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开始,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为下一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打下基础,更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的国际事务。(二)教学目标和要求: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美苏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课前自学,课堂上实施师生互动、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新中国采取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我国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万隆会议的成功,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的理解和尊重,开创了外交新局面。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三)教学重难点分析以及确定的依据:1、本课重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成立,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斗争的结果,不再受外族奴役的中国,在世界上尽快树立自主形象和确保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先取得了印度、缅甸的认同,随后获得更多国家的共识,成为国际外交基本准则。本课难点是,建国初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所揭示的国际关系的本质。初二学生还没有接触世界史,同时对社会性质的差异、矛盾认识有限,所以很难认识到国际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以及美国霸权的本质。所以在教与学中存在一定难度。二、学情分析(说学生)初二学生想象力丰富,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思维积极性很容易被激发出来。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初二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和理论基础,已经具备了一些思考、分析、与他人合作、表达等能力,因此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三、教学策略(说教法和学法):教法:我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情境法,适当的结合启发讲授法。学法:阅读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学具准备:搜集有关史料、影视资料和图片,制作课件。四、教学程序及设想:(一)导入新课(预设时间:3分钟)教师:读一段人物简介,让学生通过讲述中的事迹去猜测这个人物是谁,感受伟人的风采。学生:通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降半旗”等信息自然而然的判断出这位伟人是周恩来。目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言主要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周恩来事迹的介绍自然过渡到本课。(二)讲授新课(预设时间:30分钟)第一子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师:首先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用几个词来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然后展示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图,让学生观察图片,思考我国面临的外交形势。学生得出结论:以美国为首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独立的亚非拉国家需要互相帮助支持合作。教师: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面对这样的外交形势,中国应采取什么外交政策?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学生面对着当时对中国不利的国际形势,如果你是中国领导人,你会怎样做呢?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合作,得出结论:为了打破这种封锁,中国需要积极主动走向世界、广交朋友。教师:通过图片,史料展示,讲述新中国成立第一年的外交成就和著名的外交原则,这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过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国与国之间客观存在着的巨大差异。引出下一目内容,周恩来在随后的万隆会议上,是如何用这个原则来处理这个问题的。第二子目——万隆会议教师:预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1、时间地点2、从参加国看,这次会议有什么特点?(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3、会议的中心议题(主题)是什么?(主题: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4、遇到了什么困难?(出示材料: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教师:再次设置情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代表团应该怎么办?我们假设下面两种情况:第一种:如果对这些攻击直接反驳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第二种:如果不予理睬,你们看行不行?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第一种:假设双方针锋相对,会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中,因此假设1不可取。第二种:假设中国代表对一些国家的指责不表态,等于默认了这些指责,就背上了黑锅,因此假设2不可取。既然两种假设都不可取,我们看当时周恩来是怎么做的,教师讲述“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联系现实:“求同存异”的核心是:宽容、谦虚、彼此理解、互相尊重,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一原则。这一部分通过资料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史实,设置情境的方式,学生更容易并理解中国外交方针的确立和外交行为的出发点及目的。将外交方针与现实生活联系,深入浅出,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三)小结及板书(预设时间:2分钟)采用的是线索性小结,将本课知识联系到一起,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线索,帮助学生明确需掌握的知识。建国初,周总理带领中国人一次次摆脱困境,开创了中国外交新局面。后来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又处于美苏夹击的困境中,中国外交再次面临严峻考验,到了70年代,中国又是如何走出困境?为下节课埋下伏笔。本节课板书,利用框架结构形象、直观展示本节课知识,具有系统性、概括性特点、利于学生掌握记忆,同时形成整体性的认识。(四)反馈拓展(预设时间:5分钟)通过随堂几道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五)作业布置(预设时间:2分钟)
本文标题: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101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