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篇大地测量与海洋测绘第1章大地测量#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案例(1)请简要回答国家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勘选的主要考虑事项和条件。——依托条件:建设用地、交通及基础设施保障。——地质条件:基岩和站址地质构造的稳定性。——环境条件:观测环视条件。——其他:考虑周边已有大地控制点、水准点、重力点等情况。(2)试列出具有代表性的不适合设立基准点的地点——断层破碎带内或地质构造不稳定的地点。——易于发生滑坡、沉陷、隆起等地面局部变形的地点。——易受水淹、潮湿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点。——距铁路200m,距公路50m以内或其他受剧烈振动的地点。——站址附近已经或即将规划为其他建设项目,因建设影响基准点正常观测的地点。——无线地台、通信基站附近、雷击区及多路径效应严重的地点。(3)勘选完成后应提交哪些资料?——地质勘察证明。——点之记。——勘选站址照片。——土地使用相关文件。——站址实地测试结果。——勘选技术报告。——勘选中收集的其他资料(含地质、交通、水电、通信网络等)。#GNSS大地控制网案例2.简答题(1)简述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的布设目的和技术要求。——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布测目的是实现对国家一、二等水准网的大尺度稳定性监测;结合精密水准测量、重力测量等技术,精化我国似大地水准面;为三、四等大地控制网和地方大地控制网的建立提供起始数据。——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相邻点间基线水平分量的中误差不应超过±5mm,垂直分量的中误差不应超过±10mm;各控制点的相对精度应不低于1×10-7,其点间平均距离不应超过50Km。——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点应在均匀布设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应用服务和对国家一、二等水准网的大尺度稳定性监测等因素。——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复测周期为5年,每次复测执行时间应不超过2年。(2)简述B级、C级GPS网的基本技术规定。——GPSB级网观测要求:①卫星截止高度角为10º;②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4颗;③有效观测卫星总数≥20颗;④观测时段数≥3;⑤时段长度≥23h;⑥采用间隔为30s。——GPSC级网观测要求:①卫星截止高度角为15º;②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4颗;③有效观测卫星总数≥6颗;④观测时段数≥2;⑤时段长度≥4h;⑥采用间隔为10~30s。#高程控制网案例2.简答题(1)影响水准测量成果的因素有哪些误差?如何减弱其影响?——影响水准测量精度的因素有:①仪器误差,如ⅰ角误差、水准标尺每米真长误差、一对水准标尺零点不等差等;②外界因素引起的误差,如温度变化对ⅰ角的影响、大气垂直折光的影响、仪器及尺承沉降引起的误差等;③观测误差,指人的因素引起的误差;④客观因素的误差,如日月引力产生的误差、重力产生的误差、温度变化产生的误差等。为了减弱这些误差的影响,作业中因注意:严格控制观测时间,选择最佳观测条件;作业前把仪器放在阴凉处半小时,设站时用测伞遮阳;每测段设为偶数站,奇数站和偶数站采用相反的观测程序;每站前后视距尽量相等,视线离开地面足够高度,坡度较大的地段应适当缩短视线;往返测应沿同一路线经行,并使用同一仪器和尺承;对于客观因素产生的误差只能通过改正数的方法予以减弱。(3)什么是大地高、正高、正常高?大地高和正常高有什么关系?——大地高的定义是由地面点沿通过该点的椭球面法线到椭球面的距离。——正高以大地水准面为高程基准面。地面上任何一点的正高是指该点沿垂线方向至大地水准面的距离。——正常高以似大地水准面为高程基准面。地面上任何一点的正常高是指该点沿垂线方向至似大地水准面的距离。——大地高=正常高+高程异常。#区域大地水准面精化案例2.简答题(1)简述高程异常控制点布设原则。——高程异常控制点应均匀分布于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区域。