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野外救生常识编者按:近日,我院领导班子成员组成检查组,兵分多路,分别深入到陕北、陕南、新疆等野外生产一线检查指导工作,有效的促进了各项目顺利进行。在检查的过程中,他们结合“领导干部大下访”工作部署,着重详细的询问和了解了职工在野外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有的项目在工作区经常遇到熊、狼、蛇等凶残的兽类,危及到工作人员的人生安全,他们往往不知如何正确应对。在此编者收集了一些在野外如何应对熊、狼、蛇等兽类的办法,希望能帮助到野外一线的职工们。一旦遇见兽类,应迅速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正视它的眼睛,让它看不出你下一步的行动。你要保持警惕,但不要主动发动攻击,这样会暴露自己。不要背对对方,在自然界中这样做等于表明自己是被猎者。面对对方,慢慢向后退。同时不能让它看出你想逃跑(自然界中某些动物后退的时候表示它准备发起攻击,兽类都知道这一点)。如果它跟进则应立即停止后退。注意:后退时一定要以匀速慢慢的走,即使对方没有跟近也不要快跑--这是野生动物的天下,它可以轻易的追上你,当你快跑等于表明自己是被猎者。尽可能不要上树(除非它没有发现你,或者你自信后援小组能及时赶来),上树等于自断退路,兽类善于等待。如果它不认为你是食物,并且发觉你不会对它造成伤害,观察一下之后它就会离开。你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让它明白这两点。熊2经常听到有熊闯入营地的事,这是因为以前有人用自带食物喂熊,后因此举危险而被禁止。但熊可不知道这一点,它仍然以为您的野营饭盒是为它准备的,于是大饱口福。要说明的是:熊不会主动伤人,在它眼里人并不好吃。1、一般只在两种情况下主动袭击人类:你站在母熊和小熊之间(母子问题);2、你站在熊和熊的食物之间。所以当你在有熊出没的地方行进时,最好在身上带上铃铛,一路上吹口哨,熊能听见,知道是(可怕的)人类来了,会躲开的。但一定要记着:童话寓言说的“趴地上装死”是绝对行不通的,因为真的有人试过,结果是:他在给熊扇了一巴掌,并少了一大块头皮之后一跃而起大叫一声然后爬到树上去了。当然,在他爬树的时候熊也没闲着--它被那一声惊吼给吓跑了。狼狼是最危险的动物。一头狼并不危险,但是,狼大多是群体活动。如果在行进中发现只有一头狼,千万不要轻视它,特别是当它远远跟随的时候--狼很少独自发起攻击,当它认为不能独立获取猎物时,会通知其所在群体,并远随猎物之后,在路途中留下记号,吸引更加多的狼加入,入夜时分即会发起攻击。当发现有狼跟随时,尽快回到公路或安全营地。狼怕火,可以利用这一点脱险。千万不要想着把那只跟随的狼消灭即可脱险,相反,这样只会引发狼群的仇恨,当狼群想复仇或3想救援被捕捉的狼时,会召集其它狼群(直到它们认为有绝对实力获胜为止)一起进攻,这时,火也无法让其退缩。古印第安部落流传这样一个忠告:千万不要无故伤害野生动物,大自然是它们的天下,自然界同样有着“法律”,狼就是它的执法使者。蛇打草惊蛇是常用的办法,在一些潮湿的草丛、林间及灌木丛里,或者大雨前后,都是蛇出没的地方和时间。不论是否有蛇,都应拿一根棍子,边走边打草,使蛇惊吓而逃。在营地扎营时,如果有防蛇的必要,应当带上一些雄黄粉之类的驱蛇之物,将其撒在帐蓬或者营地四周,可以避蛇。如果蛇已被惊动并且立起前身准备攻击时,大家不要惊慌,要原地不动,慢慢地拿出手巾之类的东西,抛向别处以将蛇的注意点引开,随后,要么用带叉的长棍灭之,要么避开。蚂蟥蚂蟥分旱地蚂蟥和水蚂蟥等多种。旱地蚂蟥一般生长在潮湿、低海拔(3000米以下)的地方,多活动在道路边的草丛上。人经过时会惊动它们,第一个人往往无事,后面的人一不注意就会被它的吸盘“粘”住,并很快爬到皮肤上。防蚂蟥,有两种办法:1、一种是防范,即将裤脚扎紧,撒上点风油精,在腿上、手上涂一些万金油等刺激性的药物。如果在蚂蟥多的地方区,还要不时地察4看(挽开裤袖)。2、一种是斗争,即干脆挽起袖子(手和裤),让皮肤暴露出来,一旦有蚂蟥叮上就很容易觉察(蚂蟥一般是深褐色),这时大胆地用手将其扯下来(用指甲掐或烟火烫),再用手将它捏在手中搓弄,直至干死,在野外做户外运动时,经常会碰上毒虫和动物咬伤,常见的有:蛇、蜂、蜈蚣等。