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优选教育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节《区域发展差异》优质课件、共张)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东中西的差异南方与北方西部大开发阅读书本,思考讨论:问题1: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阅读书本,思考讨论:问题1: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问题2: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小结:项目名称大小小大看教材14页的图1-13,思考:1、三个地带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是什么?2、哪个地带的经济发展最快?为什么?产业结构差异工业与城市化差异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东中西的发展差异产业结构差异是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工业与城市化差异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东中西的发展差异体验高考:(2008年高考文综)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下图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资料)。完成(1)~(3)题。(1)圈中①、②、③线依次代表: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D.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1)圈中①、②、③线依次代表: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D.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B(2)从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看:A.三次产业重心均向北移动B.第一产业重心移动最快C.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D.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最快(2)从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看:A.三次产业重心均向北移动B.第一产业重心移动最快C.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D.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最快C(3)自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A.第二产业向东南B.第二产业向东北C.第一产业向东南D.第三产业向东南(3)自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A.第二产业向东南B.第二产业向东北C.第一产业向东南D.第三产业向东南D【思考并做教材15页的活动题】产业结构差异工业与城市化差异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东中西的发展差异产业结构差异工业与城市化差异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东中西的发展差异【思考并完成教材20页的表格】地带性差异的原因(影响因素)1.自然原因(1)自然条件: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2)地理区位:是否临海、交通区位等2.社会和经济原因(1)历史原因:社会经济基础差别大(2)文化原因:人的思想观念(东部较开放)和竞争意识(3)产业结构比较:东部较优(一、二、三大产业比较)(4)政治原因:我国改革开放是从沿海开始的小结: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小结: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主要的地形单元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北方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东南丘陵——“红色丘陵”形成:是在高温多雨条件下发育而成的红色土壤。在江南丘陵分布广泛。特点:红壤含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西南林区、东南林区(人工次生林)珠江三角洲小结: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问题与思考】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1)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问题与思考】(2)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楼,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栋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你知道上述现象的原因吗?不同地理区域不同的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不同,你能谈谈你对区域的认识是怎样的吗?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于在冬季保温;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房檐逐渐加宽。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高;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到,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高考回眸:分析全国与上海市产业结构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一系列产业调整战略,目前正在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而努力。高考回眸:分析全国与上海市产业结构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一系列产业调整战略,目前正在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而努力。上海市不同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47、按三大产业划分,“九五”期间上海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以第____产业为主,“十五”期间新增加的产业部门主要属于第_____产业。2005年上海市第三产业的比重比全国同年的统计数据高出约____%,其原因是上海市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势。(至少答两点)47、按三大产业划分,“九五”期间上海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以第____产业为主,“十五”期间新增加的产业部门主要属于第_____产业。2005年上海市第三产业的比重比全国同年的统计数据高出约____%,其原因是上海市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势。(至少答两点)二47、按三大产业划分,“九五”期间上海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以第____产业为主,“十五”期间新增加的产业部门主要属于第_____产业。2005年上海市第三产业的比重比全国同年的统计数据高出约____%,其原因是上海市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势。(至少答两点)二三47、按三大产业划分,“九五”期间上海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以第____产业为主,“十五”期间新增加的产业部门主要属于第_____产业。2005年上海市第三产业的比重比全国同年的统计数据高出约____%,其原因是上海市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势。(至少答两点)二三1047、按三大产业划分,“九五”期间上海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以第____产业为主,“十五”期间新增加的产业部门主要属于第_____产业。2005年上海市第三产业的比重比全国同年的统计数据高出约____%,其原因是上海市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势。(至少答两点)商贸繁荣;市场需求大;交通便捷;人才众多;科学与教育发达等(任答两点得1分)二三1048、上海市“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主要属于_______。(单项选择)A、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B、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等C、传统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D、轻纺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等48、上海市“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主要属于_______。(单项选择)A、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B、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等C、传统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D、轻纺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等B49、上海市“十一五”规划提出,要优化产业部门的空间布局。在图3中的_____(填字母)地区建成精品钢材基地,____(填字母)地区建成国际汽车城,____(填字母)地区建成船舶工业基地。在C处布局化学工业区的合理性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49、上海市“十一五”规划提出,要优化产业部门的空间布局。在图3中的_____(填字母)地区建成精品钢材基地,____(填字母)地区建成国际汽车城,____(填字母)地区建成船舶工业基地。在C处布局化学工业区的合理性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B49、上海市“十一五”规划提出,要优化产业部门的空间布局。在图3中的_____(填字母)地区建成精品钢材基地,____(填字母)地区建成国际汽车城,____(填字母)地区建成船舶工业基地。在C处布局化学工业区的合理性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BA49、上海市“十一五”规划提出,要优化产业部门的空间布局。在图3中的_____(填字母)地区建成精品钢材基地,____(填字母)地区建成国际汽车城,____(填字母)地区建成船舶工业基地。在C处布局化学工业区的合理性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BAD49、上海市“十一五”规划提出,要优化产业部门的空间布局。在图3中的_____(填字母)地区建成精品钢材基地,____(填字母)地区建成国际汽车城,____(填字母)地区建成船舶工业基地。在C处布局化学工业区的合理性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接近消费地;不易污染市区;交通便利BAD50、举例说明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对上海市“十一五”期间三大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50、举例说明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对上海市“十一五”期间三大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一产业:世博会场地的布置将带动花卉、园艺业;第二产业:世博会场馆及配套的市政工程建设,将促进钢铁及有关建材工业;第三产业:大量国内外游客的到来,将促进会展旅游、商贸、物流业的发展。【思考】1、为什么要实施西部大开发?2、西部大开发的范围?3、西部地区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4、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小结:小结:小结:
本文标题:优选教育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节《区域发展差异》优质课件、共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263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