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说明的顺序
说明的顺序剑河第三中学舒清颖2黔东南2015—2017年说明文部分考查情况表(注:因为2017黔东南没有考说明文,我们以2017黔东南中考第二次模拟卷作分析)年份题号分值形式内容201517题3分简述分析说明对象特征及特点18题3分简述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19题3分简述分析关键字词的作用20题3分简述概括文章内容的理解3年份题号分值形式内容201617题3分简述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18题3分简述概括说明对象的定义19题3分简述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20题3分简述概括事物的特点及作用201718题3分多项选择对文章的整体理解19题3分简述文本理解20题3分简述分析关键字词的作用21题4分简述理解说明方法及作用4从近三年的中考来看,黔东南的说明文考查选材广泛、新颖,均来自课外,涉及自然、科技等领域,每篇设题4道,分值为12分。题型多样,一般侧重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语言的特点、拓展探究等传统考点的考查。由此预测2018年黔东南中考说明文阅读依然会延续以上传统考点,但极可能会出现一道双选题。同时还将考查考生的思辨、探究能力,以及运用文本知识指导生活、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什么叫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事物或事理为主要内容,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特点、功能,或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的一种文体。常见的说明文有几种类型?1、根据说明对象及目的的不同,说明文的类型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生动的说明文。(如《桥之美》)知识回顾考点分析1、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2、把握说明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及作用。3、辨析说明顺序。①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4、整体把握内容。②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③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常见的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按说明对象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说明。年代:古---›今;季节:春---›冬;……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由近到远进行说明。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3、逻辑顺序按照说明对象的内部联系来说明。由整体到局部由原因到结果由主要到次要由概括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举例分析:1、旅人桥(282年)--›赵州桥(605年)--›卢沟(1189年)--›长虹大桥(1961年)(时间顺序)2、光辉成就--›首先--›其次--›再其次(结果--›原因,逻辑顺序)3、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空间顺序)常见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引资料•画图表•摹状貌•作诠释•答题思路:说明方法+说明方法作用的关键术语+说明对象的特征•下定义+科学准确简明•分类别+条理清晰•举例子+具体贴切•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作比较+突出强调打比方、摹状貌+生动形象+说明对象的特征•引资料+充分有力•列图表+直观形象•作诠释+使得说明对象的特征更通俗易懂回答模式:“运用了(说明方法),(准确/具体/生动/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考点一题型:某段(划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或有什么表达效果)?答:划线句子采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解题思路:第一空填具体的说明方法。第二空填说明方法作用的关键术语。第三空填具体说明的事物特点或道理。考点一例: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划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示例:划线句子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卷云轻盈洁白的特点。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更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赵州桥雄伟的特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石拱桥的形状,突出其形式优美的特点。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练一练1、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中国石拱桥》)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引用张鷟的话是什么目的?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中国石拱桥》)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真实而有力地说明了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历史这一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练一练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充分地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这一特点。唐朝的张鷟(zhuó)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引用张鷟的话是什么目的?练一练考查方式:①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③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④某两个或多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考点二题型:体会说明语言品味说明文的语言品味修饰、限制性语言(如表示估计、程度、范围限制的词语)题型一:加点词的表达效果(有何作用?)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表时间:当时、刚刚、迄今……表范围:一切、部分、全部、都、总共……表频率:经常、常常……表程度:很、最、极、非常、十分、几乎、略微、......题型一例题: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句中“几乎”一词有何表达效果?解题思路:先解释词或说明词性作用,再分析词在句中的作用,最后再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或严密性的特点。示例:“几乎”表程度,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答题模式:“”一词表(),说明(句子中含义),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或严密性)。