蛇咬伤:蛇毒分为神经毒和血液毒两种,蛇咬伤时被咬的肢体应放低,在伤口靠近心脏的一端用领带等轻轻地扎起来。无口内舌、龈溃破或唇裂伤口者,可以口对伤口猛吸10来次,每吸一口血马上吐掉,最后还需漱口。在处理伤口的同时要及时服用和在伤口部位外敷蛇药。伤口部位应保持不动,如是脚伤,应抬着去医院。被毒蛇咬伤是危险的,被无毒蛇咬伤也必须及时处理。蜂蜇伤:夏秋季节外出野游,如被蜂蜇伤,不要以为没有什么。应引起重视,有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假如蜂毒进入血管,会发生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急救措施:1.被蜂蜇伤后,其毒针会留在皮肤内,必须用消毒针将叮在肉内的断刺剔出,然后用力掐住被蜇伤的部分,用嘴反复吸吮,以吸出毒素。如果身边暂时没有药物,可用肥皂水充分洗患处,然后再涂些食醋或柠檬。2.万一发生休克,在通知急救中心或去医院的途中,要注意保持呼吸畅通,并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摩等急救处理。5注意事项:1.被毒蜂蜇伤后,往患处涂氨水基本无效,在毒虫中,惟有黄蜂与众不同,其毒素为碱性,因为蜂毒的组织胺用氨水是中和不了的,因此在拔出毒刺后,用碘酒、酒精消毒伤口。可以吃点抗过敏药。2.被蜜蜂蜇伤后,也要先剔出断刺。在处置上与黄蜂不同的是,可在伤口涂些氨水、小苏打水或肥皂水来中和毒素。蜈蚣咬伤:蜈蚣属于多足纲,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人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临床表现:小蜈蚣咬伤,仅在局部发生红肿、疼痛,热带型大蜈蚣咬伤,可致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有时整个肢体出现紫癫。有的可见头痛、发热、眩晕、恶心、呕吐,甚至膻语、抽搐、昏迷等全身症状。应急处理:蜈蚣咬伤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局部应用冷湿敷伤口,亦可用鱼腥草、蒲公英捣烂外敷。有全身症状者要速到医院治疗。蝎子咬伤:蝎子属蜘蛛纲,蝎子螫刺人时,由毒腺分泌毒液进人人体,迅速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应急处理:蝎子的毒呈酸性,可以用碱性肥皂水(别用香皂)、苏打水、3%氨水涂在伤口处,如果有蛇药的话。用温开水化开抹在伤口上,没药也可用泡开的冷茶叶(碱性)敷上。在伤肢上端2~3厘米处,用布带扎紧,每15分钟放松1~2分钟,伤口周围可用冰敷,切开伤处皮肤,用抽吸器或拔火罐等吸出毒液,并选用高锰酸钾液、石灰水冲洗6伤口。症状较重者应到医院治疗。蜘蛛蜘蛛有很多种,毒性也不一样,有神经毒、细胞毒、溶血毒等。?咬后伤口剧痛、出血、甚至导致神志不清。蜘蛛毒也是酸性毒,处理办法与毒蝎子一样,越早越好。狗或猫咬伤:被咬后应迅速用净水涂肥皂冲洗干净,包上纱布再去医院检查。被狗咬伤的伤口,容易化脓,所以必须进行彻底的伤口处理,及时注射疫苗。发生在森林、草原、河谷、荒漠等偏僻地区的一些自然疫源性疾病如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蜱传回归热、恙虫病、北亚蜱传热、野兔热、Q热、鼠疫等,主要是老鼠、野兔、旱獭和家畜等动物的疾病。当人们进入这些疾病的流行区之后,由于不慎,可能会感染得病。这些疾病的流行区一般有一定范围。如新疆出血热病主要发生在半荒漠的胡杨林地区。森林脑炎,仅在森林和草原才有,而且主要是在东北长白山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杉树、松树、桦树、杨树等针阔叶混交林地带,以及新疆天山林区和前苏联中亚地区的雪岭云杉树稀疏、而灌木丛和杂草很密的山地阴坡。又如恙虫病,主要发生在云南、广西同越南接壤的山岳丛林地区,以及澜沧江、元江、金沙江、怒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这些地方性动物传染病的发病时节也有严格的季节性。