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海水贝类养殖 (2)
贝类形态构造1—1第一章贝类的形态构造第一节贝类的基本特征一:贝类学的定义和范围贝类:又叫软体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门,身体柔软不分节,大多数具有贝壳,即使成体无贝壳在幼虫时期一般都有贝壳。种类繁多至今发现的有11.5万种(包括化石),化石3.5万种,仅次于节肢动物门属于动物界第二大门。贝类学:(软体动物学)研究贝类的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和分类等方面的科学。它包括的内容很广研究问题涉及解剖学、生态学、生理学、发生学和分类学。贝类形态构造1—2二:贝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类:1:基本特征:贝类种类虽然很多,形态变化又大,但有它们共同的基本特征。(1)一般身体柔软不分节,体型左右对称(但大多数腹足类身体左右不对称,是因为在发育过程中身体经过扭转造成的)。(2)身体一般分头、足和内脏团(又称内脏团或内脏囊)三部分,(瓣鳃类头部退化)。体外被有外套膜和它所分泌的贝壳。贝壳的形态,构造变化很大,是认识和鉴定种的重要依据。(3)除掘足类和瓣鳃类外,口腔内具有齿舌和腭片。(4)体腔退化为围心腔。(5)神经系统主要由脑神经节、脏神经节、足神经节、侧神经节和这些神经节之间的神经连索所组成。(6)发育期间多数经过担轮幼虫期(Trochoporestage)和面盘幼虫期(Veligerstae)。贝类形态构造1—32:分类:分七个纲(有的分为五个纲:双神经纲、腹足纲、掘足纲、瓣鳃纲、头足纲)(1)、无板纲无板纲为贝类中的原始类型,形似蠕虫,没有贝壳,故称“无板类”。这类动物的腹面中央通常有一沟,故又称“沟腹纲”。外套膜极发达,表面生有角质层和各种石灰质的骨针。神经系统由围绕食道的一个神经环和它向后延伸的2对神经索组成。一般没有明显的神经节。世界上总共约有100种,全部生活在海里,如龙女簪。贝类形态构造1—4(2)、多板纲身体上生有8块板状的贝壳,故称“多板类”。体呈椭圆形,左右对称,口及肛门位于身体的前后端。多板类的贝壳不能覆盖整个身体,在贝壳与外套膜边缘之间裸露的部分,叫做“环带”。环带的表面有角质层或生有石灰质的鳞片、骨针或角质毛等。神经系统由围绕食道的环状神经中枢和向后派生的2对神经索组成,也是贝类中原始型的表现。足肥大。鳃位于足部周围的外套沟中。数目多。海产,全世界约有600种,如石鳖。贝类形态构造1—5(3)、单板纲以往只发现有这纲的化石种,直到1952年丹麦“海神”号(GalatheaExpedition)调查船,在太平洋哥斯达黎加(CostaRica)西方3570m深海才发现了现在生活的种。它也是一类原始的贝类,如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鳃的位置和结构等,都与多板纲相似。但它只有1个帽状的贝壳,而且有些器官有较明显的假分节现象,这与腹足纲或多板纲都不相同,所以单独列为一纲。目前这类动物已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各深海陆续发现了8种,如新蝶贝。这类“活化石”的发现,对探讨贝类的起源与进化,提供了新的材料。贝类形态构造1—6(4)、瓣鳃纲这纲贝类的鳃通常呈瓣状。故称“瓣鳃类”。身体左右侧扁,有左右两壳,又名“双壳类”(Bivalvia)。它们的头部退化,足部发达呈斧头状,故又称“无头类”(Acepha1a)或“斧足类”(Pelecypoda)。瓣鳃纲动物的神经系统简单,但已有明显的神经节分化,由脑侧、脏、足3对神经节及其相连的神经索构成。心脏有1个心室2个心耳。肾1对,一端开口于围心腔,另一端开口于外套腔;大多数为雌雄异体,少数为雌雄同体。发育期间经过担轮幼虫期和向盘幼虫期。营水生生活,大部分是海产,少部分是淡水产。全世界大约有15000种。本纲分5亚纲:古列齿亚纲、翼形亚纲、古异齿亚纲、异齿亚纲、异韧带亚纲贝类形态构造1—7(5)、掘足纲这是一类海产底栖的贝类。足部发达成圆柱状,用来挖掘泥沙,故名“掘足类”。此外它们有一个两端开口呈牛角状或象牙状的贝壳,故又称“管壳纲”。掘足类的头部退化成身体前端的一个突起,神经系统主要由脑、侧、脏和足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的神经所组成,结构仍较简单。