加点词的表达效果(有何作用?)例如: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大多”一词有何作用?“大多”表限制,说明很多,不排除个别池沼没有引用活水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极少”一词有何作用?“极少”表范围,起修饰作用,说明苏州园林中很少使用彩绘。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题型二:加点词语在文中能否删去(或能否替代)?并说明理由?解题步骤:第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不能删或不能替代。第二步:再解释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第三步:若删去了或替换了,句子的意思不符合实际(或太绝对了)。第四步:最后说明作用: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模式:①不能删。②因为“……”表示……,删掉后就变成了……,这与文意不符。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加点词语在文中能否删去(或能否替代)?并说明理由?例: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往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因为“往往”表示大部分情况,去掉后变成了全部情况,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能否去掉?)品味:不能;“各”表限制,准确地说明大拱两肩上小拱的数目;如果去掉,小拱的数量就变成两个,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013年孝感市中考题)⑥实际上,在绝大多数航空事故中,飞机仍然是可控的。在可控的情况下迫降,成功率非常高。与其盲目惊慌地跳出飞机,还不如把身家性命交给经验丰富的飞行员,让他从容地化险为夷。21.文段中第⑥段中加横线的词语“绝大多数”可以去掉吗?为什么?(3分)答:。答案示例:不能去掉,“绝大多数”表明不排除还有极少数的不可控的航空事故,去掉后,与事实不符,此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题型三:某两个或多个词语的顺序能否交换,为什么?解题步骤:第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不能交换第二步:再解释词在文中的意思(或与上下文的关系)第三步:结论(所以不能交换)答题模式:不能交换。x词和xx词说明(句中含义),交换后()。所以不能交换。例: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假山和池沼”能否换成“池沼和假山”?为什么?不能。这是本段中心句,它规定了下文展开的先后顺序。交换后与后文先说假山后说池沼的顺序不对应。所以不能交换。•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否交换“形式优美”与“结构坚固”的位置?为什么?不能交换。因为形式,是桥所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理解,亦即理性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而不是并列的,所以不能交换。直击中考实战演练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17分)(2016铜仁)豆腐②豆腐最能代表中国的味道,因其多有“道味”。据说淮南王刘安聚数千方士一边在炼丹中发明了豆腐,一边成就了道家的经典之一《淮南子》。豆腐先是道家的长寿膏丹,后来才传入民间。道家发明的豆腐“营养”中华文明两千余年,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⑤在中国人的文化中,“食”与“德”密不可分。《周易》言,“大亨(烹)以养圣贤”,“食以养德”。元末明初自号“龟巢老人”的学者谢应芳悟出豆腐表象下蕴含的意,盛赞其为“素醍醐”。意思是常吃豆腐便如高僧灌输智慧,让人彻底觉悟。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刘宗周,在朝敢于抗疏直言,屡遭贬谪而不改其志。他常以豆腐修身,简约于食,克己寡欲,正是遵循了“孔孟食道”所倡导的“耻于味欲,安于俭食”。这也就无怪乎,豆腐成为古时清正儒学之士,借以修身自律的盘中首选。20.文段⑤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选择其中一种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5分)21.文段②划线句中的“据说”能不能去掉?为什么?(4分)20.文段⑤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选择其中一种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5分)说明方法:引资料、举例子(2分)示例:引用了《周易》中的话,(1分)说明了在中国人的文化中,“食”与“德”密不可分。(2分)示例:举了元末明初自号“龟巢老人”的学者谢应芳悟出豆腐表象下蕴含的意味的例子(或者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刘宗周爱吃豆腐的例子)(1分)准确说明了豆腐成为古时清正儒学之士,借以修身自律的盘中首选(2分)。21.文段②划线句中的“据说”能不能去掉?为什么?(4分)不能(1分),“据说”表推测,(1分)如果去掉,原句就变成了“是淮南王刘安聚集方士炼丹时发明了豆腐”,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合,(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考点一】练习(一)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2013年梅州中考)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4分)答案示例:划线句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两种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考点一】练习(二)②国土面积辽阔,人均占有量少,人均占有耕地更少。据新华社2007年4月报道,我国内陆土地总面积约144亿亩,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约为1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据《人民日报》2012年10月报道,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2013年贵州黔东南州中考)17.第二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作用是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突出的说明了“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人均占有量少,人均占有耕地更少”的特点。【考点二】练习(一)⑦减少盐的摄入量是能够做到的。如何减少盐的摄入量呢?首先对每天盐摄入采取总量控制。一般而言,20毫升酱油中含有约3克盐,10克黄豆酱中约1.5克。如果炒菜时需要用酱油或酱类调味时,应按比例减少相应的盐用量。其次食物加工、烹调时尽量少放盐。不吃或少吃咸菜以及含盐量多的酱菜、腌肉制品等食物。最后应多选择含钾多、含钠少的绿色食品。谷类中的荞麦和小米钾含量较高,蔬菜中土豆、藕、油菜、大白菜、番茄等和水果
本文标题: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说明的顺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355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