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无题邹荻帆汝溪中学:李勇邹荻帆简介邹荻帆(1917—1995)当代诗人和翻译家。湖北天门人。早年就读于湖北省立师范学校。1936年发表长篇叙事诗《做棺材的人》和《没有翅膀的人们》。1938年后在武汉等地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曾与穆木天、冯乃超等创办《时调》诗刊。1940年入重庆复旦大学学习,以后做过中学教师、报刊编辑。1949年后历任对外文化联络局办公室主任、《文艺报》编辑部主任、《诗刊》主编等职。著有诗集《青空与林》、《噩梦备忘录》、《尘木集》、《在天门》、《木厂》、《走向北方》、《金塔一样的麦穗》,诗论集《诗的欣赏与创作》、长篇小说《大风歌》等。很多民族唱法的歌曲以其诗词为词。像《牧羊姑娘》等。是抗战开始后出现的七月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关于“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形成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在胡风的理论引导和组织下,聚集了一大批诗歌写作的“初来者”,因《七月》杂志而得名。《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刊物也是他们重要的“半同人杂志”和发表园地。这些青年诗人人数众多、散落各地,其骨干成员有阿垅、绿原、鲁藜、冀汸、芦甸、牛汉、曾卓、邹荻帆、彭燕郊、孙钿、方然、杜谷等,他们的诗作大多先后收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第一,二集和《七月新丛》、《七月文丛》的诗集中。发展七月诗派经过一个深化发展,不断壮大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前后相连的阶段。从1937年9月至1941年9月是第一阶段,以《七月》的创办和终刊为时间标志。七月诗人与全民族同仇敌忾,着重抒发了渴望战斗的激情和目睹祖国、人民惨遭蹂躏的悲愤,昂扬有余而沉潜不足。从皖南事变后到1945年初《希望》创刊为第二阶段,此时期国统区作家处境极为艰难,七月诗人主要在桂林、重庆的《半月文艺》、《诗创作》、《诗垦地》等刊物上发表作品,胡风也积极组织出版丛书。在困难的条件下,七月诗派对诗艺作了更多方面的探索。1945年1月《希望》创刊,七月诗派开始了第三阶段,《希望》于1946年10月停刊后,成都的《蚂蚁小集》、《呼吸》、《荒鸡子集》成为诗派重要的外围刊物。在政治低压下,这时期的作品从歌颂、希望为主转换为讽刺与揭露。该派诗艺风格在不同时期虽有发展变化,但基本创作倾向始终一贯,坚持诗与人民结合,立足时代现实,创作富于历史感、责任感和力之美的作品。特色与风格以抗战为背景,描述民族的历史灾难,抒发爱国激情进而表现广大人民顽强不屈的意志成为七月诗派创作的重要内容。但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些政治抒情诗更注重诗的人格情感的渗透。这首诗的标点符号的使用很有特点:题首句十分突兀地用了“?”,给人以极大的震撼;第二行“是的,我们将”只有五个字,却用了两个标点“,”“。”,语气非常简洁有力。第七行末也用了“。”,表明情绪之流随意象之流的中止;随后,第九行末用了“,”,显示了某种过渡和提示。最值得品味的是最后一行的“……”,此时诗情已得到升华而戛然而止,给人一种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这首诗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诗意变得含蓄、隽永,悲慨、怀念、平静等等复杂的意绪包蕴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全诗意境的整体象征和“大风雪”的比喻意义:全诗所构造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第四题特别是“天青”“水绿”“鸟飞”“鱼游”象征着一派祥和宁静的氛围;“大风雪”写的是自然景物,实则喻指现实的残酷战争和灾难,与之相应的“雪后的平原”喻指经历劫难后的国土。须仔细体会这些象征和隐喻的含义。以“风吹拂着英雄的墓碑”作结,留下袅袅余音。如果先烈们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么面对这一和平、安乐、生趣盎然的新世界,也将会发出快慰的微笑吧!这就使整首诗摆脱了一般政治抒情诗的套数,有了全新的意境。仿写树上的果,你高高在上时,人群便远了。(太高的果子没人摘,比喻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人会遭人疏远)墙上的草,你飘忽不定时,信任便走了。