海产,全世界约有200种,如角贝。贝类形态构造1—8(6)腹足纲足部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故名“腹足类”。通常有一个螺旋形的贝壳,所以亦称“单壳类”或“螺类”。头部发达,有口、眼及一对或2对触角。有些种类的内脏囊,因发生时经过旋转而形成左右不对称。神经系统由脑、侧、脏、足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的神经组成,结构比较复杂。心脏位于身体的背侧,有1个心室,1个或2个心耳。雌雄同体或异体,发育期间经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为软体动物种类最多的一纲,世界上已发现有8万多种。海洋、淡水和陆地都有分布,遍及全世界。本纲分三个亚纲:前鳃亚纲、后鳃亚纲、肺螺亚纲。贝类形态构造1—9(7)、头足纲头部和足部很发达,足环生于头部前方,故名“头足类”。化石种很多,现生种仅500余种,全部海产。大多数能在海洋中作快速、远距离的游泳。除鹦鹉贝具外壳,具他种类为内壳,或者贝壳退化。头足类的神经系统较复杂,神经节集中在头部。头部两侧各有1个构造复杂的眼睛。足部特化由8条或10条腕及一个腹面的漏斗组成。心脏有2个或4个心耳,相当于鳃的总数。口内有颚片和齿舌,多数的种类在内脏的腹侧具墨囊。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直接发生,无变态。下分2个亚纲:四鳃亚纲、二鳃亚纲。贝类形态构造1—10注:贝类五纲分类(1)双神经纲(Amph{meura)如石鳖(Chiton)。(2)腹足纲(Gastropoda)如鲍(Haliotis)、红螺(Rapana)、壳蛞蝓(Philine)等。(3)掘足纲(Scaphopoda)如角贝(Dentalium)。(4)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又称双壳纲(Bivalvia)如贻贝(Mytilus)、牡蛎(Ostrea)、文蛤(Meretriz)、蓝蛤(AIoidis)等。(5)头足纲(Cephalopoda)如乌贼(Sepia)、章鱼(Octopus)。贝类形态构造1—11第二节贝类的形态构造与生理机能腹足纲瓣鳃纲头足纲贝类形态构造1—12二、腹足纲身体明显地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头部发达,通常对称,头上有触角一对或二对。足发达,左右对称,足底宽广,形成趾面,它位于身体腹部,故名腹足类。通常具有贝壳一枚,故又称单壳类(Univalvia)。口腔形成口球,内有腭片和齿舌,齿舌很发达。内脏团通常因为发生期间的扭转,表现左右不对称,身体一侧的器官部分退化或完全退化。心脏位于身体的背侧,有心室一个,心耳一个或二个。神经系统、主要由脑、足脏和侧神经节构成。雌雄同体或异体,发生期间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大多数为水生,少数陆生,陆生种类鳃消失,用肺呼吸(即用外套内的血管分枝进行呼吸)。贝类形态构造1—13(一)头部腹足纲中除个别的种类外,头部都很发达。头部位于身体的前端,上面生有一对或二对触角。头部通常有眼1对,有二对触角的种类,眼常位于后触角的顶端。有一对触角的种类,眼的位置可以在顶端、中部或基部。腹足类的触角和眼都是感觉器官。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和刺激感觉敏锐。在头部的腹面有口,口大多突出成吻,在肉食性种类尤其显著。玉螺(Natica)口吻的腹面有一个腺质盘,能分泌液体穿透瓣鳃纲的贝壳,并借助于口腔底部的齿舌舐食其肉,因此肉食性腹足类是养殖贝类的大敌。贝类形态构造1—14(二)足足是腹足类的运动器官。它通常位于身体的腹面;趾面特别宽广,适于爬行。但由于种类不同,生活方式多样化,因此足的形态变化很大。有的种类,足的前部非常发达,呈犁头状,能将滩涂的泥砂分向两侧,有利于爬行,追捕食物,这种足叫前足,足的后部也向背后方延伸,并与其它部分分开,称为后足,如玉螺。有的种类,足的两侧特别发达,扩张成很大的侧足。侧足也可以向背部卷曲,盖住贝壳的一部分,如泥螺(Bullactaexarata(Philippi))。