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李鸿章与甲午中日战争
李鸿章与甲午中日战争•一、李鸿章简介•二、甲午战争简介•三、李鸿章与甲午中日战争•四、评价李鸿章•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甲午事迹: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指挥者,战后代表清政府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甲午中日经过•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战争是在中国境外的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战役,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第三阶段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的最后一战马关条约•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李鸿章与甲午战争•李鸿章早就认识到了日本的威胁。1874年李鸿章就说“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之外,日本则近在户闼,视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他创立北洋水师时就指出“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御日本起见。”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下令不许出战有诸多原因。一、战前对日的政策态度上•朝鲜内乱平定之后,日本拒不撤兵,反而大量增兵。对日本异常举动,李鸿章有所察觉,但却极力主张避战之策•“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谁理诎,汝勿性急。”•寄希望于英、俄两国•李鸿章最初抱有幻想的国家是俄国。他相信“俄韩近邻,一断不容倭妄行干预。”•曾经多次试图通过俄国公使喀西尼与俄国政府进行交涉,虽得到的回复大都是喀西尼的一己之见,但李鸿章依然相信俄国会出面干涉,甚至在丰岛海战的前两天还电告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将来俄拟派兵船,届时或令汝随同观战。”•寄希望于英、俄两国•作为远东的最大利益者英国来说,日本在远东的战事必定会损害英国的利益。于是,李鸿章希望英国出兵干涉,勒令日本退兵,实现他“以夷制夷”的外交方针。但是,虽说英国不愿看见日本在远东兴风作浪,但比起插手中日战事所带来的损失来说,英国更愿意袖手旁观。于是英国方面就提出了所谓的“改革朝鲜内政”“两国共保朝鲜,不许他国占其土地”的解决办法,实际上是牺牲朝鲜的利益来满足日本。但是很明显,日本的野心绝不是如此,所以依然继续增兵。二、战争中对和战问题的基本倾向•丰岛海战之后,清政府于8月1日向日本宣战。李鸿章的态度开始转变,复电总理衙门称“倭先开战,自应布告各国,俾众皆知衅非自我开。似宜将此案先后详细情节据实声叙”。之后他有明确表示应该声叙日本挑起战端的罪行,断绝中日的外交关系。三、马关议和前后的表现•甲午战争战败已成定局,满朝上下主和势力占据主流,尤其是慈禧太后更本再无战意。议和、谈判的策略再次出台。对于清政府起先派的使臣张荫桓和邵友濂,日本方面拒绝与他们谈判,点名要和李鸿章谈判,于是,李鸿章再一次被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上。而这一次,李鸿章依然没有放弃对列强的依靠,因为割地问题实在是让人为难。•在最后的谈判桌上,日方态度坚硬条件苛刻,并对李鸿章说:“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李鸿章问:“难道不准分辩?”伊藤博文回答:“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李鸿章苦苦哀求减轻勒索,但均遭拒绝。其间李鸿章还遭遇日本内部的主战分子的行刺。最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因为《马关条约》的强烈刺激,李鸿章立誓“终身不履日地”,在后来的一次出使欧美各国回国的途中,需要换乘船只,但李鸿章仍牢记誓言不踏上日本领土不坐日本的换乘船,最后在两艘大船之间搭了两块木板,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便艰难地步履蹒跚地从木板上慢腾腾地挪了过去。评价•李鸿章对自己作为尝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李鸿章背负“国贼”的骂名,正史中亦乏对李鸿章中肯的评价,究其原因在于他输掉了那场战争。然而,李鸿章毕竟只是晚清“庸众中的杰士”,虽有力挽狂澜之心,奈何时运不济,大清国运山河日下,虽有人杰辅之,亦回天乏术,况以一人之力对日本一国又何能取胜?对于李鸿章,梁启超曾言:“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这样的评价,也是对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扮演的角色最为客观中肯的评价。
本文标题:李鸿章与甲午中日战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077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