(比喻像墙头草一样,见风使舵,反复无常,摇摆不定的人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天上的鸟,你展翅翱翔时,天空便大了。蔡其矫蔡其矫(1918-2007)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福建晋江人。1930年入培元中学在学校壁报《激流》首次发表文章。1942年创作成名诗作《肉搏》,以后从事写作和教育工作。他的一生创作了许多的诗歌作品,对新诗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追求和探索,对新诗的贡献很大。同时,他对年轻一代的培养所付出的努力也是相当大的。他在新诗界的影响不是一般诗人所能企及的。新诗人杰出代表舒婷等便是他亲手培养成长的。他的诗吸收了我国古典诗词和西欧现代诗的营养,写得相当的典雅,内涵很深,又大气。特别是那些历史、风土人情以及海洋方面的作品在中国现代诗人中独树一帜,如:《福集》、《波浪》可以代表这方面。另外,收在《七人集》中的诗最具有代表性。他的爱情诗也写得很美,诗集《倾诉》是他晚年生命绽开的激情之花,读了不能不让人佩服。蔡其矫的诗不去描写、回应时代生活,更多关注内心世界;比较纯粹。其精神质素、价值取向是内敛的,并不有意张扬,但非常结实。讲究句式的结构、锤炼,俏丽,是白话的,却有种与日常语言保持距离的疏离感,给人说不出来的雅。无以名之,或许可以把它称之为“白话里的文言”、“白话诗里的律诗”。写于1958年,那是中国最艰难的年份,饿殍(piǎo)遍野,而举国的诗人要么沉默,要么昧着良心还在欣快症的控制下大唱“形势一片大好”的赞歌。当时他正挂职为长江规划办公室政治部宣传部长,作为一名从延安走出来的革命诗人,却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所谓“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只从浓雾中传来沉重的橹声,/看得见的/是千年来征服汉江的纤夫/赤裸着双腿倾身向前/在冬天的寒水冷滩喘息……”他遵循的是真实和心灵的律令,而不是宣传和政治。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艺术原则和审美选择,其中又饱含着多么深厚的人道主义关怀!而在那个颠三倒四的时代氛围里,他却因为这首诗(当然还有别的原因)而招致了劈头盖脸的批判,批判者只说他破坏了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安定团结,却不追问他那样的不和谐音是否来自真正的社会现实;为了达到表面的和谐,他们不惜牺牲真实和良知。最后,蔡老被定为“漏网右派”,撤消党内外一切职务,直到1978年才平反。本诗按照内容可划分几个层次?前九行中间七行最后四行写如生命浪潮般的川江号子写搏斗在激流上的船夫作者发出几许无奈的感慨此诗的首行先声夺人,将川江号子的“碎裂人心”撼人心魄的声音展现出来随后两行交代了号子的源地凸显出号子的陡峭与迅疾接下来三行指明了号子的去向接着的三行用“吆喝”“长啸”使号子具体化再用一个比喻将号子与生命勾连起来“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烘托了号子的旷远与激越第二部分作者的笔触朝向了船夫两个比喻“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写出了木船的急速行驶“雨点”意象转化为“千年血泪”由“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作沉默无声的鱼”读出了船夫们充满悲慨的心声后四行(第三部分)进一步渲染了川江号子的孤寂与悲慨这首诗怎样表现“川江号子”的?着眼于作者内心的感受,用力描写号子和船夫带来的心灵震动从听觉视觉角度直接描写船夫侧面烘托号子如何理解这首诗当时的处境?在那个充斥粉饰、虚夸、歌舞升平的作品的诗坛上这首诗是一个危险的“异类”既是现实的真正呼喊也在渲染千年舟子的亘古孤寂的同时暗示着诗人的内心痛苦语言品味这首诗采用了自由体,句式灵活,没有严格的押韵,但读来有强烈的节奏感,主要是因为诗人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一、人称的巧妙变换。二、词语的复沓与对仗。总结:本诗作者借助于对江上动人号子的刻画,表达了对英雄般船夫及其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在诗中,号子与船夫两种形象融为一体,共同塑造成了一尊强悍而悲壮的生命雕像。
本文标题:无题、川江号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032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