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话题2 当代中国极少倾向建筑现象分析
话题2时尚·情感——当代中国极少倾向建筑现象分析主要内容•1·极少主义建筑•2·现象•3·成因•4·制约•5·获益•1.极少主义建筑–1·1极少主义艺术•核心——非表现性的自在客体•视觉真实——自然本真的真实——心灵的真实——结构的真实——客体的真实图1.1-1“雅典学园”,拉斐尔图1.1-2“圣维克多山”,保罗·塞尚图1.1-3“亚威农少女”,毕加索图1.1-4“几个圆形,第323号”,康定斯基图1.1-5CompositionwithBlack,Red,Gray,Yellow,andBlue图1-1“绘画物体”,弗兰克·斯特拉图1-2“无题”,唐纳德·贾德•构成原则:平面性原则非关联性原则–平面性原则:极少主义艺术,尤其是绘画,一反传统绘画在二维画布上制造三维空间视幻的手法,努力寻找取消传统绘画图底关系的途径,从而还原绘画的平面性本质。–非关联性原则:取消抽象主义绘画和雕塑中元素之间的构成关系,即取消元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或者说“结构”。•极少主义艺术与建筑的关联–1.2早期简约倾向的建筑•早期——从经济和道德的角度图2.2-1卡马住宅,路斯图2.2-2斯坦纳住宅,路斯图2.2-1卡马住宅,路斯图2.2-2斯坦纳住宅,路斯“装饰的复活是危害国民经济的一种罪行,因为它浪费劳动力、钱和材料。”“文化的进步跟从实用品上取消装饰是同义语。”“只有很少的建筑属于艺术,比如陵墓和纪念碑。其他一切建筑都为一个目的服务,它们应该从艺术的领域中排除出去。”•第一次兴盛——从形式的角度图2.3-1摩天楼方案,密斯图2.3-2西格拉姆大厦和湖滨公寓,密斯•特别强调的三个问题:–(1)与时代背景的联系–(2)商业味道–(3)预示–1·3极少主义建筑的形式特征•(1)一成不变的几何体•(2)拒绝和约减•(3)表皮的特殊表现•(4)光线的迷恋•(5)材料的丰富效果•(6)精致的细部构造图3.1-1布列根兹美术馆图3.1-2德国埃伯斯沃德技术学院图书馆图3.1-3戈兹美术馆“当我们想要把人们的注意力转向建筑的其它地方时,我们总是选择简单的几何形体。”图3.2-1莫尔可可住宅室内图3.2-2小筱邸室内图3.2-3戈兹美术馆室内“如果我们仔细阅读阿尔瓦罗·西扎的建筑,很可能会惊讶他的许多建筑里完全找不到灯具,我只能借着夜景的照片才能发现灯具被安置在柜顶投射向顶棚,在阳光下的某些室内我还可以猜测灯具可能隐藏在结构的缝隙里。可有些空间,甚至连这样可以猜测可以隐藏的缝隙也没有。”“帕森在他的墙面遭遇到开关侵袭时认为一块简单纯白的平面会被通风格栅、电源插座、换气扇和灯弄得满目疮痍。它们本无须在那儿,不过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原因,它们被不同的人一连串随意的权益之计所决定,它们被视而不见。一旦建筑师要开始全面处理它们,将白色墙面或顶棚精简到简单精练漂浮的平面就成为一项极其苛刻的任务:通风格栅应当如何安置?电源插座可能减少可是它们如何处理?换气扇要如何安装?灯具又如何隐匿?这些问题让帕森殚精竭虑……”图3.3-1沃尔夫铁路信号楼图3.3-3国家游泳中心效果图图3.3-2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模型图3.3-5柏林奥林匹克室内赛车场和游泳馆图3.4-2达拉哥公共学校大厅图3.4-1贝扎建筑剖面图3.4-3格拉纳达银行图3.5-6瓦尔斯温泉浴场图3.5-5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图3.5-7石头博物馆室内图3.5-8多米尼斯酿酒厂图3.2-2小筱邸室内“为了得到平滑的质感以及为了将美感保持长时间,要尽量将坚硬的混凝土打造得具有平滑感,这是不可或缺的。为了在基本质地上获得美感,我反复研究了最合适的调和比。而且在技术方面我还做了很多尝试。例如,调整钢筋间隔以及设备配管位置、彻底进行施工监理、在模板表面做涂漆试验等等。……但直到今天,我还是感觉完全掌握混凝土的表现手法实在非常难。裂缝或表面的污物可能会影响混凝土的施工效果,对相关保护材料的开发以及维护方法也觉得有必要重新考虑……”•2.当代中国建筑中的极少主义现象–2·1典型作品•何多苓工作室·刘加琨图5.1-1何多苓工作室设计模型图5.1-2何多苓工作室平面图(左为首层平面,右为二层平面)路线&天井图5.1-3何多苓工作室模型鸟瞰图5.1-4光线效果•犀苑休闲营地·刘家琨图5.1-5犀苑休闲营地鸟瞰(模型)图5.1-6犀苑休闲营地·穿插的彩色墙体图5.1-7犀苑休闲营地·墙面方言•艺术家工作室·艾未未图5.1-9艺术家工作室立面(上为东立面,下为南立面)图5.1-10艺术家工作室外观•北京西山庐师山庄联体别墅·王昀–3·成因•三种人:大众、开发商与建筑师•大众–使用对象分析–使用对象共性:年龄、消费能力、教育背景–中间阶层——“所谓中间阶层,是指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靠工资和薪金谋生,具备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就业能力及相应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拥有一定支配权;具有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休养的社会地位分层群体。”——《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压力的缓解•格调——时尚(阶层性和迁徙性)–现代城公寓设计追求一种现代的风格,简洁的体形,简洁的细部,简洁的空间,简洁的材料……我最初也担心业主会不会接受?客户会不会接受?真正让我感到振奋的是有如此多的消费者能够欣赏这座有点‘另类’的建筑,从炎炎夏日攒动的人群(按:此处指前来看房地人群)中似乎能感到他们对于新居住环境的企盼。据说这其中有艺术家、文化人、媒体明星、高级白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总是影响和带动着市场消费的走向。他们入住现代城势必会引导更多的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改变。这可能也是建筑影响社会的一种方式吧。[1]”[1]摘自:崔恺,《格调》,《建筑学报》,2000/8,第22页•开发商–与大众一唱一和–中青年开发商对时尚的示范作用•建筑师–市场与个人情怀的平衡–以刘加琨为例»刘家琨的文学背景与“游走路径”»刘加琨的工作经历与地域性建筑的探索–以王昀为例»理性的思维方式»对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简洁的推崇•4·制约–(1)建筑规模与建筑性质的制约–(2)施工水平的制约–(3)创作环境的制约•5·极少主义是一个漂亮的结果,但不是一个漂亮的开始
本文标题:话题2 当代中国极少倾向建筑现象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101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