如新疆出血热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发病较多;蜱传回归热主要在4~8月最多;森林脑炎多在5月底至6月下旬发生,其它季节则很少发病甚至没有。恙虫病7多在夏秋季节发生,在云南以8月为最多;北亚蜱传热也主要在5~6月流行。这些疾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由昆虫传播给人类,它们在叮咬发病的动物后,再叮咬人时,就会将病原体注入人的血液而发病。在青藏高原的某些地区,许多人得野兔热和鼠疫主要是由于在疫区狩猎野兔引起的。因此,在上述地区,应采取措施防蚊虫叮咬,禁止疫区狩猎。人们常常听到许多关于热带丛林中毒蛇猛兽的种种恐怖传说,但这些传说大多是夸大其词或完全虚构的。曾长期在热带丛林作战的英军“汉普郡”团上尉菲布斯在《马来亚丛林中的游击战》一文中写道:“马来亚有很多种毒蛇。我亲眼看见过不少,但从未听说谁被蛇咬伤过的事。野兽见了人就逃避,因此我们很难见到它们,但可以听到野兽的叫声”。正是这些夜间动物的吼叫和关于毒蛇猛兽的传说,给军人心理上造成很大影响。然而,热带丛林中真正的危害却是来自昆虫,其中许多昆虫可传播疾病使人生病。1941年6~7月,国民党远征缅甸的军队,在撤退途中,因丛林中蚂蝗、蚊虫的叮咬而引起的破伤风、疟疾、回归热等传染病使数万名士兵丧命。仅以第5军为例,军直属部队共计4.2万人,战斗仅伤亡7300人,而死于疾病的就达1.4万余人。热带丛林中传播疾病或病原体的昆虫主要有:蚊、蜱、恙虫、蠓、牛虻、蚋等。蜱是一种长相与蜘蛛相似的小虫子,西南边疆的群众叫它马鹿虱、鹿子虱、或称它为竹虱子。蜱专附在动物皮肤上吸食血液,也经常趴在人的皮肤上吸食人血,有些蜱还带有病毒,能将疾病传播于人,在山林中活动要特别注意防蜱。目前尚无有效的化学驱避剂对付蜱,8防蜱主要是靠扎紧衣袖、裤管,防止蜱钻入衣裤内。在森林中休息时不要靠在树干上或坐在枯枝落叶上,以免藏匿在这些地方的蜱爬进衣裤内,应先清理出一块干净的地方再坐下休息。无论休息或活动时要随时注意感觉自己身体的皮肤上有无异物蠕动或叮咬。一旦察觉蜱已叮在皮肤上,不要慌张,先观察蜱是刚叮上去还是已叮了很久,如果是刚刚叮上去的,应迅速抓住蜱的腹部快速往外拉,通常可以将蜱拔掉。如果蜱已在皮肤上叮了较长时间,则不可快速猛拉,因蜱的头部进入皮肤后,其前部的鳌肢便紧紧地钩在皮肤里,用力猛拉的结果便是把鳌肢拉断留在里面。鳌肢细小不易察觉,常在皮肤里引起发炎,患处经常化脓红肿。对于在皮肤上叮咬了很长时间的蜱,要拉一下,放一下,反反复复轻轻地往外拉,直到把蜱完整地拉出来为止。如果不小心把蜱的鳌肢或假头拉断留在皮肤里,应用消过毒的手术刀片把伤口略微扩大,用镊子或针把蜱的鳌肢或假头弄出来,然后用碘酒或消毒酒精对创口进行消毒。为了防止昆虫的叮咬,人员应穿长袖衣和长裤,扎紧袖口、领口,皮肤暴露部位涂搽防蚊药。不要在潮湿的树荫和草地上坐卧。“不怕蚊虫闹得欢,野艾野蒿一缕烟。”宿营时,烧点艾叶、青蒿、柏树叶、野菊花等驱赶。蚊虫叮咬解救法遭蚊虫叮咬,后果通常并不严重,但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用尼龙薄纱制成防蚊头罩保护头部,对全身的防护则用蚊帐。不要在河边、湖边或溪边扎营。在夏天,近水的帐蓬最容易招引蚊子。全身抹上或9喷上防蚊油,并喷一些在衣服、被褥上。身上的药剂容易被汗水冲掉,但是布料上的则可维持较久。如果被昆虫叮咬,可用氨水、肥皂水、盐水、小苏打水、氧化锌软膏涂抹患处止痒消毒。野蜂螫伤解救法雌蜂的腹部有一根由产卵管变形而成的毒针,当它感觉到危险时,就用毒针来螫刺,刺后剧烈疼痛,有些人还会觉得头晕或恶心。经常螫人的蜂有拖足蜂、蜜蜂、胡蜂,其中胡蜂毒性很大,严重时会把人螫死。被螫过一次的人,往往会诱发严重的过敏反应。给蜜蜂、马蜂或黄蜂螫伤会有危险,会出现全身症状,如头晕、恶心、发热等,对蜂毒过敏者可发生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本文标题:野外救生常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140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