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女性电影•参考书目•1、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2、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3、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文章)•4、弗雷泽《女人与性角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5、休·索海姆《激情的疏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导言一、为什么有“女性电影”二、关于性别的追问与思考•1、什么是性别•2、你怎样看性别•3、你怎样看两性的关系•依波伏娃等人的观点参照现代人类生理学的学说,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一对人类性别的认识作如下表述:人的性别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最下面的是“生理性别”(或称“基因性别”),中间是“体貌性别”,最上面的是“社会性别”(或称“文化性别”)。这三个层次之间,并不是完全的同一性关系。其间存在着差异与错位现象。•社会性别(Gender)是当代妇女理论的核心概念。中心内容,它区别于以人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指的是以社会性的方式构建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人类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实质和根源,认为男女两性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要是后天的、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关于性别的成见和对性别差异的社会认识等等,更主要的是社会的产物。第一章关于女性主义第一节西方女权运动•一、背景1、中西方女性地位(1)圣贤眼中的女性•苏格拉底:一个女人的美德,如果你想知道的话,也可以很容易地描述出来:她的责任是在管理她的家务,和看管屋里的东西,以及服从她的丈夫。•托马斯《神学大全》:女人是一个不完整的男人•亚里斯多德:女性之为女性是由于某种优良品质的缺乏。•柏拉图:在理想国里,妇女也只是使男子幸福的工具。•卢梭:女人是要取悦于男人、要贡献给男人、要赢得男人的爱和尊重,要哺育男人,要照顾男人,要安慰、劝慰男人,并要使男人的生活甜蜜且愉悦。•叔本华:女人是第二性。•尼采:你到女人那边去吗?别忘了你的鞭子。•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则不孙,远则怨。•西方语境“误读”•中国语境“妖魔化”(2)法制下的女性•在雅典,女人没有公民权•罗马:妇女对她在结婚时得到的财物保有用益权,但全部财产应由他们的孩子继承•萨利克法(中世纪以来西欧通行的法典):女性后裔不得继承土地•《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的第一部民法典,它对后来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产生了很大影响。):夫应保护妻,妻应顺从其夫•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在宣布“人人生而平等”时使用的居然是“ALLMEN”公然将女性排斥在”人”和”人权”外。(3)女性的真实处境•西方:没有基本人权的第二性别•中国:被压迫与被奴役的对象发展变化(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董仲舒:三纲五常——程颐、朱熹: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2、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天赋人权”学说。•1789年8月的法国大革命,资产阶级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并通过了《人权宣言》。二、概况第一阶段1889年——20世纪20年代法国•1789年10月,一群巴黎妇女进军凡尔赛,向国民议会要求与男子平等的合法人权。•1791年,妇女领袖、剧作家奥伦比·德·古日针对《人权宣言》,发表了《女权宣言》——妇女与男人有同样的天赋人权:妇女生来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权利。1793年,德·古日以“丧失了女性应有品德的阴谋家”的罪名被送上断头台英国•1792年,英国女作家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发表了《为女权辩护》——妇女应当在教育、就业和政治方面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待遇。•19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出现了女权主义运动的高潮,斗争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妇女的参政权。•1914年1月11日,伦敦爆发了著名的女权运动者冲击白金汉宫,向英王乔治五世请愿的行动美国•19世纪中叶,女权运动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1848年,首届女权大会在田纳西召开,通过伊丽莎白·斯坦顿起草的《权利和意见宣言》,列举了社会、经济和法律中种种歧视妇女的现象,提出了男女在工作、财产、受教育等方面的平等要求。通过要求给予妇女选举权的决议。•这场运动在20世纪初形成高潮,习惯称第一次高潮。通过这场运动,欧美妇女赢得了选举权、财产继承权、受高等教育权和经商权等基本权利。•到19世纪80年代,feminist与feminism才广泛使用。•但是胜利之后,失去了明确的目标,女权运动戛然而止,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反女权主义逆流嚣张。•希特勒公开演讲:女人该停留的地方是床上、厨房和教堂!第二阶段的女权运动开始于“二战”结束后至60年代末。“妇女权利运动”(theWomen’sRightsMovement)“妇女解放运动”(theWomen’sLiberationMovement)•中心由欧洲转向北美•主要目标:批判性别主义、性别歧视和男性权力,认为当时虽然女性有了选举权、工作权和受教育权,但是表面的性别平等掩盖了实际上的性别不平等。•运动基调:消除两性差别,并把这种差别视为造成女性对男性从属地位的基础。•规模宏大,涉及了各主要发达国家。到70年代末期,仅英国就拥有了9000多个女性协会,美国、加拿大涌现出大量女性组织。•论争的重点:由妇女权益转向了妇女解放“经历”以及两性的性别差异,带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的政治权利。欧美一些国家的妇女争得了选举权和一定意义上的财产权、受教育权和就业权。关于三八妇女节•早在1848年--1860年美国女权主义运动,妇女要求选举权,同工同酬。•1857年3月8日,纽约服装和纺织女工举行了抗议,反对非人道的工作环境,12小时工作制和低薪。•1908年3月8日,1500名妇女在纽约市游行,口号是“面包和玫瑰”•5月,美国社会党决定以二月的最后一个星日做为国内的妇女节。•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的妇女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游行。•1910年8月,社会主义妇女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国际妇女书记处书记克拉拉·蔡特金倡议把每年的3月8日作为国际劳动妇女节。