——高程异常控制点应具有代表性,点位分布应顾及平原、丘陵和山地等不同的地形类别区域,点位在不同地形类别均应占有一定的比例;在可能的情况下,对丘陵和山地等地形变化剧烈地区应适当加大高程异常控制点的分布密度。——各级似大地水准面的高程异常控制点宜利用不低于《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基本技术规定》中4.5规定精度的大地控制点和水准网点。——相邻高程异常控制点最大间距不宜大于式(1-5-2)的计算结果。(2)简述似大地水准面计算流程。——按照GB/T18314-2009的要求完成高程异常控制点GPS测量数据处理。——按照GB/T12898-2009的要求完成高程异常控制点水准测量数据处理。——利用式(1-5-3)计算高程异常控制点的高程异常。——收集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区域的重力资料与数字高程模型资料,并按格网平均重力异常计算要求对数据进行整理。——可采用地形均衡重力归算等方法完成重力点的重力归算与格网平均重力异常计算。——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参考重力场模型,采用移去-恢复技术,完成重力似大地水准面计算。——采用融合技术消除或消弱高程异常控制点与对应的重力似大地水准面的不符值,完成与国家高程系统一致的似大地水准面计算。(4)简述似大地水准面精度检验原则和精度评定方法。——检验点布设原则如下。·检验点的点位应分布均匀,在平原、丘陵和山区等不同的地形类别以及有效区域边缘地区均应布设检验点,应采用未参加似大地水准面计算的实测高程异常点作为检验点。·国家似大地水准面在相邻检验点的间距不宜超过300km,检验点总数不应少于200个;省级似大地水准面相邻检验点的间距不宜超过100km,检验点总数不应少于50个;城市似大地水准面相邻检验点的间距不宜超过30km,检验点总数不应少于20个。·检验点与用于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的高程异常控制点间的距离应不小于似大地水准面格网间距。·检验点应满足GPS观测与水准联测条件。·在利用旧点作为检验点时,应检查旧点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完好性,以及是否满足GPS观测与水准观测,符合要求方可利用。——检验点数据处理如下。·GPS数据处理按照GB/T18314-2009的要求执行。·水准数据处理按照GB/T12897-2006和GB/T12898-2009的要求执行。·计算检验点的实测高程异常。·利用检验点的大地坐标和拟合后似大地水准面模型计算哥检验点的高程异常。——似大地水准面精度评定则由似大地水准面模型计算的各检验点高程异常与其实测高程异常不符值计算的中误差,作为似大地水准面精度。#坐标转换案例2.简述不同坐标系坐标转换计算流程。——收集、整理转换区域内重合点成果。——分析、选取用于计算坐标转换参数的重合点。——确定坐标转换参数计算方法与坐标转换模型。——根据确定的转换方法与转换模型计算坐标转换参数。——分析重合点坐标转换残差,根据转换残差剔除粗差点。——坐标转换残差满足精度要求时,计算最终的坐标转换参数并估计坐标转换参数精度。——根据计算的转换参数计算待转换点的目标坐标系坐标。#大地测量数据库案例1.简答题(1)简述大地测量数据库内容。一般应包括空间定位数据、高程测量数据、重力测量数据和深度基准数据及其元数据。每类数据主要包括观测数据、成果数据及文档资料。——空间定位数据:其观测数据主要包括仪器检验资料、外业观测数据。其成果数据主要包括三维坐标成果、GPS点之记、GPS测量基线成果、天线高信息、参考框架转换参数、GPS网概要信息。——高程测量数据:其观测数据主要包括原始观测数据、观测手簿、外业计算资料和仪器检验资料等。——重力测量数据:其观测数据可分为绝对重力测量观测数据和相对重力测量观测数据。——深度基准数据:沿岸海域的理论最低潮位数据,深度基准与高程基准之间的通过验潮站的水准联测数据。——元数据:是大地测量数据内容、质量、状况和其他特征的描述性数据;主要包括识别信息、参考基准信息和质量信息。(2)简述大地测量数据库数据组织。观测数据可根据数据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组织方式;一般按控制网、数据内容经行分类组织,以数据文件为基本单元进行存储。成果数据按成果类型进行分类,按控制网进行组织,以点为基本单元存储;以点为基础,按照网、线建立控制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一类成果的不同内容之间应建立逻辑关系,如控制点成果与点之记之间应通过点唯一标识建立逻辑关系。