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43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企业版)
2018-06-282016年4月28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的通知(安委办〔2016〕3号)坚持关口前移,超前辨识预判岗位、企业、区域安全风险,通过实施制度、技术、工程、管理等措施,有效防控各类安全风险;加强过程管控,通过构建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闭环管理制度2016年10月9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指出:“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以下简称双重预防机制),是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重要举措”《意见》并提出“着力构建企业双重预防机制”1.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2.科学评定安全风险等级。3.有效管控安全风险。4.实施安全风险公告警示。5.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各地区要指导推动各类企业按照有关制度和规范,针对本企业类型和特点,制定科学的安全风险辨识程序和方法,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企业要组织专家和全体员工,采取安全绩效奖惩等有效措施,全方位、全过程辨识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做到系统、全面、无遗漏,并持续更新完善。企业要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确定安全风险类别。对不同类别的安全风险,采用相应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安全风险评估过程要突出遏制重特大事故,高度关注暴露人群,聚焦重大危险源、劳动密集型场所、高危作业工序和受影响的人群规模。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其中,重大安全风险应填写清单、汇总造册,按照职责范围报告属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依据安全风险类别和等级建立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绘制企业“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企业要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针对安全风险特点,从组织、制度、技术、应急等方面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要通过隔离危险源、采取技术手段、实施个体防护、设置监控设施等措施,达到回避、降低和监测风险的目的。要对安全风险分级、分层、分类、分专业进行管理,逐一落实企业、车间、班组和岗位的管控责任,尤其要强化对重大危险源和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生产经营系统、生产区域、岗位的重点管控。企业要高度关注运营状况和危险源变化后的风险状况,动态评估、调整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确保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受控范围内。企业要建立完善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并加强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确保管理层和每名员工都掌握安全风险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措施。要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并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风险管控措施失效或弱化极易形成隐患,酿成事故。企业要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隐患排查治理清单,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和频次,并将责任逐一分解落实,推动全员参与自主排查隐患,尤其要强化对存在重大风险的场所、环节、部位的隐患排查。要通过与政府部门互联互通的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全过程记录报告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对于排查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当在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的同时,制定并实施严格的隐患治理方案,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实现隐患排查治理的闭环管理。事故隐患整治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及时撤出相关作业人员,必要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提出申请,配合疏散可能受到影响的周边人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8〕1号)提出“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有效防范事故发生,推进城市安全发展”“建立以安全生产为基础的综合性、全方位、系统化的城市安全发展体系,全面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快推进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机制建设,强化系统性安全防范制度措施落实”1.《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安委办〔2016〕3号)2.《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3.《关于构建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实施意见》(津安生〔2016〕17号)4.《关于构建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实施方案》(津滨安生〔2017〕5号)5.《开发区安监局关于危化领域构建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津开安监管发〔2017〕11号)6.《关于构建工贸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津开安监管发〔2017〕13号)7.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一、总体目标二、工作原则和工作方式三、工作内容四、实施步骤与时间节点五、督导督查1.2018年9月底前,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完成编制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手册(一册),绘制安全风险分布图(一图)并上报,完成“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相关板块数据的上传工作。2.2018年10月底前,我局组织专家对规模以上企业上报的“一企一册”和“一企一图”进行验收,并分析梳理,评估企业整体风险等级,建立全区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和安全风险分布图。