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贵州乡村规划设计分析
村落规划设计案例分析——以贵州历史文化村寨为例思考如何开展乡村设计?政府、游客、村民三者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角色和作用?传统村落和周边地区的联系?怎样挖掘乡土文化并进行活动策划?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目录1贵州传统村落概况2典型案例分析地扪侗寨控拜村其他案例介绍3总结1贵州传统村落概况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地区,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暖风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贵州省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1.1贵州区位贵州省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贵州为多民族聚居的喀斯特典型地域,地理环境具有封闭性和特殊性;1.1贵州区位(1)自然型:村落在选址时考虑生产资料是否足够(2)风水型:背山面水,坐北朝南是贵州民族聚落的普遍特点。在选之前请风水先生“把龙脉”(3)交通型:一是在水运发达的河流岸边选址,尤其在临近码头、港口的地方选址;二是在官道近地选址(4)战略军事型:为保护自身疆土或抵御和防御外族的入侵,聚落选址在军事要塞或山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的位置1.2贵州村寨选址上世纪90年代,在贵州境内建立了中国第一批生态博物馆;2002年6月,贵州省民族村镇保护与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以下发《关于公布全省20个重点民族文化村镇的通知》;2003年至今,贵州共11个村落进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名单,举西南地区之首;2009年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名单的通知公布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8处;在2012,2013年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中,贵州共计292个村落进入名录,居全国之首1.3贵州历史文化村寨概况1.3贵州历史文化村寨研究进程时间进程成果20世纪初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对云南、贵州、四川一代少数民族进行“文化寻根”田野调查2000年国家建设部委托,阮仪三教授组织和指导同济大学师生进行了黔中地区历史村镇的调研黔中地区的历史村镇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21世纪以来云南大学组织了一系列民族村寨研究1983年开始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和贵州民族研究学会具体组织了大型的综合性的民族调研《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共计10卷,600余万字综合调查研究1.3贵州历史文化村寨研究进程时间人物及成果20世纪80年代斯心直《西南民族建筑研究》;蔡凌《侗族聚居区的传统村落与建筑》;戴志中与杨宇振《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毛刚《生态视野——西南高海拔山区聚落与建筑》;杨昌鸣《东南亚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探析》;21世纪后贵州省建设厅编著《图像人类学视野中的贵州乡土建筑》;罗德启《贵州民居》;顾静、周振伦、蔡凌对侗族村落的研究;余压芳以六枝梭嘎为例,剖析低碳景观在村寨中的要素构成;王红以贵州增冲为例,分析斑块-廊道-基质空间生态模式;村落特征研究1.3贵州历史文化村寨研究进程时间进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雷山县苗族聚居的郎德上寨明确将整个村落是为博物馆的单位界域,成为贵州第一批露天民族民俗博物馆1997年开始中国与挪威合作,碌碌续在贵州六枝梭嘎村、黎平堂安村、锦屏隆里村,花溪镇山村建立生态博物馆21世纪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博物馆编《朗德苗寨博物馆》对中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历史和实践情况作为较为全面的调研和探讨生态博物馆研究与实践1.3贵州历史文化村寨研究进程时间人物观点2006肖冠兰;彭丽莉;王蕾蕾,何颖娴对村落文化内涵的研究集中在民居建筑及村落文化空间,解读了特定案例公共空间及民居的文化性2011余压