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管理会计第六章短期经营决策分析
第六章短期经营决策分析【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决策的重要性及决策分析的原则和程序;重点区分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掌握短期经营决策分析的各种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决策分析。第一节决策分析概述•一、决策的概念•决策(Decision)是指为实现预定目标,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对未来经济活动的若干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做出科学判断的过程。它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决定”。•决策分析只是决策全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企业会计人员参与决策活动的主要内容。•二、决策分析的原则和程序•(一)决策分析的原则•.信息原则。•.择优原则。•.充分利用资源原则。•.行动和反馈原则。•(二)决策分析的程序•决策分析必须按照科学的程序进行。•1、确定决策目标。决策分析首先要弄清楚该项决策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制定决策目标。•2、搜集相关资料。决策目标确定后,决策者要针对决策目标,了解环境变化,寻求相关的决策信息,尤其是有关预期收入与预期成本的数据,这是决策分析程序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步骤,是关系决策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3、拟定备选方案。企业根据确定的决策目标和搜集的相关资料,综合考虑内外环境中各种可控和不可控因素,拟定能够达到目标的各种备选方案。在拟定备选方案的过程中,•要尽量找出限制性因素,遵循限定因素原理,对一些抉择方案进行选择。•4、评价备选方案。评价备选方案应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为了系统地进行评价,可在评价时确立两个尺度:一个是“必须达到的目标”;另一个是“希望达到的目标”。这种评价的结果有助于决策者对各项方案进行判断决策。同时,要注意经验与实验的分析研究,对备选方案作出初步评价。•5、确定最优方案。决策分析的核心问题就是确定最优可行方案。企业应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总体权衡后,确定一个最优方案。但要注意,绝对最优的方案是很难找到的,所谓“最优方案”是指基本令人满意,相对优化合理的方案。•6、方案的实施与修正。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决策者对已进行的抉择,在实施中进行评价和矫正,通过修正决策目标或备选方案,来应对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和备选方案本身的错误或遗漏。三、决策的类型•决策按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决策所需收集的信息、思考的重点及采用的专门方法有所不同。•(一)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划分•1、战略决策。战略决策是指对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全局性重大问题所进行的决策。如企业的营销战略、品牌战略、人才战略等的决策。这类决策取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及外部市场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其决策正确与否对企业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2、战术决策。战术决策是指企业具体部门在未来较短时期内,对局部性日常管理活动所进行的经营决策。如零部件外购与自制决策、半成品是否深加工决策等。这类决策主要考虑使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得到合理充分利用,并产生较大经济效益。•(二)按决策条件的肯定程度划分•1、确定型决策。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所涉及的各种备选方案的各项条件都是已知和确定的,且每个方案只会有一个确定结果的决策。这类决策问题比较明显,决策比较容易。•2、风险型决策。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所涉及的各种备选方案的各项条件虽然也是已知的,但却是不完全确定的,每个方案的执行都可能会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果,每种结果出现的概率是可以事先估测的决策。这类决策由于结果不唯一性,决策存在一定风险。•3、不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与风险型决策所知的条件基本相同,但不确定型决策的各项条件无法确定其客观概率,只能以决策者凭经验判断确定的主观概率为依据,所以这类决策比风险型决策难度还大。(三)按决策期限的长短划分•1、短期经营决策。短期经营决策是指对一年(或长于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决策。该类决策涉及的方案影响期一般在一年以内,一般不涉及大量资金投入,涉及面极广,主要包括生产决策、定价决策和存货决策等。短期经营决策能够促使企业最合理、最充分地利用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长期投资决策。长期投资决策是指对一年(或长于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重大投资活动进行的决策。该类决策涉及的方案影响期较长,发生次数少,资金投入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决策。长期投资决策是企业保持良好财务状况、资金周转及持续盈利能力的关键,对改善企业综合生产能力,降低经营风险具有重要作用。第二节短期经营决策的相关概念•一、相关收入•相关收入(RelevantRevenue),是指与特定决策方案相联系的、能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必须予以充分考虑的收入。相关收入的计算,要以特定决策方案的•单价和相关销售量为依据。与相关收入相对应的概念就是无关收入。•二、相关成本•相关成本(RelevantCost),是指与特定决策方案相联系的、能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必须予以充分考虑的成本。这里所说的相关成本是指与某个决策方案直接相关的成本,此方案采用,该成本就发生,否则该成本就不会发生。相关成本主要包括:增量成本、机会成本、专属成本、边际成本、付现成本、重置成本、可延缓成本、可避免成本等。•(一)增量成本•增量成本,是指由于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不同而形成的成本差额。在相关范围内,某一决策方案的增量成本就是由于业务量增加而增加的相关变动成本。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增量成本是较为常见的相关成本。•(二)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决策分析过程中,从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而放弃次优方案所丧失的潜在利益就称为已选中最优方案的机会成本。•(三)专属成本•专属成本,是指能够明确归属于特定决策方案的固定成本。专属成本往往是为了弥补生产能力不足的缺陷,增加长期资产而发生的,所以专属成本的确认与取得长期资产的方式有关。