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版权的社会福利问题与掠夺性定价――兼论微软在中国软件市场的行为分析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版权的社会福利问题与掠夺性定价——兼论微软在中国软件市场的行为分析姓名:林锋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西方经济学指导教师:史晋川20021128版权的社会福利问题与掠夺性定价——兼论微软在中国软件市场的行为分析作者:林锋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林锋.史晋川版权社会福利理论述评-浙江社会科学2003,(1)版权保护是一柄双刃剑.它一方面保护发明者的权利,激励发明创造,在这同时却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知识的传播;所以在另一方面,它要关心发明的作品被生产出来以后的社会福利问题.以往对版权的经济学研究,多是侧重前者;本文通过评述国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版权社会福利问题的研究,对版权的社会福利问题作了一个概览.2.学位论文董雪兵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究2006本文以对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历史实践与模式比较的讨论为起点,探讨了在软件产业中用经济学方法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问题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之上,运用经济模型讨论和比较了软件的各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而分述具体的软件的版权保护制度和软件的专利保护制度。在软件的版权保护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中,讨论了累积创新与版权保护的关系。在软件的专利保护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中,讨论了专利期限政策与专利保护的关系。分别考虑在这些不同条件下的软件保护模型和适用的软件保护制度。之后,将软件保护问题放置在国际层面上,考虑TRIPS协议下的软件保护问题。最后以中国的软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作为落脚点,对中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政策提出一些构想。第二章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历史实践与模式比较,首先论述概念和法学特征,探讨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历史进程,并以美国、日本、欧盟和中国台湾地区为例分别说明在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实践活动。此后比较了版权、专利、特别立法以及商业秘密等制度之间的差异性和优劣势。第三章的主要目的旨在对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经济学理论文献进行评述。首先在归结软件的经济学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软件保护的两大原则:创新激励和信息披露;此后围绕软件保护的主要原因即软件侵权问题,沿着理论和实证两条思路进行研究和评析,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分别论述软件保护的各种具体形式。最后,基于以上文献回顾与梳理,构建了理论模型,从创新数量、创新利润和社会福利三个角度着重对软件的专利和版权保护制度进行比较。在前章的基础上分述版权制度保护和专利制度保护。第四章对软件版权制度保护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此部分研究突破了原有的孤立创新框架,首创性地引入拍卖模型并放置在累积创新的框架之下。通过构建一个累积创新框架下的拍卖模型来探讨知识产权制度的社会福利效应,并比较了各种具体制度的效率及在各种特殊产业中的应用保护问题。基于存在领先厂商情况下累积创新过程中的创新竞赛问题的分析,可以得到三种不同策略情形下的社会福利函数,并确定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适用范围。研究结论的应用扩展表明:以计算机软件、音乐、书籍和期刊等为主的行业,适用比较宽松的保护制度进行保护,如版权制度。第五章对软件专利制度保护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沿着Gilbert和Shapiro(1990)的分析方法,在社会福利贴现值模型的基础上,首次引入创新成功概率ηX和创新效率h两个变量来研究软件专利保护的最优期限问题。研究结论认为在给定回报率条件下对于具有不同投资风险、不同创新成功率的行业,设定专利保护期限的效果可能不同;随着行业创新效率的增加,最优专利期限首先增加在达到最大值后开始趋于减小,因此有必要根据具体的产业基本特征尤其是创新效率的高低,分别设定不同的专利期限并给予不同的专利保护。最后基于城市截面数据,研究发现企业R&D经费支出和销售规模对企业专利申请数有显著的影响,而企业的利润水平对专利申请数的影响则不显著。第六章主要是围绕着加强全球知识产权保护的TRIPS协议。在介绍TRIPS协议的形成和有关条款、经济学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模型对TRIPS协议的效应进行比较分析。此后将软件产业中的网络外部性特征融入到原有模型中,并创造性提出一种与TRIPS单边推行的保护机制相比能使全球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双边协商保护机制,相应的得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保护策略。第七章是在详述中国计算机软件保护的立法演进过程、版权登记和相关软件专利申请的绩效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政策的基点和战略选择,提出了多法综合交叉保护的体系。总之,本文通过对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深入研究,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对软件的版权保护、专利保护、国际保护等问题进行模型分析,加深了对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理解也对本国的软件知识产权立法提出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构想。3.期刊论文刘家瑞.LiuJiarui互联网页版权保护范围的法经济学分析——谈思想/表达划分与网络效应的关系-知识产权2006,16(6)网络空间如何确定适当的版权保护范围,才能保持传统版权法上的利益平衡,法经济学分析是另一视角.法院在运用思想/表达划分理论确定版权保护范围时,应对于软件和网络产业经常会出现的网络效应等独特经济现象,作出充分的考虑和恰当的应对.版权法应当将软件界面和互联网页中的标准因素界定为不受版权保护的思想,否则,这种对行业标准的版权保护很可能会抵销网络效应,扭曲市场竞争,最终减少社会福利.4.学位论文朱慧激励与接入:版权制度的经济学研究2007版权法是一部形成一国社会文化的法律。版权属于知识产权体系,因此其保护的标的是思想的创造物,这就决定了版权必须以赋予权利人一定的专有权利来达到和实现激励创作者创作的目的。同时版权又兼具了增进知识和学习的宪法性目的,因此它需要通过设定一些公共领域促进一般的社会公众接入到创新的思想以达到传播作品提高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可见,版权法从本质上就是要在创作者和使用者之间建立一种基本的激励与接入的均衡关系。本论文主要探讨了在版权作品市场中运用经济学方法研究版权制度的可行性。具体而言,讨论了版权制度本身所蕴含的创作者、传播者与使用者的利益均衡问题,并尝试着解决所谓的“激励与接入”的两难困境,实现对创作者的激励同时达到对使用者的接入。其中,第二章为版权制度的历史变迁,首先从复制技术变迁的视角详细描述版权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然后对版权制度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作了特别说明。