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四章一、评述布阿吉尔贝尔的财富观和“自然秩序”思想1、布阿吉尔贝尔的财富观布阿吉尔贝尔反对重商主义关于财富的看法,他的财富论是与货币分析相联系而加以论述的。他并没有专门去研究商品的价值,他在对财富进行的论述中包含了劳动价值论的思想。他的财富观主要有以下两点内容:(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布阿吉尔贝尔认为,要发展社会经济,必需真心农业,社会财富是农业中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农业才是财富的源泉,而流通领域并不创造财富,并把研究的重心放在农业生产领域,阐明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2)从财富论来论证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布阿吉尔贝尔对财富及其来源的看法,同重商主义把财富等同于货币、财富来源于流通过程的观点是相对立的。他是从物质的使用价值的角度来理解财富的,他认为真正的财富不是金银,而是维持人的适当生活的各种物品。认识到农业是各行各业的基础,提出了经济协调的思想,布阿吉尔贝尔由此把经济分析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标志着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2、布阿吉尔贝尔的“自然秩序”思想布阿吉尔贝尔在论述法国经济问题时多次提到自然规律的概念,反复强调经济活动及其发展具有自己的规律性,人们的经济活动只能按自然规律进行。这种规律反映在社会经济有着自己的一定的“自然秩序”上。(1)布阿吉尔贝尔说明财富主要是由劳动部门和其他三个部门创造的,而其他三个部门的创造又是通过劳动来创造的。在此之间,又要按照“自然秩序”来维护平衡,并且根据“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来进行商品的交换。(2)布阿吉尔贝尔在说明“自然秩序”时涉及了价值问题,力图寻找“真正价值”,并且在他的“自然秩序”思想中,他认为劳动应依一定比例分配与各产业部门,商品按一定比例的价格进行交换,自由竞争能达到按正确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布阿吉尔贝尔对价值的看法与他关于社会各个生产部门存在内在联系的观念是一致的。他是第一个阐明社会经济按比例均衡发展的古典经济学家。二、坎蒂隆的思想对后来的重农学派有哪些影响?坎蒂隆的一个重要贡献,就在于他最早较为系统地论述重农的经济思想,成为法国重农主义的先驱。1、魁奈和米拉波的某些思想得益于坎蒂隆。(1)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把土地耕种看做是一国所有阶级和居民生存与致富的源泉。(2)第一次系统考察农业年产品经过流通在全社会各阶级间分配过程。(3)认识到农业同人口数量有一定联系。2、社会总产品流通的初步考察坎蒂隆第一次系统考察了农业年产品如何经过流通而在社会各阶级之间进行分配的过程,初步阐述土地所有者的支出和国民生活的关系。由于他已在事实上,把一国的居民区分为租地农场主、城市手工业者和土地所有者三部分。3、农业年产品决定一国人口的规模和变化坎蒂隆还把农业的重要性同一国人口问题联系起来考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人口思想。他认为,一国的人数正是取决于分配给他们的用来维持生活的资料,人数要以土地能提供的年产品量为限,“如果所有土地都用于为人提供简单的食物,那么,人类的数目就将以某种方式增加到土地所能供养的那个限度”。2第五章一、如何看待重农学派学说的历史地位?重农学派出现于18世纪50-70年代,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奠定的客观物质基础、法国涌现的一批启蒙思想家以及法国的重农主义思想,都为重农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重农学派是近代政治经济学史上建立的第一个理论学派,也被马克思称为政治经济学的真正鼻祖。重农学派及其理论体系是法国社会经济矛盾发展的产物,也是自布阿吉尔贝尔以来法国经济思想发展的产物。1、重农学派的功绩(1)他们分析了资本在劳动过程中借以存在并分解成的各个物质组成部分(工具、原料等)。(2)他们研究了资本在流通中所采取的形式(年预付、原预付),并且一般地确立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之间的联系,从而把对剩余价值起源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直接生产领域,为分析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2、重农学派的特点(1)重农学派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是“自然秩序”。重农主义就是关于自然秩序的学说。自然秩序理论是重农学派考察经济问题的社会观和方法论。他们认为自然秩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认识客观经济规律以促进国民财富增长。(2)重农学派的理论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的思想,但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外貌。重农学派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学说。他们所描绘的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社会。重农学派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他们并不想迎接革命来推翻封建统治,而是企图用旧瓶装新酒的方法,保存封建统治的形式和实现资本主义的内容,借助于自上而下的改革来避免革命大风暴。这就使他们的学说体系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主义外观。(3)重农学派认为社会财富就是从土地上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农业是社会财富的真正源泉。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是国家致富的源泉,是一个国家繁荣的根本。一个国家的各项行政措施能否获得成功,都取决于农业部门。二、魁奈是如何分析财富的?1、魁奈再对财富的分析中,初步探讨了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及价格等。魁奈把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使用价值看作是“真正的财富”,他还特别指出,只对人们有用而没有出卖的东西,或只具有使用价值而没有出卖价值的东西,还不能称为财富。2、提出财物要成为财富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即必须是出卖的,而且,并不是所有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都是可以售卖的财富。在这里,魁奈已经脱离了只把财富归为实用价值的观点,不仅有了“使用价值”概念,还提出了“出卖价值”的概念,认为财富同时具有这两个价值才是真正的财富,这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区分的最初形态。3、魁奈还明确指出商品的价格同它的使用价值经常是无关的。(1)他说:“使用价值经常是一成不变的,经常或多或少地取决于人的因素,取决于人们的需求,以及人们对拥有该物品的愿望。价格却相反,是不断改变的,它取决于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各种不固定的因素。它不受人们的需求的调节,但也不是任意决定的价格,也不是由商人之间的协商决定的。”魁奈是近代初期最早探讨商品价值、使用价值、价格等之间关系问题的经济学家。在这些问题的探讨中,它的概念多还处于变动、界定不清的状况。同时,魁奈把使用价值只要归为物品的客观的效用,至就走上了同主张效用价值论思想家不同的道路,后来斯密走的是与魁奈相同的道路。(2)魁奈不反对货币是财富,但反对把货币看作唯一的财富。