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1)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第20课阅读课本引言和第一自然段思考: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面临怎样的形势?⑴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⑵¾国土被敌人控制,反革命活动猖獗。⑶国内经济凋敝,物资奇缺,(突出问题是缺粮。列宁的探索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在非常时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思考1:“非常时期”指什么?思考2:采取“非常措施”的目的是什么?“非常措施”有哪些?★“非常时期”指的是: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措施: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③贸易: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有什么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目的内容结合以下材料思考: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1……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材料2: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国家征购价6卢布国家零售价30卢布黑市价格200卢布材料3:“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的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1)积极:特殊历史时期中,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一项特殊政策;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物质的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评价(2)局限:但违背经济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是错误的。1919——1920年,苏俄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出现是偶然的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为适应国内战争的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材料1:“连年战争使苏俄2000多万人丧生,1921年天灾造成饥荒,农业生产直线下降。日用品严重缺乏,粮食和原材料的短缺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材料2: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却翻了一番……,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使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更为严重的是,1921年2月28日,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水兵叛乱,(这里的水兵大部分在十月革命中,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材料3:正是这次兵变使列宁认识到,共产党的农业经济政策存在重大错误,必须果断地根本扭转。列宁当时告诉党:“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缴纳余粮,但是它现在已经经受不住这样的重担”。结合材料思考: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又面临什么新的困难和危机?如何解决这些危机?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工人、农民不满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参考图示)“峰回路转”之新经济政策2、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1)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直接原因: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不同?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内容意义农业政策工业政策贸易政策分配制度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实行按劳分配制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粮食税国有为主,私有并存恢复自由贸易取消实物配给制部门农业工业流通分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比较两个政策,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余粮收集制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内容及特点1913---1925年农业的发展1913年—1926年苏俄的工业生产情况1913年1920年1925年1926年总产值(亿卢布)102.5114.1077.39110.83产值指数10013.875.5108.10510152025303540451913192119231925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依据以上材料思考新经济政策的影响影响:第二: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第三: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第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满足广大农民、工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稳定社会秩序,消除了政治危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南高加索联邦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1924年1月21日,伟大的导师列宁与世长辞。苏联(苏俄)进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思路: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立社会主义,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大国崛起》1925年,苏俄基本完成经济恢复后,苏联在经济上面临着何种任务?应该如何做?提示: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时代: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功过参半”之斯大林模式1.背景(1)苏联建立时间:1922年12月加盟共和国:(2)政治形势:列宁逝世;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3)国际形势: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4)经济形势:新经济政策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工业发展状况。3.表现:⑴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⑶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⑵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1937)2.定义: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特点:•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管理体制:高度集中名称时间主要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1928年-1932年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1933年-1937年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材料1苏联的五年计划建设材料2: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7年7月到1930年,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牛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材料3:实现农业集体化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原历史教科书材料4: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的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的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吃米,又要马儿跑的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积极(1)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欧洲第一、世界第二)(2)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3)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4)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结论:课堂小结功过参半——“斯大林模式”(1928——1991年)峰回路转——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绝处逢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的艰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艰难和曲折的;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1.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3.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4.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启示?5.要看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言之有理即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化农庄资本主义大农场农业制度农、轻、重协调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工业化道路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所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西方模式(英)
本文标题: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971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