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八章 短期经营决策实务
第八章短期经营决策实务第一节产品生产决策第二节产品定价决策第一节产品生产决策一、产品生产对象的决策二、产品生产数量的决策三、产品生产批量的决策四、产品生产组合的决策五、产品生产工艺的决策六、零部件取得方式的决策七、设备利用的决策八、材料利用的决策九、产品进一步加工的决策十、剩余生产能力利用的决策十一、亏损产品处置决策一、产品生产对象的决策(一)问题的提出及决策目标既要使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能力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又要在经济上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二)决策方法及依据决策方法:差量分析法、边际贡献法决策依据:差量收益、边际贡献总额(三)案例【例1】某企业现有生产能力10,000机时,既可以用于生产A产品,也可用于生产B产品,但因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只能生产其中一种产品。A、B产品的有关资料如下表:现要求确定:从经济上考虑该企业应选择生产哪一种产品。项目A产品B产品单位产品售价(元)2030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元)1621单位产品耗用机时(机时/件)1/31固定性制造费用(元)50,000固定性销售费用(元)20,000解法一:差量分析法。单位:元结论:选择生产A产品可以为企业多创造30,000元利润。项目A产品B产品差量预期收入600,000300,000300,000预期成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合计480,00070,000550,000210,00070,000280,000270,0000270,000预期利润50,00020,00030,000解法二:边际贡献法。这里,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销售费用均属不可避免成本,对方案的最终选择不产生影响。故可以按两种产品边际贡献总额大小作为决策依据。结论:选择生产A产品可以为企业多创造30,000元利润。项目A产品B产品产品产销量(件)30,00010,000单位产品售价(元)2030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元)1621单位产品边际贡献(元)49产品边际贡献总额(元)120,00090,000解法三:单位经济资源(每机时)提供的边际贡献的大小为决策依据。10,000机时分别生产A、B产品所能提供的边际贡献:A产品边际贡献=10,000×12=120,000(元)B产品边际贡献=10,000×9=90,000(元)结论:选择生产A产品。项目A产品B产品单位产品售价(元)2030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元)1621单位产品边际贡献(元)49单位产品耗用机时(机时/件)1/31每机时提供的边际贡献(元/机时)129二、产品生产数量的决策1、问题的提出及决策目标2、决策方法及依据边际分析法当边际收入≈边际成本时,企业利润达到最大,与此对应的产销量即为最优产销量。3、案例【例2】某企业生产某产品,单位售价为14.8元/件,经测算,该产品总成本(y)与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3,750+2x+0.008x2现要求确定,该产品产销数量应达到多少件,才能使企业经营此种产品所获得的利润达到最高。解法一:边际分析法。首先,确定新产品的边际成本(Cˊ)和边际收入(Rˊ)。Cˊ=2+0.016xRˊ=14.8(元)其次,利用边际成本与边际收入的关系原理,确定最佳产销数量(x)。即边际成本与边际收入相等时的产品产销量为最佳产销量,为此,令Cˊ=Rˊ,则2+0.016x=14.8x=800(件)结论:该产品的产销量为800件时,企业能获得最大利润。产销数量(件)单位售价(元)销售收入(元)边际收入(元)销售成本(元)边际成本(元)盈利或亏损(元)10014.81,480-4,030--2,55020014.82,9601,4804,470440-1,51030014.84,4401,4805,070600-63040014.85,9201,4805,8307609050014.87,4001,480675092065060014.88,8801,4807,8301,0801,05070014.810,3601,4809,0701,2401,29080014.811,8401,48010,4701,4001,37090014.813,3201,48012,0301,5601,2901,00014.814,8001,48013,7501,7201,050解法二:列表测试。三、产品生产批量的决策1、问题的提出及决策目标就产品生产而言,并不是生产批量越大越好。在全年产量已定的情况下,生产批量与生产批次成反比,生产批量越大,则生产批次越少;生产批量越小,则生产批次越多。生产批量和生产批次与生产准备成本、储存成本相关,最优的生产批量应该是生产准备成本与储存成本总和最低时的生产批量。2、决策方法-经济生产批量法生产准备成本TC1是指每批产品生产开始前因进行准备工作而发生的成本,如调整机器、准备工卡模具、布置生产线、清理现场、领取原材料等而发生的工资费用、材料费用等。全年生产准备费=D/Q×K=n×K设D:全年产品生产量Q:批量(即每一次投产的数量)K:每批投产生产准备费储存成本TC2产品在储存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与储存量的多寡成正比例变动的如仓储费、仓库内部货物搬运费、存货占用资金应计的利息、存货保险费等(这部分属于变动成本性质),以及不与储存量的多少相关,在一定期间内其发生额固定不变的如仓库房屋和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维修费、通风照明费等(固定成本性质)。全年平均储存成本TC2=每件产品年储存成本×年均储存量∵每批生产终了时的最高储存量=每批的产量/每天产量×(每天产量-每天销量)=Q/p×(p-d)=Q×(1-d/p)平均储存量=1/2×最高储存量=Q/2×(1-d/p)∴全年平均储存成本TC2=每件产品年储存成本×年均储存量=1/2×Q(1-d/p)×Kc这里,Q:批量Kc:每件产品年储存费p:生产周期内每日产量d:每日销量而TC=TC1+TC2=D/Q×K+1/2×Kc×Q(1-d/p)要使TC最小,对TC求一阶导数并令它为零。