根据魁奈的观点,商品财富是能按价格换成货币的财富,价格是以货币量表示的商品财富的售卖价值,但一国财富却不是由货币总量规定的。相反,作为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货币的数量确实有商品财富的流通数量以及销售价值规定的。魁奈关于商品财富、货币财富的分析,有力的批驳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4、在魁奈的思想中,认为财富与人口、需求、消费、价格等具有内在的联系。3他说:“土地之所以是财富,只因为土地生产物是满足人类的需要所必需,是这种财富成为财富的根源,实在就是需要。”人需要消费,消费是人们再生产的条件,也是人本身生存、再生产的条件。人的消费产生需求,并产生交换,有了交换就有了价格,也就有了价值和财富。在魁奈看来,价格是消费和再生产之间的重要联系,只有良好的价格才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农业创造出真正的财富,财富反过来又会促进人口的增长。第六章一、什么是斯密理论的二重性?1、斯密理论的二重性在斯密的著作中,存在着许多相互矛盾的概念和理论,在价值、利润、地租和工资等分析上常出现双重的或多重的观点和论述,被称为斯密理论的二重性。斯密理论的这种二重性是斯密著作中反映出来的他的方法的二重性的结果。2、斯密的二重方法是同他的二重研究任务相联系的。一方面,他试图深入研究资产阶级社会的内部生理学,另一方面,他试图既要部分地第一次描写这个社会外部表现出来的生活形式,描述它外部表现出来的联系,又要部分地为这些现象寻找术语和相应的理性概念,也就是说,部分地第一次在语言和思维过程中把它们再现出来。因为这两个任务是各自独立进行的,所以在他的书中出现了相互矛盾的两种表述方法。3、评价斯密的二重方法在经济学说史上所起的作用相当突出,是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第一个系统形式,它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既吸收了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经济学方法的科学因素,纳入自己的方法论体系,又为后来的经济学方法的演进开了先河。但是,斯密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既采用抽象法,又采用经验主义方法。这使得他对一切经济范畴的解释都表现出矛盾。二、评析斯密的价值理论1、斯密对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作了区分。认为价值一词有二个不同的意义,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指出一个商品可能使用价值很大,而交换价值很小,或者使用价值很小甚至没有使用价值,而有很大交换价值。2、他回答了关于商品交换价值的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换言之,构成一切商品真实价格的究竟是什么?他主要阐述了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第二,构成真实价格的各部分,究竟是什么?他阐述了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第三,什么情况使上述价格的某些部分或全部,有时高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有时又低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他阐述了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3、他指出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自然价格指与工资、利润、地租的自然率相符合的价格;市场价格指受供求影响的价格;自然价格是中心价格,由于供求比例的变动,市场价格有时高于有时低于自然价格。1、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1)斯密在经济学说史上首次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正确地指出使用价值不是交换价值的尺度。但是断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可能有交换价值的观点则是错误的。斯密的错误,说明他不理解商品的本质。(2)钻石与水的悖论使用价值很大的的物品(例如水),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物品(例如钻石),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钻石与水”悖论。但是,斯密本人只是对此悖论加以表述,并未加以解决。2、劳动价值论及其两种价值规定(1)第一种价值规定: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斯密所说的交换价值,是商品所能购买到的劳动,而不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也就是说,是商品价值在交换过程中的外在表现,是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4斯密对商品价值研究的两个方面。斯密在研究商品价值时,是从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和内在尺度两个方面研究的。从商品交换过程中所表现的劳动量的关系是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商品在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劳动量所决定的价值,是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斯密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生产中耗费的劳动量,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量成正比。斯密注意到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把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来计算价值量。斯密不仅把价值的真实基础归结为生产时所耗费的劳动,而且把价值量归结为商品内部所凝结的劳动量。这是斯密的第一种关于价值的规定。也就是劳动决定价值论。(2)第二种价值规定: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是该商品在交换中购买到的或能支配的劳动。斯密认为,价值形成于生产过程,其大小取决于商品生产上所耗费的劳动。斯密的这种解释适用于价值决定问题。斯密又认为,价值在流通中实现,其大小通过与另一个商品的交换比例得到表现。价值决定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或现象形态。由于他未将价值和交换价值加以区别,他便混同了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他认为,商品的价值由商品所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是否丰裕,要看他能支配多少别人的劳动,也就是他能购买多少他人的劳动。这样,商品的价值就不是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而是决定于可以购买到商品的活劳动量,或决定于可以买到一定量活劳动的商品量。在这里,斯密实际上是把劳动的价值或者工资当做价值尺度。斯密在价值决定问题上的混乱,是由以下因素引起的。首先,斯密认为资本在交换中购买到的是别人的劳动,混淆了劳动和劳动力;其次,斯密混同了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混同了独立的劳动生产者和雇佣劳动。3、三种收入价值论斯密在为自己提出的问题中,不仅要说明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是什么,还要说明
本文标题:经济思想史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468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