象海兔(Aplysia)的足,甚至在背部愈合形成一个前端开口的肌肉囊。有的种类还有上足,上足是足部上端扩张而成的褶皱物或边缘物。如鲍和马蹄螺科(Trochidae)一些种类都有上足,在上足上还生有上足触手和上足小丘。贝类形态构造1—15腹足类的运动器官在幼虫中主要为面盘,在成体中主要是足。营底栖生活的腹足类,足的趾面很平,大多数以匍匐方式运动。有些腹足类能跳动,如钻螺(Terebellum)能从采集者的手中跳走,而凤螺能连续跳动,甚至跳越10厘米岗的障碍物。某些腹足类的活动呈规律性,白昼潜伏,夜晚出来觅食。虫戚的活动能力虽弱,但是它外出觅食后仍回到原处,因为原居之处常留有凹陷的足迹,对于它的生活有利。但是辨认的途径极短。环境的变化或生理上的要求常常使腹足类产生群居或周期性的迁移。例如生活在中、低潮区的三角荔枝螺,遇到大雨或有大量的淡水注入海中时,则自潮间带群栖至低潮下的较深处生活,生殖季节,则又群栖至潮间带有石块的地方产卵。贝类形态构造1—16某些营浮游生活的种类,足特化成鳍或翼,如海若螺(Clione)。海蜗牛(Janthina)足部的腺体则能分泌一种物质,形成浮囊,使身体漂浮于海洋表面营浮游生活。此外,营附着生活的一些种类,行使运动机能的足部多少形成吸盘状,营固着和寄生生活的种类毋需移动,因此足部退化。贝类形态构造1—17(三)贝壳腹足类一般具有一个贝壳.贝壳是腹足类的保护器官。整个贝壳可分螺旋部和体螺层两部分(图)。螺旋部是动物内脏盘曲之处,一般分为许多层;体螺层是贝壳最后一层,一般较大;容纳动物头部和足部。体螺层与螺旋部的大小比例因种而异,有的螺旋部极小,体螺层极大,例如鲍和宝贝科贝类,有的螺旋部很高,体螺层很小,例如笋螺和锥螺。壳顶是螺旋部最上的一层,也即动物最早的胚壳。腹足类的贝壳每旋转一周称为一个螺层。两螺层之间有缝合线。通常计算螺层数目时以壳口向下,从背面向下观,数缝合线的数目然后加一即是。每一螺层上常生有各种花纹、毛和突起物。如棘、肋、疣状突等。贝类形态构造1—18壳口是动物身体外出的开口。在贝壳右旋的种类,壳口位于螺轴的右方,反之,左旋的种类,壳口位于螺轴的左方。壳口的基部,即与壳顶相对的一端和壳口的上端,在肉食性种类一般具有缺刻和沟。基部的沟称为前沟,上部的沟称为后沟。这种具沟的壳,口称为不完全壳口,如骨螺(Murex)。在草食性的种类中,壳口大抵圆滑而无缺刻,称为完全性的壳口如马蹄螺(Trochus)壳口的内面,即靠近螺轴的一侧为内唇。内唇相对的一侧,即壳口的外侧称为外唇。脐是螺轴旋转时在基部遗留下来的小窝,如扁玉螺(Neveritadidyma);有些种类由于内唇向外卷转,在甚部形成假脐,如红螺。贝类形态构造1—19腹足类足的后端常能分泌一个角质或石灰质物,称为厣。厣和贝壳在功能上是一样的,它也是一种保护器官,当软体缩入壳内时,即用厣把壳口盖住。因此厣的大小和形状常和壳口一致。腹足类贝壳的前、后、左、右方位是按动物行动时的姿态来决定。壳顶端为后端,相反的一端为前端;有壳口的一面为腹面,相反面为背面。以背面向上,腹面向下,后端向观察者,在右侧者为右方,在左侧者为左方。但是通常在描述贝壳形态时,常称后端的壳顶为上方,前端为基部,在测量贝壳时,由壳顶至基部的距离为高度,贝壳体螺层左右间最大的距离为宽度。贝类形态构造1—20(四)外套膜为软体背侧皮肤的一部分褶襞伸展为膜状而成。外套膜生理功能是分泌贝壳。腹足类外套膜能盖住内脏团背缘的全部。在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有一腔与外界相通,称为外套腔。腔中有嗅检器、鳃、肛门和生殖孔、排泄孔等。个别种类外套腔很浅,或无特别的外套腔,它们的肛门和生殖孔都直接通往外界。本鳃消失,而且皮肤之一部分发生二次性鳃;在原始的腹足类,外套膜缘不呈连续状,在其中央线上有一裂缝,这个裂缝的两边可以有一点或数点愈合,使外套膜及它所分泌的贝壳上形成一个或多个孔,例如钥孔戚(Flssarella)和鲍等。鲍的贝壳具4--9个开口,它是动物外套触手伸出的孔道,亦是泄殖和呼吸的孔道。外套膜的边缘因常与外界接触,一般都生有感觉器官色素及触角等。贝类形态构造1—21(五)呼吸系统腹足类由本鳃或次生鳃或肺进行呼吸作用,比较原始的腹足类,鳃呈羽状即在鳃的中轴二侧
本文标题:海水贝类养殖 (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271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