第三章是版权制度经济学研究的文献回顾,通过评述各种关于版权经济学的理论,梳理出该领域发展的脉络,并指出版权经济学研究可能的发展趋势。第四章主要讨论激励与接入的最优均衡,将版权制度归结为创作者与使用者的均衡。在阐述版权制度“激励与接入”困境的三种均衡形式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最优版权保护问题将实现版权相关人之间的激励与接入的均衡。通过设置版权保护的多重维度包括版权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构建最优版权保护模型,并经过基于全球音像产业的实证计量模型的检验,解决所谓的“激励与接入”的困境。第五章主要讨论当存在累积效应的创作活动发生时,第一代原创作者和第二代新作作者之间的激励与接入的代际均衡问题。通过借助产业经济学中的产品差异理论来探讨两类不同的作品市场如何实现激励与接入的代际均衡问题。在研究水平差异型作品市场的过程中,运用了基于排名效应的水平差异模型;同时,在研究垂直差异型作品市场的过程中,运用了具有模仿创新效应的垂直差异模型。通过理论模型确定了原创性的边界,给出保护原创收益与激励后续创新的均衡,解决了激励与接入的代际均衡问题。第六章首先把复制技术分为信息替代型技术与信息互补型技术,然后给出版权制度产生之初所形成的基期均衡,进而分别探讨两种不同类型的技术变迁对版权法时际均衡的不同影响路径。本论文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第一,激励与接入的均衡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激励与接入的最优均衡、激励和接入的代际均衡和激励与接入的时际均衡。第二,版权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定义:一是版权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且各期作品数量与社会福利净现值之和是关于版权长度、版权宽度和版权高度的函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版权长度和音乐作品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也说明,版权期限的延长对作品的数量的增加是有利的。版权宽度和音乐作品数量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版权法保护的范围越宽内容越多,越不利于作品数量的增加。版权高度和音乐作品的数量呈显著负相关,这意味着越严格的版权法越不利于版权作品的出现。第三,在水平差异型作品市场上,要解决激励与接入的问题,必需做到:对于排名效应足够强的原创作品应该给予较强的版权保护;对于新作的教材作品,必须是有一定的市场规模,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的新作教材才能给予其版权保护。在垂直差异型作品市场上,原创作者创新作品后,新作作者在其基础上进行模仿创新,新作作品的质量与原创作品的质量比必需大于模仿创新效应系数,才能实现产品质量的差异化。第四,传统技术变迁总是沿着使复制成本越低和复制品与原作品替代程度越高也即信息替代程度越高的路径在发生的。数字复制技术变迁总是沿着使数字复制品和原作品互补程度越高也即信息互补程度越高的路径在发生的。总之,本文通过对版权制度的深入研究,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对版权制度激励与接入的最优均衡、代际均衡和时际均衡问题进行模型分析,加深了对版权制度的理解同时也对版权领域出现的不同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解决构想。5.学位论文马秋楠比特经济学研究综述2009以比特为存储方式的信息产品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正在不断增加。信息产品区别于实物产品的新特性使得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部分失效,并引起众多学者开展了围绕信息、信息产品的经济学研究。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是以比特为存储方式的信息产品自身的特性、经济学特性和经济规律。为了区别于其他已有的经济学理论,又能结合研究对象比特化的最大特点,故命名为“比特经济学”。本论文是比特经济学研究开展的基础。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研究相关经济学领域的发展状况、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比特经济学研究领域划定与研究对象确定;比特产品基本概念确定及比特产品特性总结,比特产品分类方法研究;比特产品生产成本研究;比特产品版权保护与盗版现象研究;比特产品定价影响因素与社会福利影响因素研究。本研究主要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对比、演绎、归纳的方法,完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纵览相关研究与国外前沿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在比特经济学定义、比特产品研究经济学模型设定条件、定价与社会福利影响因素及影响研究等方面均取得创新性进展,并针对各个研究内容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6.期刊论文王玥.许剑飞.WANGYue.XUJian-fei版权法思想、表达二分法及其发展──以利益平衡为分析工具-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3)思想表达二分法是版权法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从利益平衡的角度来看,思想/表达二分法及其后发展出的融合通用元素等限制原则,在未明显损害作者利益的基础之上,有利于保障公共公益和社会福利,因而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其趋于灵活的处理方式,也为其在新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7.学位论文方厚政企业合作创新的模式选择和组织设计研究2006长期以来,合作创新就是一个企业家和经济学家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合作创新有许多好处,例如:可以使企业获得规模经济效应,避免重复性的研究投入,内部化研发的溢出效应,学到合作伙伴的专有技术,克服研发的成本障碍等等。这些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合作创新也存在不少风险,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大约50﹪的合作创新的结果被成员企业认为是不满意的或失败的.成员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创新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和因此造成的合同不完全性,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在合作中普遍存在,如成员间相互搭便车,这些风险是合作创新失败的主要原因。经济学家对合作创新的早期研究主要关注企业的合作动机而不是组织问题,回答的是为什么合作的问题;现在,怎样合作不仅是企业家关心的问题,也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怎样合作包括两大问题:一、合作创新的模式选择问题;二、特定模式下的组织设计问题.合作创新的模式选择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研究基于企业合作创新中这样的典型事实: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实证研究发现,以交叉许可协议为代表的非产权形式的合作模式占绝大多数(70﹪左右),而合资研究企业为代
本文标题:版权的社会福利问题与掠夺性定价――兼论微软在中国软件市场的行为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476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