•1917年,俄国妇女号召在2月23日罢工口号“面包”、“和平”(即现行历法的3月8日)•联合国从1975年国际妇女年开始,每年于3月8日举办活动庆祝国际妇女节。•1977年12月,联合国将国际妇女节定为3月8日妇女解放运动在中国•五四时期•共产党领导•建国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女性主义文论•1929年,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版了《一间自己的屋子》——一个女人如果要想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1949,年法国的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之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社会性别”(gender,或译文化性别)是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核心概念。与“生理性别”(sex,或称“基因性别”)相对。由此将性别差异的社会文化意义从其所依托的生物性载体中分离出来。迈拉·杰伦(MyraJehlen),美国文学批评家,她和安妮特·特劳德尼最早提出了社会性别研究的重要性。她极力扩大女性主义的思考范围,研究文化深层的社会性别问题。她发现各种类型的父权文化传统,都对女性特征和男性特征有截然不同的假定。•“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对西方女权主义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持何种观点的女权主义者,都不能不对这一表述作出自己的评价与回应。较早提出“社会性别”概念的应该是波伏娃。她在《第二性》中,明确拒绝了将女性的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视为“自然一体”的传统看法。•1970年,凯特·米勒特《性政治》——“性即政治”即看似自然形成的性实际上是“政治”运作的结果。•1979年,桑德拉·吉尔伯特与苏珊·古芭(格巴)合著的《阁楼上的疯女人》•由于女性主义文论的蓬勃发展,使欧美很多大学里都设立了一个以妇女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的学科——女性学(WomanStudy)第二章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一、西方•1973年,马乔里·罗森的《爆谷女神》(或《爆米花维纳斯:女性、电影和美国梦》)电影中的女人是爆米花维纳斯,一个令人赏心悦目、但没有实质、文化上被扭曲的杂种。“妖女型”与“天使型”。•1973年,克莱尔·约翰斯顿在她的《作为抗衡电影的女性电影》——电影中的男性人物是随着社会而发展变化的,女性却总是保持着原始的典型。提倡创作作为抗衡的女性电影。•1974年,缪利·哈斯克利的《从崇拜到强奸:电影中的女性待遇》•1975年,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主流电影中看的快感被分裂为主动的/男性和被动的/女性。•1983年,安·卡普兰的《女性与电影:摄影机的两边》:分析了好莱坞电影的男性凝视机制,并提出了颠覆这种凝视的策略,也探讨了银幕之外的女性导演。•1994年,杰茜·斯泰希《明星透视:好莱坞与女性观众》:分析了电影研究与文化研究的不同之处,进而阐释了女性观众常去电影院的理由是逃避现实。把女性去看电影看成是一种与各种主流含义进行谈判的过程,而不是穆尔维所认为的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电影院成了观众逃避现实、识别(权力、控制和自信)以及消费的场所。二、中国的理论研究•杨远婴《女权主义与中国电影》:注重梳理了“在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女性意识特征及其发展脉络。”指出“以男性强权政治为模式的封建国家中,妇女永远不可能置身于文化的中心地位。”•戴锦华《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从社会、政治、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并将中国的女性导演分成三种类型第三章女性的电影•世界第一位女导演:艾丽丝·居伊-布朗什(法)•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唯一女导演多萝西·阿兹纳•获提名的:意大利的丽娜·韦尔特穆勒、新西兰简·坎皮恩、荷兰马林·戈里斯、芭芭拉·斯特赖桑德•至今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唯一女性凯瑟琳·毕格罗•凯瑟琳·毕格罗赢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象征性地终结了一个男性统治电影艺术时代,但这部获奖的《拆弹部队》却依然是一部男性价值观的电影,这意味着一个女导演如果想在好莱坞获得承认,她必须比男人表现得更像个男人,不同之处仅在于她可以穿着裙子出现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影评人莱妮·弗兰克一、法国•艾丽丝·居伊-布朗什•谢尔曼·杜拉克•狄安娜·柯瑞斯《薄荷汽水》、《一见钟情》•玛格丽特·杜拉斯•阿涅斯·瓦尔达•卡特琳娜·布雷耶《罗曼史》(1999)二、英国•萨莉·波特《奥兰多》《惊悚片》《探戈课》•毕班·基德隆《阿力克斯》《加速》•普拉缇巴·帕玛《愤怒之地》《战士之痕》•艾达·卢皮诺《小鸟依人》三、意大利•丽娜·维尔特穆勒《七美人》、《踩过界》、《咪咪的诱惑》•莉莉安娜·卡瓦尼《夜间守门人》四、德国•莱昂蒂尼·萨冈《穿制服的女孩》•莱尼·里芬斯塔尔《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丽娜·维尔特穆勒莉莉安娜·卡瓦尼莱尼·里芬斯塔尔•中国女导演•一、男性扮演者•1、王苹(1916-1990)1935年加入西北影业公司。1949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2年进八一电影制片厂,1956年导演完成影片《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次年完成的《柳堡的故事》(1957),影响颇大。后来导演的主要作品有《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勐垅沙》(1960)、《槐树庄》(1963)、《东方红》(1965,舞台艺术片)、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国革命之歌》(1985)等。曾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2、王好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作品:《瞧这一家子》(1979)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潜网(1981)、夕照街(1983)、迷人的乐队(1984)、失信的村庄(1986)、村路带我回家(1987)、金匾背后(1987)、寻找魔鬼(1988)、哦!香雪(1989)、离婚(兼编剧1992)“比同时代的男导演更为出色而娴熟地驾驭了社会主义经典电影的叙事模式”——戴锦华王好为•3、广春兰,天山电影制片厂导演,《不当演员的姑娘》(1983)、《买买提外传》获1987年“金
本文标题:女性电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114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