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泰山医学院卫生学考试重点
1.卫生学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与各种危害健康因素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科,它是以预防医学理论为基础,以“环境于健康关系”为主线,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有益和有害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以及与环境因素相关疾病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以达到2.改善环境、预防疾病的目的。3.健康:是躯体、生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4.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是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指在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即在临床期或康复期,采取积极的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第三级预防措施实质上也是一种“疾病管理”措施。5.卫生学的主要内容:环境与健康、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医学统计学方法。6.医学生学习卫生学的目的:①从预防医学角度,进一步加深对“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的理解和掌握。②建立预防为主的理念,学会预防医学基本思维方法,并能运用三级预防策略处理医疗保健服务中的有关问题。③掌握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及控制有害环境因素预防疾病,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的疾病理论、知识和技能。④了解我国卫生改革和发展中有关防病和保健的政策和措施,提高主动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的自觉性。7.生物圈指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由地球上所有生命物质及其生存的环境构成。8.生物富集作用,一些重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合物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远远高于其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这种作用称为生物富集作用。9.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食物链在生物体之间转移并在生物体体内的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此过程称为生物放大作用。10.生物放大作用的条件:①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②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③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逐渐积累时,尚不会对该生物造成致命性的损害④生物放大通过食物链进行。11.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或者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12.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13.二次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的污染物成为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经环境中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14.水体富营养化:进入水中的磷元素和氮元素等共同作用使水中藻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繁殖,耗氧量增加,水的感官性状和化学性状迅速恶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15.环境污染物的吸收:环境污染物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16.污染物的迁移:空气,水,土壤,生物间。17.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分布:环境污染物吸收入体后,随血液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化学物与器官的亲和力、化学物在血中的存在状态与穿透生物膜能力及某些部位的屏障作用是影响化学物在人体内分布的主要因素。18.贮存:污染物在机体贮存的部位往往是毒物直接作用的部位,该部位称为靶部位。但有的组织器官中化学物含量虽然很高,却未显示出该部位的明显的毒作用,此部位称为“贮存库”。19.血浆蛋白可被称为暂时贮存库。20.为什么肝、肾、脂肪组织等都是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主要贮存场所。肝肾可诱导合成一种富含胱氨酸、分子量为6000~10000道尔顿的低分子蛋白,称为金属硫蛋白,金属硫蛋白易与镉、汞、锌、铜、铁等金属离子结合。一些脂溶性较强的环境污染物,易通过生物膜吸收并分布、贮存在体脂和含脂肪丰富的器官内。21.常用的毒性参数:致死剂量或浓度、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阈值、安全限值。P2222.健康效应谱:将生理、生化效应和病理改变看作一个连续的过程,各个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用图来表示即称为健康效应谱,人群对环境因素反应的健康效应谱呈金字塔形或称冰山现象。23.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24.公害病:公害病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25.公害病特征:1人为活动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所引起。2多数为连续性的环境污染。3有一定患者数,患者往往分布在一定区域范围内。4可能流行时间长,还可能累及胎儿,危害后代;也可以是急性中毒性疾病。5患同一公害病的个体症状和体征相似。6开始发病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26.公害病举例:水俣病-含汞废水经生物转化形成甲基汞,居民长期食用甲基汞含量很高的鱼、虾、贝类中毒。痛痛病-含镉废水污染河水,居民用河水灌田,使稻米含镉增高,镉中毒,四日市哮喘-二氧化硫和烟气污染。切诺贝利核电站事件-前苏联切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造成厂周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三面环山,一年中有100天出现逆温,大量汽车排出的废气,在日光紫外线作用下形成大量以臭氧为主的光化学烟雾。27.剂量-效应关系: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化学物后所引起某一生物个体、组织或器官的生物学改变,这种改变的程度可以用计量单位来表示,称之为量效应。28.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生物学效应的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一般以发生率来表示。29.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非交互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交互作用(协同作用,加强作用,拮抗作用)。30.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圈最靠近地表且密度最大的一层,与人类生命活动的关系最密切。31.紫外线:分为A段(UVA)B段(UVB)C段(UVC),UVA可全部穿透大气层而抵达地表,UVB被吸收90%以上,UVC几乎都被臭氧层吸收。膳食缺乏维生素D且暴露太阳紫外线辐射不足时可导致维生素D缺乏,增加佝偻病、骨软化症及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过量太阳紫外线辐射可引起皮肤和眼睛疾病,前者如皮肤癌、日光角化病、晒斑,后者如皮质白内障、角膜或结膜鳞状细胞癌。