芳认为文化空间是历史文化村寨中敏感区域,文化格局显著地影响着当地传统乡土聚落的空间形态、文化释义、民俗表达活动等的发展与变迁2011向富华关注了贵州村落旅游发展的模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策2010杨正文以上朗德村为例,展示了上朗德村在发展旅游与文化保护方面多年的探索与经验2012杨建春、吴建国以“经济-文化人”假设作为民族村寨旅游管理制度研究的逻辑起点,结合贵州朗德上寨分析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互动的原理和机制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科学价值(1)传统民居形成的先决条件-独特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2)丰富的木材和石材为民居的建造提供了基础条件;(3)传统民居建设受制于独特的地形地貌;文化内涵(1)贵州传统民居具有朴素的礼与包容思想;(2)传统和原始文化在传统民居建筑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美学特征(1)个体形态美;(2)全局形态美1.4贵州传统民居特点人口构成贵州是中国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有17个世居地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4.7%,除北部少数几个县外,其余县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分布特点贵州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方式,且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呈现出“不同民族,同一地区文化趋同;相同民族,不同地区文化趋异”的特征。由于历史的原因,贵州民族分布呈现出汉族分布在城镇及交通沿线附近,少数民族多住在农村及远离交通沿线的边远山区的特征1.5贵州民族文化特征节日仡佬族的“祭山”、“吃新”,瑶族的“祭盘王”,侗族的“祭萨”,水族的“过端”、“过卯”,彝族的“火把节”,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苗族的“苗年”、“吃鼓藏”、“吃新”、“吃姊妹饭”、“跳花山”、“四月八”等等1.5贵州民族文化特征服饰共同点:喜尚青,重素雅,妇女多系裙,爱着银饰。男子服饰以对襟衣、宽脚裤、包头帕为主。(1)苗族:以刺绣、挑花、蜡染为主要工艺,佩戴贵重银饰后显得富丽堂皇。男子畜发包头巾,身穿无领、大袖、宽裤脚服装,腰带束身,冬天缠裹。(2)布依族:女性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多穿短襟长裤,配有栏干花纹装饰,也有穿裙的。喜欢蜡染,领、肩、襟、袖、衣摆都镶有花边。包头帕,盘围腰,妇女喜欢银饰等。男性式样简单,与汉族大致相同。(3)侗族:分南北部服饰,南部服饰接近古代,妇女穿裙束髻绑腿;北部一般穿短衣长裤。1.5贵州民族文化特征服饰(4)彝族:服饰与四川凉山彝族的服饰不同,和云南彝族的服饰近似:着长袍,缠包头,颜色重青黑,有绣花装饰。(5)水族:妇女着长襟衣,包头帕,系长围腰。(6)土家族:妇女穿左襟大褂,挽髻包头。(7)仡佬族、回族服饰与汉族的服饰近似。但回族做礼拜时,男子要戴小白帽,女子则用毛巾盖头。瑶族妇女束髻系裙,在荔波一带,男子上穿青衣,下穿及膝白短裤,别有情致。1.5贵州民族文化特征1.5村寨发展问题1村落经济落后(1)乡村老龄化、空心化(2)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3)深化改革收到阻碍(4)农业产业结构继续调整(5)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健全(6)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2村落社会瓦解(1)宗族文化衰败(2)自给自足经济解体(3)安土重迁文化性格衰退(4)民俗活动淡化(5)集体分享意识削弱3乡村生态破坏(1)饮用水污染(2)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无组织倾倒(3)市政设施不完善(4)能源使用效率低(5)农田鱼塘弃置1.5农村发展问题4村落风貌消失(1)房屋老朽(2)大拆搭建(3)个性丧失(4)摒弃传统(5)随意植入5居民参与问题(1)乡建共同体区隔明显(2)村庄规划、建设村民参与少(3)设计师对于乡村人文关怀少(4)村民对领导不信任(5)领导主观干预多6乡村业态趋同(1)过渡依赖旅游业(2)缺乏政府投资引导、规划(3)机制改革无动力(4)市政意识薄弱(5)资源利用不充分2地扪侗寨分析被列入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为全国六处古村落保护试点之一被美国《国家地理》誉为“时光边缘的村落”地扪村位于黎平县茅贡乡驻地西北部,海拔740米,面积2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26亩,全村584户,总人口2678人。