆性和高风险性、较高的价值波动性以及灵活性。会计计量就是对会计报表各项目进行金额确认的过程,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方面,按照传统的会计理论,会计计量属性有: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等,其中,核心观念为历史成本原则。其次,分析得出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对历史成本原则造成了冲击,因为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尚未履行合约或正在履行过程中的合约,在合约到期之前,只表明一种意向,其实际经济业务尚未发生或完成,合约本身的历史成本难以计量,于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会计中无法表示。显然,历史成本已不适用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从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出发,就应该用“公允价值”作为这类交易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可以表现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其与现行的计量属性之间不是一种平行关系,五种计量属性都可以界定为特定时态下的公允价值;反之,基于现有的计量属性来看公允价值,则公允价值必须通过某一具体的计量属性来体现自己。而且,以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确定公允价值主要有四种方法,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本文不赞成美国FASB将企业信用变化所造成的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表的观点,因为这样将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再次,比较和评价了国际上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研究成果。确认与计量是会计理论中紧密联系的两个环节,因此,在探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前,有必要先阐述一下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问题。传统的会计理论对衍生金融工具不予确认,这是因为衍生金融工具大多是一种预期合约,并无实际交易发生。面对衍生金融工具对确认理论的冲击,美国FASB和IASC通过提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两个全新的概念,扩展了传统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从而使衍生金融工具所代表的权利和义务符合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定义,最终实现了在财务报表内确认衍生金融工具。美国FASB和IASC都确定了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目标,但在其会计准则中都允许在特定条件下保留历史成本计量的惯例,“特定条件”主要是由于套期活动会计的存在。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以公允价值或历史成本(收入)作为计量属性、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本文分析了这两种观点,认为应该以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初始计量。与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相比,其后续计量十分复杂,因为衍生金融工具初始确认以后,其价值由于市场行情的影响,一般都会发生变化,用历史成本计量难以揭示其蕴涵的巨大风险。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采用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后续计量,得出公允价值是最合理的选择。本文认为,如果对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均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应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能确认为权益,这样,企业的损益就是由衍生金融工具价格变化所决定,对公允价值变动所引起的利得或损失的会计处理就不存在可供选择的方法,这样也就消除了管理当局通过改变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意图来操纵会计盈余的机会。因为套期活动会计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国际会计界早已出现对套期活动会计的论争,当前,在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以全面的公允价值计量用作套期工具的衍生金融工具已经是大势所趋,采用完全的公允价值会计后,套期活动会计将被取消。本文以金融期权为例,通过对其计量的处理方法的探讨,分析了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后,论述了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及其会计计量的现状,评述了近期财政部发布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本文指出,随着《规定》的出台、要素市场的逐步发展、估值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公允价值必将全面取代历史成本,成为衍生金融工具的唯一计量属性。3.期刊论文刘道旭浅谈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计量中的运用-现代经济信息2009,(23)本文从历史成本计量入手,阐述了公允价值重新引入的需求动因,具体剖析了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及影响.随着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基本条件日趋成熟及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允价值的使用将得到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它将在中国逐步展示其优越性.4.期刊论文王鲲浅谈公允价值在中国会计计量中的应用-财经界(学术)2007,(3)财政部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及38项具体准则,在会计要素计量中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本文就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中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供大家参考.5.学位论文沈丁丁寿险公司资产与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2007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不仅经济得到了较快得发展,而且已经快速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特别是保险行业,在加入WTO的承诺下这种融合的趋势更为明显。伴随着国际保险巨头不断涌入我国市场的同时,本土的保险企业也在不断的寻求突破。