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永州市城镇体系总体规划(2001-2020)
永州市城镇体系总体规划(2001-2020)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市域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全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推进合理有序的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促使城镇发展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按照国家、湖南省规划主管部门的要求,特制订《永州市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以下称本规划。第二条本规划是宏观指导和调控永州市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市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的基本战略、方针和政策。市域内各县城镇体系规划必须与本规划相协调。本规划指导全市各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第三条编制本规划的基本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和《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3.《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4.《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5.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第四条本规划的范围为永州市行政区域范围。包括芝山、冷水滩两区和祁阳、东安、双牌、道县、江华、江永、宁远、新田、蓝山九县,总面积2.24万平方公里。第五条本规划期限为2001-2020年,其中:近期2001-2005年;中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第六条本规划强制性内容指文本中黑体字条文。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镇体系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第七条本规划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永州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第二章城镇发展战略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第八条永州市城镇发展的总目标是:将永州市建设成为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良、经济繁荣、人民富裕、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名副其实的“锦绣潇湘”。第九条经济与产业发展目标1.调整产业结构。近期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巩固提高第一产业,突出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力争2005年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到25:35:40。中远期实现第三产业占绝大比重的“三二一”序次的产业结构。2.构筑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格局。近期初步建立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基本框架,形成绿色食品、林产品深度加工、制药、旅游和高新技术五大支柱产业;中远期逐步形成绿色产业群和生态城市群;远景形成以绿色经济为标志、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体系。3.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以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动绿色产业加快发展;搞活流通,开拓绿色产品市场;加快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4.坚持环保效益型工业发展方向,走工业强市之路。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培植新兴工业。高度重视发挥信息技术的渗透、催化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5.着力开发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和新的增长点来对待,尽快把永州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商品流通业,规范和发展房地产市场,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文化传媒业等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交通运输、社会服务等传统行业。6.经济发展目标(1)近期(2001-2005年):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72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0%,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25:35:4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左右。(2)中期(2006-2010年):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2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0%,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20:38:4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00美元以上。(3)远期(2011-2020年):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03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9.5%,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15:40:4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800美元左右。第十条社会发展目标1.推进城乡一体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行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建设要遵循生态优先原则。2.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福利化社区。城镇体系建设要统筹安排各档次级别的教育、文化、卫生、休闲、旅游、娱乐、福利等多种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经济和社会保障系统,形成具有较高水准、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民族团结、文明礼貌、安定祥和、福利健全的新社区。3.社会发展指标体系(1)规划近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达到50%,高等教育同龄人入学率达到12%左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城镇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30%以上。(2)规划中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达到70%,高等教育同龄人入学率达到20%左右,进一步完善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体系,人均拥有医疗病床数达到3床/千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40%以上。