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肝功能化验单异常看儿童肝脏及其他疾病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年3月第27卷第3期肝脏是人体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器官。儿童时期肝脏储备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患病时易合并肝功能障碍。因此,肝功能化验是临床最常做的检查之一,属疾病诊疗常规检查项目。另外,肝脏富含多种生化代谢酶如丙氨酸转氨酶等,肝细胞病变时,会释出至血液循环,故可用以反映肝细胞受损情况。一般医院的肝功能生化检测包括如下项目:反映肝细胞损害的酶学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移酶(AST);提示胆汁淤积的血清总胆红素(TB)、间接胆红素(DB)和直接胆红素(IB)测定,血清胆汁酸及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或GGT)和5’-核苷酸酶(5’-NT);反映肝细胞合成功能指标,如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等。但是肝功能生化检测异常有时提示的不仅仅是肝功能异常,亦可反映出其他器官疾病。下面通过几个临床典型病例,了解如何通过化验单评估儿童肝功能异常。病例1.患儿男,6岁。因“反复发热2周”入院,病来进食差,偶有恶心呕吐。查体:精神状态可、神清,皮肤无黄染,颈部可触及几个花生大小肿物,有轻触痛,双眼睑轻度水肿,心肺未闻及异常,腹软,肝肋下2cm,脾肋下2.5cm,质软。外院就诊时发现肝功能异常,遂就诊于我院。化验单:肝功能:ALT304U/L(正常参考值0~40U/L),AST147U/L(正常参考值5~34U/L),蛋白、胆红素及胆汁酸等正常。血清EBV-IgM抗体(+)。临床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感染相关性肝炎。解读:小儿在呼吸道、胃肠道等感染时易合并肝功能损伤,比较常见的是ALT和AST升高。病原最常见的是EBV,因其为嗜肝病毒,IM时,约90%以上患者出现暂时性转氨酶升高;其他常见感染性原因还有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等[1]。ALT旧称谷丙转氨酶(GPT),其作用是催化丙氨酸与α-酮戊二酸合成谷氨酸与丙酮酸。在各种酶试验中,ALT和AST能敏感地反映肝细胞损伤与否及损伤程度。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其胞内与胞外浓度比高达5000∶1。因此,在感染等因素导致肝细胞变性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便会借助浓度梯度而逸出,进入间质液和血液循环。所以ALT是反映肝细胞损害最直接和最敏感的指标,并成为最重要的肝功能检查项目之一。有时,患儿尚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和肝脏病理体征(肝脏肿大或质地异常)时,就可出现血清ALT升高。值得注意的是,ALT增高程度与肝细胞损害数量并不一定成正比。在感染相关性肝炎时,肝损害以细胞变性为主,大量未坏死的肝细胞过度产生ALT并从病变肝细胞内释出,使血清ALT水平显著升高。但在重症肝炎伴急性肝功能衰竭时,由于肝细胞在短时内坏死、凋亡,不再生成ALT,此时血清ALT可正常甚至降低,而血清中胆红素值却显著升高,出现“酶-胆分离”现象,这常常是肝坏死的前兆,提示预后不良。AST旧称谷草转氨酶(GOT),具有催化天冬氨酸和α-酮戊二酸合成谷氨酸和草酰乙酸的作用。AST在人体内分布广泛,肝脏浓度最高,还存在于心肌、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因此,AST不如ALT可以特异地反映肝细胞性疾病,只能作为反映肝细胞损害的辅助检查。临床上更多以AST/ALT比值变化来帮助判定病情。正常AST值略高于ALT,成人AST/ALT比值约为1.15。由于AL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的细胞浆水溶相中,而AST主要分布于线粒体,当肝细胞变性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存在于细胞浆水溶相中的ALT最易逸出,而病变严重时,AST也从线粒体释放出来。所以在临床症状如黄疸出现之前ALT就可急剧升高,同时AST也升高,但是AST升高程度不如ALT。而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AST升高程度超过ALT,故轻症肝炎时,只有血清ALT升高明显,AST/ALT比值下降;待重症肝炎时,AST比ALT更多释放,从而使比值上升。