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股票报告 > 2017《-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内部密训资料
1/26《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内部密训资料模块一教育基础教育与教育学基础补充:教育的定义(广义、侠义)教育的三种基本形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教育概述1、教育本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培养人。2、教育功能(会辨别)(个体、社会、正向、负向、显性、隐性)3、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完整的体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式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或矛盾。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的客体;在学习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有共同的活动教育对象,即教育内容。他们有共同的活动目的,即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的起源(神话、生物、心理、劳动、生活)(选择题)教育的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同一性,原始性,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重点,选择题)3、现代社会的教育(1)资本主义教育(2)社会主义教育(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社会化)、教育生产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多元化。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萌芽阶段:孔子、《学记》、墨家、道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2、独立形态阶段:培根、夸美纽斯、卢梭、康德、洛克、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杜威3、多样化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4、理论深化阶段: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苏霍姆林斯基、布卢姆、保罗朗格朗、巴班斯基。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1、经济(或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经济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定(3)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内容(4)经济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手段2/26(3)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受教育的程度(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造成舆论。(4)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教育与精神文化的关系(以前出过简答题,现在常考选择题)1、相互依存、互相制约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与教育(选择题)1、顺序性:从出生到成人,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育者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2、阶段性:个体身心的发展是连续的,但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呈现出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针对不同阶段,采取不同内容方法,不能“一刀切”。3、差异性:人的发展的差异性是指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教育者一定要尊重和理解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发展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的成长。4、不均衡性: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不均衡发展,不同方面的不均衡发展。对教育的启示是关键期教学。5、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来得到部分的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对教育的启示是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教育目的(重点!!!!!!!!)教育目的概述1、含义(广义、狭义)2、层次结构: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3、作用:导向、激励、评价。4、确立依据:特定社会的发展要求、个体发展需求、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教育目的主要理论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包括: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1、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是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要从个人本位本能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本性需要,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个人的本性得到完善发展,促进个人自我实3/26现,其代表人物有孟子、卢梭、罗斯福、福禄贝尔、洛克、裴斯泰洛齐。2、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因此,在教育目的中主张培养社会要求的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3、文化本位论4、生活本位论5、教育无目的论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1、内容: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主要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2、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其基本思想:指人的物质生产、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教育目的确定的意义:一方面,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教育制度(学制)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西欧、美国、苏联)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旧中国学制的建立)(选择题)(几个典型学制)小学教育考小学教育概述(任务、发展、特点: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学校组织的管理与运行(基本内容、结构类型、职能部门)1、校长负责制2、小学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说服、榜样、感化、自我教育、民主管理)(2)行政方法(一定的强制性、双向性、具体性、无偿性)(3)经济方法(工资、津贴、奖金)(4)法律方法(严肃、规范、强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和现状(第8次重点)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新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变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强调积极主动学习态度(2)改变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基础教育课程的内容,与时代生活联系(4)改变基础教育课程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培养能力(5)改变基础教育课程的评价(6)改变基础教育4/26课程的管理,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3、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本理念: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4、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九年一贯、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5、新课程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新课程的教师观:(1)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4)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新课程的教学观:(1)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强调开放性、生成性;(2)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3)重视教学方法;以人的发展为本;(4)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5)关注体验性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新课程的学生观:(1)“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2)发展是指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充分发展,终身学习发展。6、新课程结构的特点: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7、新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置:分科课程、综合课程课程概述1、课程类型(学科、经验、分科、综合、国家、地方、校本、必修、选修、显性、隐性)(选择题)2、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4、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活动中心课程理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1)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发展阶段的内容,组成不同的学科,并按各自所具有的逻辑和系统独立地、并列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博比特、查特斯、布鲁纳。优点:①按照学科组织,便于系统教授②教材逻辑性强③符合教育任务要求④符合教师习惯⑤易于评价缺点:①忽视理解②忽视学习方法和过程,不利于激发兴趣③缺乏综合统一性④难以实施区别化教育(2)活动中心课程理论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即以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为基础,用儿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问题等组成的课程,其学习形式是通过儿童的活动解决问题。儿童中心课程又称活动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杜威。优点:①关注儿童兴趣②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缺点:①不利于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②忽视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③忽视教育的社会任务。(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教育研究(简答)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实施(类型、步骤、选题)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达(论文、调查报告)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达基本要求:客观性、创造性、规范性。论文撰写的通行规范:信息项(标题、摘要、关键词)、基本项(引言、正文、结语)、附属项(注释与参考文献、附录)。5/26调查报告的格式:题目、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对策与建议、注释与参考文献、附录。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选择题)1、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和辅助工具,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观察法在教育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教育科研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优点:客观真实,可靠性高。缺点:代表性不强;描述性结果多;不一定发生;原因难以确定;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实施步骤:①明确目的和意义、②确定观察对象、③相关资料的准备、④编制观察提纲、⑤实施观察、⑥资料收集记录、⑦材料整理和分析、⑧撰写研究报告。2、调查法3、历史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是通过对人类历史上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分析研究,去认识教育发展的规律性,用以指导现今教育工作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①校阅要全面,即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内容要客观全面。②检阅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③勤于积累,要善于运用多种检索方法,建立个人资料库。④善于思索,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检索材料。4、实验法5、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由教育实际工作者与教育专家合作,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实施、验证、修正而获得研究结果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特点:①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为首要目标。②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注重研究者与行动者之间的合作。③行动研究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对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反思。运用:计划、行动、考察、反思。6、个案研究法7、教育叙事研究法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实施1、一般步骤:选题、查阅文献、制订研究计划、搜集整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报告课题来源与选题:◆课题来源:实践、前沿、以往文献、专业人员接触、课题申报的课题指南◆选题原则:需要性、科学性、创造性、可能性◆选题方法:问题筛选、经验提炼、资料寻疑、现状分析、意向转化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达1、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达(研究报告、论文)2、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达基本要求:客观性、创造性、规范性3、论文撰写的通行规范:6/26(1)信息项(标题、摘要、关键词)(2)基本项(引言、正文、结语)(3)附属项(注释与参考
本文标题:2017《-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内部密训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030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