即:TC′=0最佳生产批量模型:最佳生产批量下最低成本:dppKKDQC2)1(2)(pdKDKTCCQ【例3】假设某企业决定下年度生产某种产品18,000件。该产品每日销售量50件,每日生产量250件(在其生产周期内的日产量),每批投产的设备调整准备费45元,每件完工产品储存费0.9元。现要求确定,为使某新产品生产成本总额为最低,其每批投产数量应为多少?解:单项产品最佳生产批量的计算公式是:502502509.018000452dppKKDQC2=1500(件)最低成本是:)1080(2505019.018000452元QTC四、产品生产组合的决策1、问题提出及决策目标在多品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各种产品的生产都离不开一些必要的经济资源,如机器设备、人工、原材料等,而其中有些资源可以用于不同产品的生产,如果各种产品共用一种或几种资源,而这些资源又是有限的,就应使各种产品的生产组合达到最优化的结构,以便有效、合理地使用这些有限资源。产品组合优化决策就是通过计算、分析进而作出各种产品应生产多少才能使得各个生产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并能获得最大利润的决策。2、决策方法及依据决策方法:线性规划法逐次测试法图解法矩阵法单纯形法决策依据:边际贡献总额该决策问题,通常不改变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因此可以视固定成本为非相关成本。这时,能使边际贡献达到最大的产品组合也就是能使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3、案例【例4】某企业现有甲、乙两个生产部门,其正常生产能力分别为9,000机器工作小时和15,000机器工作小时。根据市场需求,决定下年度生产A、B两种产品,这两种产品都要经过甲、乙两个生产部门进行加工,有关资料如下表所示。现要求确定,为了既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全部正常生产能力,又使未来年度的利润额达到最高,该企业应如何具体安排A、B两种产品的生产数量(设产销均衡)。产品单位产品需用生产能力(机时)预计需求总量(件)单位产品边际贡献(元)甲部门乙部门A产品84100015B产品2625009解法一:逐次测试法。逐次测试法是指根据企业有限的各项生产条件和各种产品的情况及各项限制因素的数据资料,先给定一组产品生产数量组合,并测试其边际贡献(成本)金额;再在此基础上加以改善,使边际贡献(成本)逐步增加(减小),直到达到最大(最小)。(1)初次测试:从甲部门现有生产能力(9,000机时)出发,优先安排A产品(1,000件)生产。产品产量(件)需用生产能力(机时)边际贡献(元)甲部门乙部门A产品1,0008,000(8)4,000(4)15,000(15)B产品5001,000(2)3,000(6)4,500(9)合计9,0007,00019,500现有最大生产能力9,00015,000-剩余生产能力08,000-(2)再次测试:从乙部门现有生产能力(15,000机时)出发,优先安排B产品(2,500件)生产。产品产量(件)需用生产能力(机时)边际贡献(元)甲部门乙部门B产品2,5005,000(2)15,000(6)22,500(9)A产品00(8)0(4)0合计5,00015,00022,500现有最大生产能力9,00015,000-剩余生产能力4,0000-(3)调整测试。调整测试的目的:一是消除甲部门生产能力的闲置现象;二是避免乙部门再度出现生产能力剩余。调整测试方向:以再次测试为基础,减少B产品生产,增加A产品生产。调整测试幅度:即B产品由2,500件减少到多少件?A产品由0件增加到多少件?为避免乙部门再度出现生产能力剩余,调整A、B产品必须按4∶6的比例来安排生产。即减少1件B产品增加1.5件A产品。这种调整在甲部门一次可以多吸收10机时的剩余生产能力(∵减少1件B产品在甲部门可节约2机时,增加1.5件A产品在甲部门需要12机时)。调整次数=甲部门剩余生产能力/每次调整能吸收的机时=4,000/10=400(次)A产品调增的数量=400×1.5=600(件)B产品调减的数量=400×1=400(件)调整后A产品的数量=0+600=600(件)调整后B产品的数量=2,500-400=2,100(件)调试后企业的收益情况如下表:产品产量(件)需用生产能力(机时)边际贡献(元)甲部门乙部门A产品6004,800(8)2,400(4)9,000(15)B产品2,1004,200(2)12,600(6)18,900(9)合计9,00015,00027,900现有最大生产能力9,00015,000-剩余生产能力00-解法二:图解法。(1)列出问题的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约束条件:L1:8X1+2X2≤9,000(甲部门加工能力)L2:4X1+6X2≤15,000(乙部门加工能力)L3:X1≤1,000(甲市场容量)L4:X2≤2,500(乙市场容量)X1≥0X2≥0目标函数:Y=15X1+9X2(2)将约束条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并求出满足上述约束条件的可行解域。10002000300040005000X2(B产量)X1(A产量)1000200030004000ABCDL1L2L3L4等利润线y=15X1+9X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满足L1、L2、L3、L4约束条件的是由A、B、C、D四个顶点所围成的区域。其中四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0,2500);B(2100,600)C(500,1000);D(0,1000)(3)根据目标函数y=15X1+9X2绘制等利润线,并在可行解域内求得最优解。B(2100,600)为最优解,即当A产品生产600件,B产品生产2,100件时,企业可获得最高边际贡献。边际贡献总额=15×600+9×2100=27,900(元)五、产品生产工艺的决策1、问题提出及决策目标生产工艺是指加工制造产品或零件所使用的机器设备及加工方法的总称。同一种产品或零件,往往可以按不同的生产工艺进行加工。当采用某一生产工艺时,可能固定成本较高,但单位变动成本却较低;而采用另一生产工艺时,则可能固定成本较低,但单位变动成本却较高。于是,采用何种工
本文标题:第八章 短期经营决策实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05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