而对慢性肝病患儿,动态观察AST/ALT比值有提示预后的意义。病例2.患儿男,2岁。1d前入托常规体检发现ALT升高,值为692.6U/L。患儿生后1个月时曾因黄疸在外院化验肝功能及心肌酶谱均明显异常,治疗2周后复查肝功能明显好转,但心肌酶谱偏高。之后因生长发育如同龄儿未再复查。查体:精神状态可、神清,皮肤无黄染;心肺未闻及异常,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侧腓肠肌饱满,四肢活动自如,Gowers征(-)。化验单:肝功能:ALT556U/L,AST786U/L,余指标正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沈阳110004电子信箱:wuj@sj-hospital.org化验单解读文章编号:1005-2224(2012)03-0229-003肝功能化验单异常看儿童肝脏及其他疾病吴捷,孙梅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志码:B··229ChineseJournalofPracticalPediatricsMar.2012Vol.27No.3常。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21012U/L(正常29~200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600U/L(正常参考值0~24U/L),CK-MB质量浓度314μg/L(正常参考值0~6.3μg/L)。肌红蛋白529.2μg/L(正常参考值0~105.7μg/L)。临床诊断: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解读: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病因不明、遗传性、进行性肌肉疾病。临床上以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和无力为其主要特征。本病属性连锁隐性遗传,几乎影响均为男性儿童,发病年龄为5~6岁,在尚未出现明显临床征象前,也可检测到患儿血清中ALT升高,许多患儿因“肝功能异常”而被误诊为病毒性肝炎等疾病[2-3]。肌营养不良症患儿血清肌酸激酶异常增高,是诊断本病重要而敏感的指标,可在出生后或出现临床症状前已增高,在活动性肌病中,尤其是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儿中,可显著升高达1000至数千甚至上万单位。血清肌红蛋白在本病早期及基因携带者中也多数显著增高。本例患儿在出生后即出现ALT和心肌酶谱异常,虽尚无明显临床表现,但这些酶学异常却逐渐加重。所以对ALT升高患儿如查不到感染等常见致病因素,又无肝脏病理体征,需注意同时检测心肌酶谱、肌红蛋白等其他指标以除外肌营养不良症。病例3.患儿男,3个月。因“周身皮肤黄染2.5个月”入院。患儿为第2胎第1产,于孕32周+6行剖宫产娩出,出生体重1.85kg。生后因早产和感染在我院新生儿病房住院,期间静脉营养17d。从生后十余天开始即出现周身皮肤黄染,给予熊去氧胆酸、退黄汤等药物治疗,住院共37d,黄染减轻出院。院外继续口服熊去氧胆酸及退黄汤10d,复查胆红素较前下降,但具体数值不详,遂停药。1d前于我院门诊复查肝功能提示黄疸加重入院。患儿近1周大便颜色浅黄,尿黄色深。查体:精神状态可、反应可,周身皮肤明显暗黄,巩膜黄染,心肺未闻及异常,腹软,肝肋下3cm,质Ⅱ度,脾肋下1cm,质Ⅰ度。化验单:肝功能:总蛋白56.2g/L(正常参考值60~83g/L),Alb27.2g/L(正常参考值35~53g/L),ALT84U/L,AST105U/L,TB113.5μmol/L,DB85.7μmol/L,IB27.8μmol/L,ALP604U/L(正常参考值40~375U/L),γ-GT(或GGT)264U/L(正常参考值9~64U/L),CHE12270U/L(正常参考值4000~11700U/L),血清总胆汁酸(TBA)104.2μmol/L(正常参考值0.5~10.0μmol/L)。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19.3s(正常参考值10.5~13.5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1s(正常参考值21~37s),纤维蛋白原含量(FIB)1.6g/L(正常参考值2~4g/L),凝血酶凝结时间(TT)24.0s(13.5~19.5s),D-二聚体(DD)147μg/L(正常参考值0~252μg/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0(正常参考值0~5mg/L)。血氨(AMON)61.3μmol/L。临床诊断: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炎。