32.室内小气候:室内环境中(或建筑物内)的气候。由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四个气象因素组成。33.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了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34.烟雾事件:煤烟型烟雾事件是由于煤烟和工业废气大量排入大气且得不到充分扩散而引起的。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和烟尘。光化学烟雾事件是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烃类污染物在强烈日光作用下产生的浅蓝色烟雾引起的。35.酸雨:酸雨指pH5.6的酸性降水。形成原因主要是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溶于水汽中,经过氧化、凝结而成。我国酸雨污染主要发生在长江以南地区。36.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粒径为0.1~100μm,包括液体、固体或液体和固体结合存在的、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粒径≤10μm的颗粒物,又称PM10.5μm的颗粒物多滞留在上呼吸道,5μm的多滞留在细支气管和肺泡。细颗粒物即可入肺颗粒物,是指粒径≤2.5μm的颗粒物,又称PM2.5.易于滞留在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中,而且表面积更大,更易于吸附各种有毒的有机物和重金属元素,对健康的危害更大。37.光化学烟雾主要由汽车尾气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形成的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的混合烟雾。38.室内空气污染的卫生评价:①反映空气清洁程度指标:CO2、菌落总数及新风量;②反映化学物污染指标:SO2、CO、NO2、甲醛、苯等。③反映致病微生物污染指标:溶血性链球菌。④反映放射性核素污染指标:氡。39.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合理安排城镇功能分区,改革工艺,加强绿化,贯彻执行大气卫生标准。40.水源的种类: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地下水分为浅层.深层地下水和泉水)41.深层地下水常作为城镇集中供水源之一。(泉水常作为农村分散式给水的水源)42.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①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虫卵,以保证不会发生和传播介水传染病。②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③水的感官性状良好④应经消毒处理,并符合出厂水消毒剂限值及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消毒剂余量的要求。43.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常规指标分4组,即微生物指标,毒理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以及放射性指标。44.水体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种群及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45.介水传染病:是指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被这种水污染过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流行原因有二①水源受病原体污染后,未经妥善处理和消毒即供居民饮用;②处理后的饮用水在输配水和贮存水过程中,由于管道渗漏、出现负压等原因,重新被病原体污染。46.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表现为:①水源一次大量污染后,可出现爆发性流行,绝大多数病例的发生日期集中在该病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但如水源经常受污染,则病例可终年不断。②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绝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③一旦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47.水源选择:水质良好,水量充足,便于防护,技术和经济上合理。48.氯化消毒原理:各种氯化消毒剂,在水中均可水解成次氯酸。次氯酸是电中性的小分子,易于穿过细胞壁进入菌体;次氯酸又是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菌的生物膜使蛋白质、RNA、DNA等物质释出。并影响多种酶系统,而导致细菌死亡。氯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酸的致死性损害,因病毒缺乏一系列的代谢酶,对氯的抵抗力较细菌强。次氯酸酸根也具有杀菌能力,但带负电荷难于接近细菌,其杀菌力仅为次氯酸的1/80。49.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加氯量和接触时间,水的pH,水的温度,水的浑浊度,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50.生物地球化学疾病,由于某地区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衡,导致当地水、土壤、植物中某种微量元素过高或缺乏,使当地人和动物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该元素的量不能满足或超过机体正常需要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51.生物地球化学疾病特点:①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②疾病的发生与地质中某种化学元素水平明显相关;③疾病的发生与当地人群某种化学元素的总摄入量之间存在摄入量-反应关系。52.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确定:①当地出生成长的8~12周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大于30%;②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饮水含氟量1.0mg/L;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由于燃煤污染总摄氟量3.5mg。53.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划分:a轻病区:当地出生成长的8~12周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大于30%;经X线检查证实无氟骨病或出现轻度氟骨症患者;饮水含氟量1.0mg/L或总摄氟量3.5mg。b中等病区:缺损型氟斑牙患病率20%;经X线检查证实出现中等氟骨症患者,重度氟骨症患者2%;饮水含氟量2.0mg/L或总摄氟量5.0mg。c重病区:缺损型氟斑牙患病率40%;经X线检查证实出现重度氟骨症患者2%;饮水含氟量2.0mg/L或总摄氟量7.0mg。54.克山病:是一种以心肌坏死为主要病变的地区性流行病,与环境低硒有关。55.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1引起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人-土壤-人)2引起钩端螺旋体病和炭疽病(动物-土壤-人)3引起破伤风和肉毒中毒(土壤-人)。56.营养是指人体摄入、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成分,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良好健康状态的动态过程。57.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称为营养素,亦通过食物获取并能在人体内被利用、具有供给能量、构成组织及调节生理功能的物质,包括蛋
本文标题:泰山医学院卫生学考试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055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