文档资料按控制网、文档技术类型进行分类组织,以文件为基本单元存储。应通过控制网、控制点等作为关键字建立观测数据、成果数据、文档之间的逻辑关系。大地测量、高程控制网和重力控制网之间存在重合点时,应以控制点为关键字建立重合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同一控制点具有多期成果时,应建立多期成果之间的逻辑关系。第2章海洋测量#水下地形测量案例(1)潮位改正有哪些方法?——单站水位改正法:——线性内插法;——水位分带改正法;——时差法;——最小二乘参数法;(2)简述多波束测深系统的安装校准方法。由于涌浪补偿器、电罗经、测深换能器在安装时与设计要求存在着误差,而这些误差根据上面的分析将直接影响水深的位置和深度的误差,因此必须经过校准才能够消除,以满足测量精度要求。按照时延、横摇、纵摇、罗经顺序进行多波束安装校准,每一个安装校准项目必须有一个以上多余测量值。具体校正方法如下。——时延:在一特征物上或斜坡上布一计划线,测量船同线同向不同速度通过目标,利用中央波束计算时延值,并不断测量、调整、校准精度为±0.1s。——横摇:在平坦水域布设一计划线,测量船同线同速反向行驶,利用测线上横断面上的水深计算横摇值,并不断调整、测量,校准精度为±0.01º——纵摇:在一特征物上或斜坡上布一计划线,测量船同线反向同速通过目标,利用中央波束计算纵摇值,并不断调整、测量,校准精度为±0.05º——罗经(航向):在同一目标物两边各布设一条计划线,测量船异线反向同速通过目标,利用边缘重叠波束计算罗经(航向)偏差值,并不断调整、测量,校准精度为±0.05º(3)简述水下地形测量工程项目基本实施过程。——准备工作:包括资料收集、设备监测和调试、测线设计、多波束校准、动吃水的测定等。——测量工作:包括水深测量、潮汐测量、声速测量等——数据处理:包括多波束数据处理、水深改正、质量控制、归位计算等过程。——质量评估:利用主检比对等对水下地形测量成果进行质量评估。——图形绘制:对测点平面坐标、水深进行转换,获得图形绘制要求的坐标系系统和垂直基准下的成果,用于水下地形图绘制;根据比例尺设计图幅、进行水下地形图绘制。——成果提交:资料整理、汇编和提交。#海图制作案例1.简答题(1)海图总体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总体设计是确定海图的基本规格、内容及表示方法的过程。——海图图幅设计:根据制图区域范围,确定海图图幅规格、图幅数量和海图的分幅,以及确定每一幅海图的标题、图号及图面配置。海图一般根据制图区域情况采取自由分幅,陆域面积不宜大于图幅总面积的1/3;海图一般设计为全张图,图幅尺寸一般为980mm×680mm左右,特殊情况下图幅配置尺寸可略扩大,但最大不得超过1020mm×700mm;对开图一般图幅尺寸为680mm×460mm,图幅的标题配置在图廓外时,纵图廓应比标准长度小25mm,图面一般包括标题内容和位置、各种图表、说明文字以及方位圈配置的位置等。——确定海图的数学基础:主要包括海图比例尺、投影、坐标系统及深度、高程基准。海图除比例尺不同外,其他数学基础都有明确的规定;航海图一般采用墨卡托投影,坐标系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深度基准采用理论最低潮面,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构思海图内容及表示方法。包括海图内容的选择,确定地理要素的制图综合原则和指标、设计和选择表示方法,确定地名的采用原则。(2)简述海图的制作流程。目前制作海图一般都采用计算机辅助制图,其制作流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编辑准备阶段、数据输入阶段、数据处理阶段和图形输出阶段。——编辑准备阶段:即海图总体设计,确定海图的基本规格、内容及表示方法。——数据输入阶段:将编图所使用的图形资料、数字资料、文字资料输入计算机的过程。——数据处理阶段:通过对数据的加个,取得新编海图的过程。——图形输出阶段:①直接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海图;②喷绘彩色海图;③通过激光照排机,输出供制版印刷用的四色菲林片;④通过数字式直接制版机,制成直接上机印刷的印刷
本文标题:测绘案例分析经典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091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