解读:胆汁淤积是婴儿期肝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活产婴儿发生率为1/2500~1/5000;其定义为病程超过14d的持续结合胆红素升高[>34.2μmol/L(2mg/dL)或超过总胆红素的20%][4]。其病因包括感染、胆管闭锁等胆管疾病、静脉营养或药物等毒性作用及遗传代谢病等。部分幼儿及年长儿在严重感染如EB病毒、支原体感染或应用一些药物后也可出现严重的胆汁淤积性肝炎。本例患儿病因考虑与静脉营养、感染和早产因素有关[5]。胆汁淤积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迁延不退,大便颜色变浅甚至白便,尿色深和肝大。肝功能化验单上除结合胆红素异常升高外,还可有血清胆汁酸升高和酶学异常。其中酶学异常主要表现为:由肝细胞毛细胞管面胞浆产生的血清浆膜酶如ALP、GGT和5’-NT等升高。IB对正常人体有一定毒性,须经过肝脏转化成为DB排出体外。肝脏疾病时此种代谢功能障碍会引起血中胆红素升高而致黄疸。故临床上可通过血中各种胆红素成分检查反映肝功能损害情况。正常血清TB和DB值应分别低于17.1μmol/L和3.4μmol/L,DB在TB中比例应低于20%。若患儿因先天或后天等因素,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力降低,未能将正常的IB完全转换成TB,就会导致高间接胆红素血症。而在胆汁淤积时,则以高直接胆红素血症为主。正常情况下,DB在肝细胞内被转化生成后,会随肝细胞内形成的胆汁排泌至毛细胆管内,随后再流经各级胆管最后排至十二指肠。所以胆汁淤积时会由于胆汁排泌不畅而导致DB和胆汁酸反流入血而引起血中异常升高,临床出现暗黄和皮肤瘙痒[6]。此外,由肝细胞毛细胆管面胞浆产生的血清浆膜酶如γ-GT或GGT、ALP和5’-NT等均可升高;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代谢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症中这些酶是正常的,如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的1型和2型[7]。血清γ-GT在肝细胞线粒体产生,是催化γ-谷氨酰基转移给其他氨基酸或小分子肽的一种转肽酶,局限于细胞质及肝内胆管上皮中,经胆道排入十二指肠内,当肝外或肝内梗阻造成胆汁淤积时,血γ-GT活性升高。在肝脏γ-GT主要位于库普弗细胞、门脉周围血管和胆管内皮细胞,是反映肝细胞受损,肝外胆管阻塞程度的重要指标[8]。本例患儿肝功能检测提示典型的胆汁淤积改变,DB和胆汁酸明显升高,γ-GT和ALP也升高。而且,因患儿病情迁延,继发于胆汁淤积而导致肝细胞损害,出现了ALT和AST的升高,且以AST升高更明显,提示了一个慢性过程。肝功能障碍除了炎症和胆汁淤积外,还体现在合成功能下降。肝细胞的合成功能包括PA、Alb、凝血因子、CHE和胆固醇等,其是通过检测肝脏合成功能来反映其贮备能力的常规试验。PA、Alb下降提示肝脏合成蛋白质能力减弱。正常肝脏几乎合成除凝血因子Ⅷ以外的所有凝血因子。肝脏疾病尤其是胆汁淤积时,因肠道内胆汁酸缺乏极大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从而导致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如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Ⅶ、Ⅸ、Ⅹ等合成减少。严重肝脏疾病时,凝血因子Ⅴ和纤维蛋白原也减少。临床常用检测方法有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和凝血酶凝结时间(TT)等。本例患儿即出现合成功能障碍,表现为凝血功能下降··230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年3月第27卷第3期(APTT、PT和TT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下降),Alb和CHE1水平下降。肝脏是人体内将有害的氨合成无害的尿素并排出体外的惟一器官。在肝脏严重疾病时,肝功能明显障碍,此种合成功能受限,血浆氨就会升高,严重时可导致肝性脑病的发生[9-10]。所以临床对儿童胆汁淤积性肝炎等重症肝病时要注意监测血氨。综上所述,通过生化检测可发现患儿不同的肝功能障碍,包括肝细胞炎性损害、黄疸和胆汁淤积、合成功能及解毒功能障碍等。另需注意的是,肝功能化验单异常并非全部为肝脏疾病所致,也可能是肝脏外疾病如遗传代谢病等造成,所以要结合其他辅助检查和临床特点做出正确诊断,避免因片面性及主观性导致误诊。参考文献:[1]
本文标题:肝功能化验单异常看儿童肝脏及其他疾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115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