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8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复习资料
一、流派社团a、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均等12人。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倡导“写实主义”文学精神。“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b、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组织的中国诗歌会于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黄浦芳(蒲风)、穆木天、杨骚、森堡(任钧)等,1933年2月创办《新诗歌》旬刊(后改半月刊、月刊,1934年12月停刊,共出版两卷10期)。中国诗歌会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创作了大量体现他们的诗学主张的诗歌。出版有诗歌集《茫茫夜》、《摇篮曲》、《生活》、《钢铁的歌唱》和长篇叙事诗歌《六月流火》等。c、新月诗派:1923年,徐志摩、陈源、胡适、梁实秋等以聚餐会形式开始在北京活动1924年4月,成立了新月社,徐志摩创办《晨报副刊·诗刊》,由此形成新月诗派,聚集了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诗人倡导新格律诗,对现代新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并相继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为一个自由主义作家聚集的文学团体。d、新感觉派:1、新感觉派小说之“新”在于其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用一种新异的形式来表达上海的城与人的神韵。2、《现代》它滥觞于20年代后期,1932年《现代》创刊,为它提供了发表阵地,标志着它作为一个小说流派的正式形成。新感觉派小说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下出现的。他们以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评价现代大都会上海的城与人,对“城”的现代生活的表现和对“人”的心理世界的开掘,都有创新之处。在艺术上借鉴了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感觉主义、意识流、蒙太奇、心理分析等手法,刻意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形式显得新颖、怪异。3、代表作家刘呐鸥(1900-1939)《都市风景线》:穆时英(1912-1940)《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施蛰存(1905-1998)《梅雨之夕》《春阳》新感觉派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立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出现;另一方面,从海派文学自身的发展来看,它上承张资平、叶灵凤等初期海派都市性爱小说之余绪,下开40年代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沪港市民传奇之先河。e、京派作家:1、代表作家:废名、师陀、萧乾、林徽因、李健吾、沈从文等。2、表现当时的乡村中国,着重描绘平凡的生活样式,挖掘其中的人性美。京派小说概念:是指1930年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平(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其主要阵地有《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等。京派小说的特点:1.)京派小说家在艺术观上标举健康与纯正,反对“文以载道”的浅陋,因而在一个充满了变的时代里,执意拉开与现实政治的距离,去关注纯朴、原始的乡村世界,去寻找和挖掘那里的永恒不变的人性美、人情美。在审美趣味上,京派小说家崇尚“和谐”,鼓吹情感的“节制”与艺术技巧的“恰当”。2.)京派小说还讲究艺术技巧,追求题材的新鲜、结构的多样和文字的明净,注重氛围渲染和风情描写,具有着圆熟静穆的诗美和牧歌的情调,为现代抒情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3.)在京派小说家中,以沈从文的成就和影响为最大,其他代表性作家有废名、萧乾、芦焚等。(1)在新旧变革的漩流里,追寻逝去的美,和眼前的现实进行对照。(2)以审美的眼光观照乡村,使得美由绚烂归于平静无奇。(3)主张情绪的内敛,理性的节制。(4)注意自然生命的流淌和意境气氛的营造,是一种意蕴深厚的文化小说。