(3)规划远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达到90%,高等教育同龄人入学率达到40%左右,人均拥有医疗病床数达到5床/千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第二节城镇化发展战略第十一条城镇化总体战略建立城乡人口有序流动机制,加快第二、三产业集聚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先发展中心城市,培育和发展若干主导产业,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协调、规模有序、职能明确的现代化城镇体系。第十二条技术政策1.极核发展战略大力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极核”作用,提高“发展极核”对周围地区的势差辐射作用,带动周围县镇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完善中心城市功能,突出服务,增强实力,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发挥好区域性经济、信息、商贸、文化和科教中心的作用。同时,结合永州实际,重点培育次级中心极核,促进市域城镇发展。2.非均衡发展战略以点轴开发模式为基本依据,非均衡式重点充实扩展城镇发展主次轴线。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要积极稳妥,突出重点,强化功能,增强特色。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优先发展沿江、沿路、沿边城镇和中心城市的卫星城镇。同时,要支持小城市向中等城市发展。县以下建制镇发展,重在提高质量,适当控制数量。在每个县(区)选择2-3个现有基础条件较好的建制镇作为重点,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经济文化中心。3.多元发展战略在整体和谐的框架下引导各个城镇职能自然、有机、可持续和多元发展,宜工则工,宜贸则贸,重视各个城镇的个性特点,努力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同时应注重各城镇间的协作配套,将多元化的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和产业综合发展相结合,形成特色突出、竞争力强、与当地经济紧密相联的区域性特色经济,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健康稳步全面发展。4.城乡一体化战略充分发挥城市与农村的优势,加强城乡交流,全方位地推进城乡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实现城乡经济发展联动,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在北部经济区中心边缘,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5.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推进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注意资源综合利用和节约耕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控制人口适度增长,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第三节城镇化水平第十三条市域人口规模到2005年全市总人口达到584万人左右,城镇总人口达到193万人左右;到2010年全市总人口达到605万人左右,城镇总人口达到242万人左右;到2020年全市总人口达到636万人左右,城镇总人口达到305万人左右。第十四条市域城镇化水平200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33%;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0%;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8%。第四节市域产业空间布局第十五条产业发展战略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逐步形成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格局。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农业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跨越。近期产业发展重点是形成绿色食品、林产品深度加工、制药、旅游和高新技术五大绿色产业支柱。第十六条产业调整和发展重点1.第一产业: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2.第二产业:调整壮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努力培植新兴工业;积极稳妥地发展建筑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3.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搞活商贸流通业和交通运输业;完善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大力发展文化广电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第十七条经济区划与产业空间布局永州市产业空间布局分为北部经济区、西南经济区和东南经济区。1.北部经济区:由冷水滩、芝山、祁阳、东安、双牌五区县组成,以市区为中心,强化聚集辐射功能,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区域性商业、贸易、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强化城市辐射功能。2.西南经济区:由道县、江华、江永三县组成,以道县为中心,利用自然资源优势,突出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林业和农林产品加工业。3.东南经济区:由宁远、蓝山、新田三县组成,以宁远为中心,利用毗邻广东的区位条件,突出发展加工型产业,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第三章城镇体系空间布局规划第一节空间布局结构第十八条城镇总体空间结构规划形成“四轴两片”的空间布局结构,通过两主两次四条轴线,加强南北两个次区域的联系,带动市域城镇的协调发展,形成“强化中心极核,核心圈层与外围圈层分工协作”的极核圈层体系。第十九条市域城镇空间布局以阳明山为界,将市域城镇划分为南北两个次区域:北区包括冷水滩、芝山、祁阳、东安和双牌五区县;南区包括道县、江华、新田、宁远、蓝山、江永六县。第二十条极核圈层体系以永州市区为中心极核,以南北两个次区域构成核心和外围两个圈层,规划通过中心极核的辐射和带动,以及核心与外围圈层的分工协作,推动永州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完善。第二十一条点轴发展体系城镇发展主轴:1.“东安——中心城市——祁阳”发展轴:沿湘桂铁路、322国道、衡昆高速公路的东西向城镇发展主轴线。2.“中心城市——双牌——道县——江永”发展轴:沿洛湛铁路、207国道、太澳高速公路的南北向城镇发展主轴线。城镇发展次轴:1.“中心城市——宁远——蓝山”发展轴:沿永连公路的南北向城镇发展次轴线。2.“道县——宁远——蓝山”发展轴:沿厦昆高速公路、贵福铁路、1806省道和1863省道的东西向城镇发展次轴线。第二节等级规模结构第二十二条城镇等级结构`市域城镇等级分为五级:1.市域中心城市(1个):永州市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辐射全市。2.市域二级中心城市(3个):道县城区(道江镇)、祁阳城区(浯溪镇与黎家坪镇)、宁远县城(舜陵镇)。其中道县城区是市域副中心,南区中心城市;祁阳城区是北区副中心城市;宁远县城是南区副中心城市。3.县域中心城市(6个):东安县城(白牙市镇)、双牌县城(泷泊镇)、新田县城(龙泉镇)、蓝山县城(塔峰镇)、江永县城(潇浦镇)、江华县城(沱江镇)。4.县域重点城镇(片区中心城镇)(26个)冷水滩区:黄阳司镇、上岭桥镇。芝山区:珠山镇、富家桥镇。祁阳县:白水镇、文明铺镇、金洞镇。道县:寿雁镇、祥霖铺镇。宁远县:柏家坪镇、禾亭镇、水市镇。东安县:芦洪市镇、石期市镇。双牌县:五里牌镇、江村镇。蓝山县:楠市镇、所城镇、新圩镇。新田县:骥村镇、新圩镇。江永县:桃川镇、夏层铺镇。江华县:白芒营镇、大圩镇、码市镇。5.县域一般城镇:其他建制镇,共87个。第二十三条城镇规模结构规划期末市域内将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2个,小城市7个,1-5万人城镇44个,1万人以下城镇68个。1.大城市(50-100万人):中心城市(70万人左右);2.中等城市(20-50万人):祁阳城区(35万人)、道县城区(25万人);3.小城市(5-20万人):宁远县城(15万人)、东安县城(15万人)、江华县城(12万人)、新田县城(12万人)、蓝山县城(10
本文标题:永州市城镇体系总体规划(2001-202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003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