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期末考试质量分析试卷分析报告-(2)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期末考试质量分析试卷分析报告南川中学杨鸿本次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期末考试试题依据2011版课程标准和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的考查,全面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发挥考试的育人功能。在命题方式、选材、立意等方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试题知识覆盖面宽,基本突出了考查教学中重点的理念。试题难度适中,能有效地检查学生在本学期学习的效果。考查内容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其试题活而不乱,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分析能力、材料的能力、开放性思维的能力。试卷还对时政知识加以考查,突出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一、试卷的基本情况本次期末试题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共12小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分四个大题采的形式。本次考试的范围为九年级上册四个单元全部内容,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难易适度,能真实考查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考试成绩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具有以下鲜明特色:1、考查主干知识,注重落实基础试卷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如第3题结合重庆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经济成就,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地位的理解;第4题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理解;第13(1)题结合结合漫画内容,考查学生对我国公民行使民主权利途径的理解;第10题结合十九大报告内容,第15题关于澳门回归后的经济变化,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的深刻理解。本次期末考试重在引导学生落实基本主干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引领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指导下学期的课堂教学。2、创设各种情境,呈现方式多元试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单项选择题”“漫画评价”、“材料分析”和“探究实践”四大题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通过结合情境材料、漫画、图表等进行设问,设问有一定的层次性,如第13题第1问“漫画一公民通过什么方式参与民主生活”要求学生从漫画找到答案;第2问“请你评价漫画二的行为”要求学生先进行判断,然后说理由,考查学生对民主决策的认识,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层层递进,难易结合。第14题第1问“分析近年扶贫成就,从途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是通过分析图表内容,得出结论;第2问“请你根据全国各地的扶贫亮点,为重庆市的扶贫工作提意见”。设问具有多元、开放,但是指向性很明确。通过情境的开放性设问着重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3、链接热点话题,提升政治认同无论是选择命题材料,还是设计各类的题型,都能够与时代发展趋势相契合,反映社会热点和本地发展的实际,旨在引导学生关心、关注国家和当地实际的热点话题同时,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如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2019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澳门回归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重庆各区县发展等。试题的设计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考查了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注度,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及热点时事。引导学生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青春,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激发家国情怀,凸显了学科的时代特征。能更好地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关注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学会结合社会热点联系课本知识点。4、凸显育人功能,激发人文情怀试题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通过选取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凸显生命教育,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让学生在考试中也能接受熏陶和教育。道德与法治学科考试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能力的考查,更是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考查,也是对学生道德、理想、信念的一次再教育,使考试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如第9题通过重庆市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弘扬社会正能量,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从对学生卷面答题的质量抽样分析情况看,学生普遍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如下:1、重大时政知识积累欠缺。小题虽取材于社会热点新闻,学生答的相对不好,这足以说明学生对时事政治不够关心,还需要培养学生关心时政新闻的习惯。2、选择题失分较多。学生对于材料所能考查的知识点不明确,不能正确分析材料所蕴含的信息,还有学生对基本知识点掌握不扎实,对于表述错误的选项不能进行排除。3、学生运用课本主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即学生不能根据材料从课本中提取出有效知识,也不会把课本知识和材料有机结台起来,要么只看到材料而忽视了课本知识,要么只单纯回答了课本知识而没有结合材料。这种现象这里体现最为明显。4、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较弱,不能多角度地分析、解决问题。最典型的就是第15题,这道填表题有很大的灵活性,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思辨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可有些同学思考的过于拘泥,思路较狭窄,而导致失分。5、学生审题不够认真细致,偏差失误较多。不能从设问和材料中提取出有效信息,导致答案偏离设问指向。比如第13题,学生没有抓准漫画的关键信息,也没有读懂问题,导致失分严重。探究实践题中开放性强,但是学生对于开放性题目存在恐惧心理,思维打不开,不知道如何下笔答题。这说明学生此类题型的解答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三、今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努力方向针对这次考试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我觉得今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1、夯实、强化基础知识训练。知识点是考试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无论再“难”或再“活”的题目,都是基础知识的演绎和迁移,综合性也是在基础性之上的综合。万变不离其宗,基础知识是根本,判断题错的原因大多就是基础知识不牢固。一环扣一环,没有基础知识的支撑,材料分析题也就更难了。要以课标为纲,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稳扎稳打,适当综合,分层提高。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归类和疏理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网络,实现知识的迁移、重组和整合。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考试命题方式是灵活的,但无论如何选材,落脚点还是教材知识。设问可能非常灵活,答案却可能非常简单,教材知识不熟悉,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即使审题准确,也难得高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抓基础知识入手,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2、关注时政热点,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成长感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时政热点、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生活问题,依据所学课本知识,进行深层次及多角度思考是成功之所在,这也是政治教师必备的素质。在平时,应要求学生多收集整理一些与教学重点知识相关的资料,根据教材所学,指导学生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地坚持问题带考点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精心选取典型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力求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3、注重对学生应试技巧能力训练,加强答题规范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规范习惯。审题、解题、答题、表述、书写的规范和完整,既是考试的重要要求.也是提高考试成绩的重要途径。在讲练当中,对规范应长抓不懈,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尽量运用政治学科的专业用语,做到格式正确.语言规范,紧扣问题,条理清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注重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4、转变教学观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在教学中要大力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处理好两个转变: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变为“学习者为中心”,以“教会学生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既要重视改革“教法”,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和培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思想,才可能收到“一石三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效果。
本文标题: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期末考试质量分析试卷分析报告-(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346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