f、左翼作家:左联是文学与政治兼顾的社团。以茅盾为首,包括沙汀、艾芜、叶紫、丁玲、萧红、萧军、张天翼、蒋光慈、柔石。有农村破产的乡土小说,也有将城市作为政治斗争舞台的都市小说,其中社会剖析小说因其概括社会生活的历史深度而成为正格。左联主要受列宁影响,强调主导性的小说人物、环境的典型论。在小说的抒情性质、讽刺性质、心理性质方面也作出细微而大胆的试验左翼文学的总体特征:(1)用二元对立的因果关系来表现复杂的社会生活。(2)阶级观点,主题明确、清晰。(3)情节曲折,戏剧性冲突复杂。(4)写实手法,运用细节刻画人物,情节结构呈封闭型。中国读者易接受,一般作者易于模仿。g、现代诗派: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文艺刊物《现代》,至1934年11月的6卷1期,出刊31期。《现代》所刊诗歌都包含着先锋意识,从艺术到思想都有若干共同倾向,当时就有评论称为“现代派”。戴望舒是主将,施蛰存、南星、玲君、陈江帆、侯汝华、李心若、史卫斯、金克木、林庚、路易士、禾金、何其芳、徐迟、废名等人,在题材选择、审美趣味、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方面都有近似之处。《汉园集》(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三人合集,故有“汉园三诗人”之称,1936)、《预言》(何其芳,1945)、《二十岁人》(徐迟,1936)、《绿》(玲君,1937)、《石像辞》(南星,1937)、《春野与窗》(林庚,1934)等。抗战爆发后,现代诗人群急剧分化,现代派诗潮走向式微,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则为40年代的九叶诗人所继承和发展。h、九叶诗派:40年代后期,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以《诗创造》《中国新诗》为主要阵地,过去被称为“新现代诗派”,以区别于戴望舒的现代派。直到1981年出版《九叶集》后,才有“九叶诗派”之称。1981年版《九叶集》封面代表人物:艾青(1910-1996)代表作诗集《大堰河》、《火把》、《向太阳》等穆旦(1918—1977)代表作诗集《探险者》、《穆旦诗集》、《旗》三部诗集主要特征:A、扎根现实(中国诗歌传统)B、关注人的精神世界(西方现代主义)。C、强烈的现实感和超越性的形而上沉思相结合D、以现代诗派的感受方式、表现手段反映现实,挖掘内心E、用丰富的感觉意象表现自己的思想F语言清晰准确,诗意朦胧含蓄。九叶诗派风格并不相同:郑敏、陈敬容风格不同,郑敏—静态、陈敬容—动态实现了对西方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的交汇融合。二、作品1、《野草》——独语体:A、排除他人的干扰,径直逼视自己灵魂的最深处,捕捉自我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受、直觉、情绪、心理、意识,进行更高、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B、思想内容:(1)揭示自我的内心矛盾,《死火》《影的告别》。(2)个体与他者的紧张关系:敌人是“无物之阵”,《这样的战士》。(3)批判奴性心理、看客心理。《聪明人、傻瓜和奴才》C、手法:彻底摆脱传统的写实摹写,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者的想象,用联想、象征、变形、梦境、神话传说,创造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准确表达自己的独特情思、感受。(梦、鬼魂、反常感觉、地狱等荒诞景象)2、《阿Q正传》——说不尽的阿Q: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阿Q:文学形象本身的意蕴性、丰富性、含混性;读者的能动创造性:阅读者自身的素质境遇影响其感受、评判。A、阿Q形象流变史:(1)中国人品性的结晶——民族自我批判的时代主题(1930)精神胜利法:对现实持粉饰、逃避态度,或闭眼睛、忘记、向更弱者转嫁,或甘居被打被欺压(中国道家等生死、等胜负的观念影响)。(2)1950-70年代落后农民的典型从被压迫农民的观点看辛亥革命,“假洋鬼子不许阿Q革命”。(3)1980年代,思想解放(打破某些规则):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镜子。(4)1990年代:人的生存困境,文化模式的反思。B、阿Q形象的内在结构层次:1层:阿Q是被剥夺者(穷人、被统治)。2层:阿Q具有与自己的对手相同的思想。这种思想突出表现在对待“革命”的态度上。3层:这种思想其实正是中国文化价值规范濡染的结晶。3、《沉沦》银灰色的死南迁这三篇小说于1921年10月结集为《沉沦》沉沦《沉沦》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留日学生,因对爱情的渴望的不到满足,又兼不堪忍受异族的欺凌,最后投海自尽。