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云南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材料
云南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材料制作人:李卫斌QQ:172972902-1-中学教育心理学精华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定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二)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不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它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学习与教学的五种要素1.学生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二)学习与教学的三个过程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1.总论2.学生与学习心理3.教学与教师心理四、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903年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世界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年,桑代克又把《教育心理学》进行了扩展,共包括了三大卷,分别是“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在此后的30年里,美国的同类著作几乎都师承了这一体系。但是,这一时期的著作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些有关学习的资料。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变化。教育心理学的内云南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材料制作人:李卫斌QQ:172972902-2-容日趋集中,有几个方面的研究为大多数人所公认,如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评定与测量、个别差异、课堂管理和教师心理等,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同时,美国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不少心理学家开始把学校和课堂看做是社会情景,注意研究其中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随着信息科学与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研究方兴未艾,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条件做了大量的研究。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随着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加之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刻影响,人们对学习概念的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习和教学过程及其条件研究得越来越深入细致,如从认知层面研究问题解决过程、学习策略以及学习动机等,并且越来越注重为教学实践服务,发展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模式,如合作学习等。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更多的控制;第二,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第三,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如同伴辅导、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等,从而使学生把个人的科学思维与同伴相结合;第四,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此后,又出现了几本翻译介绍和自己编写的教育心理学书籍。直到建国前,某些学者结合我国的实际,对学科心理尤其是汉语教学心理、教育与心理测验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多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建国后,学者们主要学习和介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研究,做了一些有关教学改革的儿童入学年龄的实验研究。20世纪60年代前期,又在学科心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前期,由于十年动乱的冲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一度中断。自70年代后期起,教育心理学重新复苏繁荣,自己编写的和翻译介绍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越来越多。目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工作者们正在不断地吸收国外的先进科研成果,并结合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开发理论和应用研究,这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云南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材料制作人:李卫斌QQ:172972902-3-云南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材料制作人:李卫斌QQ:1729729024中学教育心理学精华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7岁)4.童年期(6、7岁~11、12岁)5.少年期(11、12岁~14、15岁)6.青年期(14、15岁~25岁)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到了14、15岁,个体发展进入青年初期,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逐步与成人接近。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2.关键期已有研究提出,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岁~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当然,儿童的行为学习与动物的完全依赖本能的学习不同,即使错过了关键期,有的能经过补偿性学习仍有可能获得,只是难度要大得多。所以,我们应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云南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材料制作人:李卫斌QQ:1729729025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感觉运动阶段(0~2岁)(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1.单维思维(即思维的片面性)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主要有如下特征:1.多维思维2.思维的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4.具体逻辑推理(四)形武运算阶段(11~15岁)二、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一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三)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一、人格的发展(一)人格的含义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二)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1.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岁~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岁~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岁~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其他三个阶段分别是: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云南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材料制作人:李卫斌QQ:1729729026对绝望感(成年晚期)。(三)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因素1.家庭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一)含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二是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的自我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三是自我监控,属于对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追求等。(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1.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1岁末,开始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并在与成人交往中,按照自己的姓名、身体特征、行动和活动能力来看待自己,并作出一定的评价。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2.社会自我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他们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批判性正在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评价。但他们的自我评价通常不涉及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自我的调节控制能力也较差,常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3.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通过对自我的发现,产生独立的愿望,了解未来对自己的重要意义。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和全面,并具有社会道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一)认知方式的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与教育有明显关系的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场独立与场依存(这两个概念的提出者是赫尔曼·威特金)2.沉思型与冲动型(这种认知方式是贾罗米·凯冈提出的)3.辐合型与发散型(美国的吉尔福)(二)智力差异1.智力与智力测量云南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材料制作人:李卫斌QQ:1729729027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地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为了对人的聪明程度做定量分析,心理学家创造了许多测量工具,这些测量工具被称作智力量表,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智力测验中引进了一个重要概念——智商(IQ),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是用来表示智力高低的一种相对指标。IQ一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2.智力的差异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故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和个体内。个体间的差异指个人与其同龄团体的稳定的平均数比较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教育工作者应当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一)性格的概念性格是
本文标题:云南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099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