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我国的保险市场特别是寿险市场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市场规模以远超过GDP的增长水平大幅攀升。截至2006年底全国保险公司98家,其中寿险公司45家、产险公司37家、再保险公司5家、保险集团及控股公司6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5家。二、伴随着全球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浪潮,我国的寿险产品也已经从以前只提供死亡风险或生存风险保障的定期寿险、终身寿险逐渐过渡到具有保险与投资双重功能的万能寿险、分红保险以及投资连接保险。三、与国际市场融合不仅是国际保险巨头不断进入我国市场,更是我国保险企业学习国外同行以及走出去的过程。中国平安在香港成功上市以及中国人寿在香港和纽约两地成功融资35亿美元可谓我国保险企业走向世界地第一步。四、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不断拓展。1995年《保险法》对于保险公司投资渠道限制十分严格,但是伴随着连续降息给保险公司特别寿险公司所带来的大量的利差损,保监会于2000年开始不断放宽了保险公司投资的各种限制。2005年9月中国保监会出台了《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标志着我国保险企业在投资渠道的进一步放宽,吹响了进军国际资本市场的号角。同时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大环境下,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由收入费用观开始倾向资产负债观(有学者称为从“递延一匹配”计量模式转变为“资产一负债”计量法)。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应当以资产负债观为指导思想、还是应当以收入费用观为指导是目前争论较多的话题。在经历了安然等一系列美国会计丑闻带来的经济镇痛之后,很多专家认识到只有资产和负债才是真实的存在,是净资产价值增值带来受益的增加,而非相反,因此认为资产负债观明显优于收入费用观。对于资产负债观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由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确认受益。资产负债观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资本保全。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很难对资本保全概念进行定义,资本保全的含义是很不清楚的。而在公允价值计量所有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情况下,资本保全含义十分清晰。在成熟资本市场下,公允价值的增加代表着在保持所投入的资产(金融资产)的价值后可以分配给业主的金额,因此,资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增加就是一项受益。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体现“资产负债观”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的环境条件因素来全面的探讨了寿险公司资产与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全文共分五章,基本思路和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从理论上分析了会计计量,为后面的论述作铺垫,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会计计量的含义与特征进行了阐述。同时对与会计计量联系紧密的概念也是会计计量的前提,“会计确认”进行了一定的说明。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会计目标与会计计量的关系,会计目标是整个会计理论构建的起点,所以对于会计计量的分析也不例外。之后具体的分析了在不同的会计目标下的计量差异,即决策有用观和经管责任观下对会计计量的影响。并且在本部分的最后展望了未来的会计目标的趋势,并结合这个趋势分析了未来的会计计量的可能方法。第三个部分更换了一个视角,从资本保全的角度来看会计计量,同时这一部分也更多的结合了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突出了经济学对会计计量的影响,并且结合实务突出了近些年来经济学在收益、计量等基本会计理论对传统会计理论的修正。第二章是对公允价值和公允价值计量的全面阐述。这部分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并且对公允价值概念的多种表述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同时结合前面分析的概念对公允价值的特征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归纳。即;公平交易、持续经营、完全市场、时效性。然后进一步对公允价值的概念和特征进行明确,并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第二部分对公允价值和计量属性进行了介绍。接着把公允价值计量和最为常见的历史成本计量进行了一个比较,历史成本计量也可能是公允价值计量。最后,对公允价值和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一个小结,认为各种会计计量属性只不过是公允价值在不同时点或时日对不同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的不同手段、不同方法的表现形式而已。第三部分结合公允价值计量的特征,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工具会计计量中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公允价值与相关性。二、公允价值与资本保全。三、公允价值与全面收益。四、公允价值与资产负债管理。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之一,在前面两章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寿险公司的资产与负债的会计确认。本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确认理论进行简单的阐述,讨论了确认的概念、确认的标准、初始确认和再确认。第二部分是具体到金融工具的确认。在这部分中,首先分析了金融工具的概念和分类,金融工具,指形成一个实体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另一个实体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约。而分类是选择的最为常见的一种分类方式,即把金融工具分为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接着分析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强调了初始确认的最重要的两个条件:一、几乎所有与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己转让给了企业。二、该金融资产的成本或价值或该金融负债的金额可以可靠地计量。最后分析了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中止确认,其中包括整体中止确认和部分中止确认的问题。第三部分在结合第二部分对金融工具的确认的分析上,深入到寿险公司内部,探讨保险合同的确认。在这部分中,主要分析了三个方面。一、保险合同的定义,本文着重分析了《国际财务报告
本文标题: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96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