作品最后通过主人公之口喊出的“祖国呀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表达了郁达夫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具有积极地思想意义。主要特点:1、对自我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无完整故事情节(情绪流动和心理变化是小说主体内容).•暴露隐秘心理和隐私(灵与肉的冲突,变态性心态),真诚与不道德•直抒胸臆的手法(写梦、联想、潜意识).2、引起当时文学青年的共鸣:•真诚的苦闷。•以自己的困惑显示礼教、道德的虚伪与粗暴,天性在小说中得到正视和表现。•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清醒后的感触、无奈。和弱国子民的情节相生发、契合。4、《子夜》《子夜》是茅盾于1931年至1932年间创作的长篇小说,1933年出版。•《子夜》情节的三条线索1、金融市场(期货)吴荪甫&赵伯韬2、工厂里的劳资斗争屠维岳3、当时的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及农民暴动•吴荪甫形象解读1、20世纪50、60年代的文学史著述,多从吴荪甫的社会、阶级身份着眼,认为吴的性格矛盾,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阶级属性的体现。小说通过吴荪甫等形象,“生动地指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买办性和反动性”。而吴荪甫的失败结局,则被认为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夹击中的必然命运。2、“文革”以后,研究界逐渐调整单一的阶级分析观点,调整以往研究中把人物的阶级属性等同于人物性格的思路,修正称吴荪甫为“反动的工业资本家”的观点,提出:“茅盾在创造吴荪甫这个人物时,绝不是把他作为一个‘反动工业资本家’来处理的。相反地,他是在塑造一个失败的英雄,一个主要不是由个人的失误而是由历史和社会条件所必然造成的悲剧的主人公。作者曾对他的命运深感遗憾和惋惜,并激起读者同样的感情”。3、从阅读感受出发的研究者,认为“当吴荪甫完全以一个工业资本家的面目出现时,他并不怎样吸引人”,“但是,当他在书房里独自一人的时候,读者的感受却完全不同了。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资本家,更是一个普通的中年男子,他的暴躁、沮丧,他那仿佛等待判决似的紧张,那种对失败的不由自主的预感,那种承受不住重负的虚弱,那种竭力要振作自己的挣扎;这一切都使人感到可信,因为那正是我们自己也能够体验到的情感”。“一个真正丰满的人物形象是绝不可能仅仅只向读者显示他的政治和经济身份的。作家越是深入发掘他的内心世界,就越能把他那些积淀着全部社会和遗传影响的深层心理揭示出来。”5、《呼兰河传》萧红(1911-1942)《呼兰河传》是作者“梦回呼兰河”的产物,在思乡念土情感的驱动下,她以细腻抒情的笔触回忆了自己寂寞的童年生活,描写了家乡敬畏鬼神的风俗画面,叙述了祖父、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等人的平凡的人生悲喜剧。这里有对故乡人物执著坚韧性格的挖掘和赞美,更有对附着在他们身上的愚昧麻木的民族劣根性的深刻批判。6、《雷雨》四幕话剧《雷雨》(发表于1934年)是曹禺的代表作。这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通过血缘伦常纠葛与性爱冲突,探索人性复杂性与人的悲剧。1.)结构特点:•戏剧集中于一天时间(上午到午夜两奌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客厅、魯家住房),从周朴园家庭内、外各成员之间前后30年的错综纠葛深入进去,写出了封建家庭中人性的悲剧。2.)人物塑造:•周朴园是《雷雨》的中心人物。•周朴园形象的复杂性,在周朴园对妇女与家人的态度中被揭示得淋漓尽致。•蘩漪的悲剧灵魂中响彻着受到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影响下的一代妇女的抗议与追求的呼声。•剧中,蘩漪在双重的悲剧冲突中走完她心灵的全部历程。•作为一个追求自由的女性,蘩漪在家庭生活中陷入了周朴园的精神折磨与压抑的悲剧;•周萍背弃爱情的行径,又使这位要求摆脱封建压迫的女性在爱情追求中遭受抛弃,又一次陷入绝望的悲剧。•她在剧中的贯穿动作时抓住周萍不放。戏剧着力表现她不顾一切地追求周萍的爱情,不顾一切地反抗与报复,对生活与爱情热切渴望。在“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交织中,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这就对悲剧进行了更独特而深入的发掘。•她绝望中的反抗,充满着一个被压迫女性的血泪控诉,表现出对封建势力及其
本文标题:8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116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