例如某企业拟增加设备扩大生产能力,若采用购买方式,则购买设备的支出就是该方案的专属成本;若采用租入方式,则租入设备的租金就是该方案的专属成本。在实际应用中,凡属于某一方案新增加的固定成本都可确认为专属成本。•(四)边际成本•经济学中边际成本是指当业务量发生微小变动时所引起的成本变动额。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业务量的微小变动只能小到一个经济单位位,如一件或一台产品等。因此,管理会计中,边际成本,就是指业务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成本变动额。在相关范围内,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成本变动,就是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所以,在相关范围内,•边际成本实质上就是单位变动成本。边际成本是增量成本的特殊形式。•(五)付现成本•付现成本,是指因选择和实施某项决策方案,必须立即或在近期用现金支付的成本。当企业货币资金比较拮据,筹措又有困难的情况下,企业往往对付现成本的考虑比对总成本更为重视,即以付现成本最小的方案来代替总成本最低的方案。•(六)重置成本•重置成本,是指某项现有资产在市场上出售时的现实价值,也就是一项资产在市场上的重新评估价值。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对企业原有的资产,不应按其历史成本决策,而应把其重置成本作为相关成本予以考虑。•(七)可延缓成本•可延缓成本,是指在短期经营决策中若对其暂缓开支,不会对企业未来生产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成本。这类成本有一定的弹性,当企业人力、物力、财力负担有限时,即使推迟其发生,也不至于影响企业的大局。•(八)可避免成本•可避免成本,是指其发生与否及发生金额的多少都会受管理当局决策影响的成本。如广告费、职工培训费等“酌量性固定成本”,受到决策的直接制约,属于比较典型的相关成本。•三、无关成本•无关成本是指无论方案采用与否都注定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成本。由于无关成本对有关备选方案的取舍不存在影响,所以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可以不予考虑,否则可能会导致决策失误。无关成本主要包括:沉没成本、共同成本、不可延缓成本、不可避免成本。•(一)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实际上就是历史成本,是指过去已经发生并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加以改变的成本。也就是说,沉没成本是由于过去决策所引起并已经实际支付过款项的成本。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固定成本,如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的摊销等都属于沉没成本。•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如与决策方案有关的新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就属于相关成本。另外,有时变动成本也可能属于沉没成本,如在半成品是否深加工决策中,半成品深加工前的成本,不仅其固定成本而且其变动成本均为沉没成本。•(二)共同成本•共同成本是与专属成本相对立的成本,是指应当由多个方案共同负担的注定要发生的固定成本。如企业管理部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管理人员工资等。•注意:变动成本一般都是专属成本,而固定成本才有专属成本和共同成本之分。•因此,变动成本没有必要划分为专属成本和共同成本,专属成本和共同成本是针对固定成本而言的。•(三)不可延缓成本•不可延缓成本是与可延缓成本相对立的成本,是指在短期经营决策中,若对其暂缓开支就会对企业未来生产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成本。由于不可延缓成本在发生时间上具有较强的刚性,即使企业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也必须及时保证对不可延缓成本的支付,没有选择余地,属于无关成本,所以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可以不予考虑。(四)不可避免成本•不可避免成本是与可避免成本相对立的成本,是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企业决策行为不能改变其发生金额的成本。由于不可避免成本的发生具有必然性,注定要发生,只能保证对其顺利支付,因此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可以不予考虑。如企业现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管理人员工资等“约束性固定成本”,都属于不可避免成本。第三节生产决策的方法及其应用•生产决策是企业短期经营决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生产决策中,判断备选方案优劣的主要标志就是一定时期内获利的多少,获利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一、贡献毛益分析法•贡献毛益分析法,就是以有关方案的贡献毛益指标作为决策评价指标的一种方法。在决策应用时,又具体分为以下3种不同情况。(一)当企业存在剩余生产经营能力,且剩余生产能力为已知的确定数时若企业存在剩余生产经营能力,且剩余生产能力为已知的确定数时,通过计算贡献毛益总额指标进行决策,贡献毛益总额大者优。•开发新产品的决策分析某厂准备利用剩余生产能力开发新产品,有甲乙两种产品可供选择,生产甲产品的最大产量为1000件,乙产品的最大产量为1500件。甲产品单位售价为6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40元。乙产品单位售价为4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25元。根据上述资料进行分析:甲产品边际贡献总为:(60-40)×1000=20000(元)乙产品边际贡献总额为:(40-25)×1500=22500(元)因此该厂应开发生产乙产品。•【例6-1】恒达公司现有剩余生产能力3000台时,其年固定资产折旧为10000元。公司拟利用现有剩余生产能力开发甲或乙两种新产品。生产单位甲产品定额台时为4台时,甲产品销售单价40元,单位变动成本20元;生产单位乙产品定额台时为2台时,乙产品销售单价20元,单位变动成本8元。•要求:请为公司开发哪种新产品做出决策。•分析:由于恒达公司是利用现有剩余生产能力进行生产,不改变公司生产能力规模,所以,其年固定资产折旧10000元(固定成本)属于与该项生产决策无关的成本,是无关成本,在决策时不予考虑。在两个方案固定成本相同的前提下,贡献毛益总额大的方案实质上就是利润大的方案,即为最优方案。计算过程如表6-2所示。•由表6-2可以看出,尽管甲产品单位贡献毛益较大,但是甲产品贡献毛益总额却小于乙产品,所以,开发乙产品有利。•注意:对于某一产品来说,单位贡献毛益指标反映产品的盈利能力,但在不同备选方案之间进行比较分析时,不能以单位贡献毛益指标作为评价标准,而必须以贡献毛益总额指标作为方案取舍的依据。因为,在生产能力一定的前提下,不同方案的单位产品耗费的生产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各方案能够生产的产品总量也可能不同,单位贡献毛益最大的方案不一定是贡献毛益总额最大的方案,如果用单位贡献毛益评价各备选方案,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二)当企业存在剩余生产经营能力,但不知具体数时当企业存在剩余生产经营能力,但不知具体数时,则无法计算利用剩余生产能力能够生产
本文标题:管理会计第六章短期经营决策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18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