2.1地理概况防御性强:侗寨具有防卫性军事营垒的功能(鼓楼、寨门、围栏、栅栏或荆棘)水源:地扪河是村落的母亲河,村中房屋朝河而开山:地扪的龙脉是丙山、巽山、巳山风水说:起宅前请风水先生依据风水地理书和罗盘定向,还常以修桥、立树、立亭、改道来弥补风水不足2.2选址和空间布局鼓楼是侗族人民的标志和团结的象征。有五大房族,每个房族集中居住在母寨、芒寨、围寨、模寨和寅寨。每个房族村民围绕各自的鼓楼修建住宅,从而形成界限明显的五个居住组团。2.3村落格局分析地扪所处的黔东南地区交通不便。村寨内一般用岩石板铺路,村与村之间的道路多用碎石,石板路分为主道、支路、户道几种主道:以三千鼓楼为中心向四方延伸支道:主道向五个寨子的延伸,连接户道户道:与支道乱接,是各家各户出入的通道2.4现状交通2.5景观分析地扪的物质景观可划分为生活设施景观、公益设施景观、祭祀设施景观,包括民居、粮仓、水井、鼓楼、风雨亭、凉亭、寨门、戏台、塘公祠,卡房、萨坛、古树、道路等十几个要素2.5景观分析粮仓2.5景观分析水井2.5景观分析戏台、凉亭2.5景观分析风雨桥2.5景观分析塘公祠门闩萨坛古树2.6建筑分析建筑类型:典型的山地干栏式木楼建筑,依地形地势设计修建建筑材料:当地盛产高大笔直的杉木,不少侗族民居以整根杉木为梁柱,杉木板为墙,灰瓦斜顶2.6建筑分析空间分区:礼仪空间、生活空间、辅助空间、交通空间;占天不占地的建造形式,在建筑结构上一层比一层大;2.7历史文化分析阴历日期节日活动名称活动内容影响范围及到场人数组织者正月初一至初十春节、婚俗、踩歌堂、唱侗戏在各村寨鼓楼、歌坪、戏台5000人寨老正月十一至十五“千三”欢聚节吊歌祭祖、踩歌堂对歌、演侗戏、聚会叙情、斗牛取乐10000人寨老六月六吃新节请家客,主食鸭、鸡全寨各家各户十一月平安节捞鱼、牛打架全寨各家各户地扪侗寨主要传统节日和活动表(1)概况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民办的生态博物馆,它由中国香港明德创意集团资助,中国西部文化生态工作室负责建设和管理运营,其宗旨是促进地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促进地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促进社区居民生活的改善。2.8保护与开发——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扪经验文化传人的培养资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文化遗产调查侗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生态旅游的开展促进民族工艺的复兴2.8保护与开发——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中国传统村落中国银匠第一村2控拜苗寨分析距西江镇12公里,50分钟车程距雷山县50公里,2小时车程距凯里市41公里,1.5小时车程2.1区位中国银匠第一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每个成年男子都会银饰手艺,起源于几百年前的辗转流亡,在农闲时走村串寨为苗族人民制作银饰2.1银饰文化价值:工艺精巧、民族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市场需求增加,出现这样一些趋势:一、银匠倾向于去城市谋生,靠手艺在城里立足二、银饰大众化,根据市场需求对产品进行调整银饰文化受到威胁一、受到来自城市的冲击,空心村现象严重二、旅游市场的偏好导致银饰的苗族文化传统式微,银饰样式有丧失民族个性的危险三、年轻一代无制作纯银饰品的经验,不了解民族文化,缺乏对本民族工艺的自豪感2.2银饰技艺现状蜡染制作刺绣手工艺吃新米节鼓藏节沿仙丹节芦笙节……2.3其他苗族传统全村217户,952人,12个村民小组(2009年)选址:依山建寨,择险而居,聚族而居,自成一体布局:依随山势,成片式布局肌理:吊脚楼随地形起落,与山地融合,木构青瓦,形成独特的视觉形态2.4建筑分析吊脚楼民居选址:傍山而建,“植物卜”或“米酒卜”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木材、青瓦、石头为主建造技艺:结构严谨,干栏式建筑,通常三层,底层储物及饲养家畜、二层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三层存放谷物饲料等空间格局:中心对称布局,分为堂屋、生活空间、生产空间2.4建筑分析2008年5月开始,贵州省文物局发起,贵州师范大学但文红教授开展社区主导性发展实验。2.5专家介入优势独特的银饰技艺保存较好的村落景观很强的村寨荣誉感劣势基础设施差个人市场应对能力弱城市生活负担重乡村生活习惯弊病多挑战城市的强大吸引力旅游对生态及民族文化的破坏银饰技艺的民族特征式微机遇银饰技艺列入国家非遗名录贵州省村落文化保护示范村中国传统村落、银匠第一村跟村民讨论,决定第一件事就
本文标题:贵州乡村规划设计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275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