3.2018年12月底前,全区规模以下企业全部完成双重预防机制的建设工作。(一)工作原则●政府主导、企业负责、中介服务、全员参与●重点在于企业负责落实、全员积极参与(二)工作方式●政府:统一标准、同步推进明确任务、限制节点树立标杆、相互带动●企业: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对“安全生产管理系统”进行升级,增加“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板块,每一工作任务均要求企业按时间节点限期完成,并上传相关数据信息。企业发动全员,尤其是一线员工参与:①岗位危险源和安全风险的辨识、评估和分类分级;②识别风险现有的安全管控措施,分析、判定风险管控措施的不足和缺憾,落实整改措施;③制定岗位安全点检表,开展日常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安全防控长效机制;④制定事故应急处置方案,开展经常性的应急处置训练。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是企业开展培训再培训、教育再教育,反反复复的安全培训过程,以期达到“岗位风险能知晓,岗位风险能管控,突发事件能处置,安全事故能预防”的目的,全面提升一线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应急能力。1.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手册(一册);2.绘制安全风险分布图车间(场所、区域)安全风险分布图企业整体安全风险分布图3.上传“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之“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板块相关数据信息。2018年7月底前,第一批(80家)去年开始开展工作的企业要完成“一册一图”的上报工作;2018年9月底前,第二批(38家)今年开始开展工作的企业要完成“一册一图”的上报工作。涉危重点企业(一)前期准备阶段(6月21日至6月30日)(二)创建阶段(7月1日至9月30日)(三)成果验收阶段(10月1日至10月31日)工贸企业1.参加政府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集中培训。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负责人、生产负责人、设备负责人……2.研究制定企业内部的工作方案。明确组织机构、责任分工、工作任务、实施步骤与时间节点、工作保障等内容3.开展内部动员和工作宣导。部门、车间、班组、岗位一线员工分为四个小阶段实施:第一小阶段岗位风险辨识与评估;第二小阶段岗位风险管控措施识别、分析与完善;第三小阶段岗位风险告知和绘制企业安全风险分布图;第四小阶段完善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第一小阶段岗位风险辨识与评估(7月1日至7月25日)1.企业梳理填报岗位清单(7月5日前完成)2.企业员工填报岗位风险清单(7月15日前完成)3.企业组织审核岗位风险清单(7月20日前完成)4.企业开展岗位风险评估和分级(7月25日前完成)1.企业梳理填报岗位清单(7月5日前完成)企业组织内部各部门梳理统计全部工作岗位,并填报部门/岗位清单(表1)。2.企业员工填报岗位风险清单(7月15日前完成)企业各部门、各车间、各班组组织一线员工辨识本岗位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源和风险点,包括各类危险源(危险物料、设备设施等)和作业活动中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风险类型及其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填报岗位风险清单(表2)3.企业组织审核岗位风险清单(7月20日前完成)企业组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部门负责人、班组负责人与一线员工一起,结合安全评价、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应急预案编制等工作,全方位、全过程辨识、排查各岗位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源和风险点,包括生产系统、设备设施、输送管线、操作行为、职业健康、环境条件、施工场所(含检维修)、安全管理、公用工程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对各岗位员工填报的岗位风险清单进行审核、修订和完善。再培训过程4.企业开展岗位风险评估和分级(7月25日前完成)企业组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部门负责人、班组负责人与一线员工一起,对各岗位辨识出的风险采用适合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评估和分级,将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填报岗位风险评估分级表(表3)。第二小阶段岗位风险管控措施分析、识别与完善(7月26日至8月20日)5.企业员工填报岗位风险管控措施清单(7月31日前完成上报)6.企业组织审核岗位风险管控措施清单(8月10日前完成上报)7.企业完善安全风险管控措施(8月15日前完成上报)8.企业明确较大以上风险安全管控责任人(8月20日前完成)5.企业员工填报岗位风险管控措施清单(7月31日前完成)企业组织一线员工结合本岗位风险清单,逐条分析、识别各项风险现有的安全管控措施,填报岗位风险管控措施清单(表7)。6.企业组织审核岗位风险管控措施清单(8月10日前完成)企业组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部门负责人、班组负责人与一线员工一起,逐条分析、确认岗位风险的安全管控措施,并对员工填报的岗位风险管控措施清单进行审核、修订和完善(表8)。7.企业完善安全风险管控措施(8月15日前完成)企业结合岗位风险管控措施识别分析出的不足和隐患,对相关安全管控措施进行补充、完善,并记录在案。8.企业明确较大以上风险安全管控责任人(8月20日前)企业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管控层级(公司、车间、班组、岗位),尤其是要针对较大以上(橙色、红色)风险点落实具体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具体的管控措施(包括制度管理措施、物理工程措施、在线监测措施、视频监控措施、自动化控制措施、应急管理措施、个人防护等),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较大以上风险管控措施及责任人清单(表9)。第三小阶段岗位风险告知和绘制企业安全风险分布图(8月21日至9月10日)9.企业开展风险公告警示(8月31日前完成)10.企业建立安全风险数据库(9月10日前完成)11.企业绘制安全风险分布图(9月10日前完成)(1)评估车间(场所)风险等级(2)绘制安全风险分布图9.企业开展风险公告警示(8月31日前完成)企业组织人员根据岗位风险评估和岗位风险管控措施确认结果,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表10、表12)、岗位应急处置卡(手册),并在企业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设置较大以上风险告知栏(表11)。10.企业建立安全风险数据库(9月10日前完成)企业组织人员对岗位风险清单、岗位风险管控措施清单等记录进行梳理,依据风险类别和等级建立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11.企业绘制安全风险分布图(9月10日前完成)(1)评估车间(场所)风险等级。企业根据各岗位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并结合“人、机、料、管、环”各环节梳理各作业单元、车间(场所)的安全风险及控制措施,对各作业单元、车间(场所)
本文标题:43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企业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052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