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答题卡)
-1-高台一中2011年春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命题人:时间:2011年7月6日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试卷分第I卷、第II卷两部分,共计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第I卷(22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蹩.进(bié)戕.害qiāng楔.子(xiè)矫.揉造作(jiǎo)B.属.文(zhǔ)专横.hèng冠.冕堂皇(guān)樯.橹(qiáng)C.孱.头(chàn)脍.(kuaì)炙人口狡黠.(xiá)埋.怨(mán)D.罪愆.(yǎn)脑髓.(suǐ)节旄.(máo)羽扇纶.巾(guān)2.下面各项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是()A.读尽缥缃..万卷书(书籍的代称)莼鲈之思....(思念家乡,弃官归隐)B.归去凤池..夸(即凤凰池,对朝廷的美称)红巾翠袖....(代指女子)C.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雪花)且陛下春秋..高(年龄)D.兰舟..催发(对船的美称)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代指百姓)3.对下列词句的诵读节奏分析,完全正确的是()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③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④倩∕何人∕唤起,红巾∕翠绣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⑤D.②④⑥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邓小平同志的精辟科学论断,使这位经历了思想波折的莘莘学子....终于找到了前进的方向。B.2010年云南省教育厅出台一系列大快人心....的教育改革新举措,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2-C.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人,为我国经济发展鞠躬尽瘁的人,他们的英名和业绩是永存的。D.鲁迅先生不仅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而且也是现代版画艺术的始作俑者....。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剧本以唱词为主,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角色唱,或正旦,或正末,由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C.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他写的诗词甚多,至今留存六百多首,被誉为“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D.《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段,揭示人物的性格,将人物写的栩栩如生。文中的成语“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直到现在仍被广泛应用。二、(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吟诵的前世今生①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的高效方法,有着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通过吟诵的方式,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吟诵是汉诗文的活态。②吟诵通过私塾和官学教育体系口传心授,流传至今。吟诵的内容是经典和诗文,吟诵的形式则是依照了汉语的特点和诗词格律而进行,从内到外都是中华文明精神的结晶,体现着大雅君子风范。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③东汉以前有歌有诵,是否有吟尚不明。尽管有个别文献提到了吟,但是语焉不详。东汉以后有歌有吟有诵。凡诗文皆可吟诵,历代的歌诗(诗、骚、乐府、词、曲等)在不能歌之后,亦用吟诵之法传承。凡文人皆会吟诵,唱和酬答,教育学习,多用吟诵。历史上有很多吟诵名家,如谢安、王阳明等。明清两朝,吟诵尤为发达,更为学习诗词文赋和八股文的方法。吟诵主要通过古代的教育系统传承。老师把对诗文的理解,灌注在吟诵之中,整个儿传给学生。所谓读书声,即吟诵声,诗词多吟而文赋多诵。在古代,吟诵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因此,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吟诵,几乎没有关于吟诵的专门论述。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也有偏差。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一般为三年义务教育制,所以一些农民也会吟诵。乡镇以上的地方,妇女也多可读家馆。文盲率窜升,乃近代以后之事,实是新学堂-3-勃兴之后,师资不继、私塾消亡所造成的恶果。吟诵是完全口传心授,纯粹的口头非物质文化。因此吟诵也无定调,也无曲谱。流派纷呈,其吟诵调也有雅俗乐之别。④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彰显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不仅华人吟诵,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很多国家中,吟诵汉诗的传统也一直流传不衰。但是,作为吟诵之根,远为丰厚璀璨的中华吟诵却几乎没有了传承!⑤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私塾面临困境,吟诵首次受到打击。民国建立,新学堂勃兴,私塾进一步消亡。抗日战争私塾再遭灭顶。20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随话剧进入中国,其后汉语朗诵遂定型,并取代吟诵。20年代赵元任先生首次研究吟诵,并录唱片。1934年、1948年唐文治先生两次录制唱片,发行海内外。1946年北大中文系应命召集几十位著名学者开会研讨,一致开出“吟诵”药方。建国以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但很多著名学者都曾撰文提倡吟诵,如朱自清、叶圣陶、俞平伯等等,80年代许多领导和学者都曾大声疾呼恢复吟诵,惜未有实效。1997年,陈少松先生著《古诗词史吟诵研究》,并附吟诵录音光盘。此后陆续有零星论文、调研报告等。2008年,常州吟诵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⑥百年以来,许多前辈学者都曾为光复这一中华优秀传统而身体力行。然逝者如斯,吟诵终于还是濒临失传的边缘。今世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年龄基本上都在80岁以上,由于社会环境的问题,最后一代学会了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他们的学生和儿女。能否在这段时间内把传统吟诵系统地保留下来,对今后吟诵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华读书报》2009年12月11日,有删改)6.下列关于“吟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学习汉语诗文传统高效的方式,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B.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是汉语古诗文的主要创作方式,是汉语诗词文赋的活态。C.吟诵的形式依据了汉语的特点和诗词的格律,吟诵的传承主要依靠私塾和官学中老师对学生的口传心授。D.在古代,凡诗文皆可吟诵,凡文人皆会吟诵,历代的歌诗在不能歌之后,只有用吟诵之法传承。7.下列不属于...吟诵“濒临失传”的原因的一项是()A.科举制的废除,新学堂的兴起,抗日战争的爆发,私塾由困境走向消亡。B.20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进入中国,汉语朗诵定型并取代吟诵。C.近现代,虽有不少著名学者大力提倡、研究吟诵,但只有零星的论文和调研报告。D.建国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学生和儿女。-4-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吟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B.古代没有专门研究吟诵的专家和论著,却有很多吟诵的名家。C.吟诵在古代,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而且一些农民和妇女也会吟诵。D.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有偏差,其实,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文盲率并不像我们原来想象的那么高。三、文言文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李若水字清卿①,洺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③。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令曰:“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④破其唇,噀⑤血骂愈切,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节选自《宋史·李若水传》)【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②躐(liè)跻:越级升官。③扈从:随从护驾。④挝(zhuā):敲打,击。⑤噀(xùn):喷。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所以靖.公议也靖:平息。B.帝殊.有难色殊:特殊C.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拜见。D.反顾.骂益甚顾:回头。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得全首领以.没非所以..靖公议也A.B.王好战,请以.战喻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5-粘罕令拥之.去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C.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涂有饿莩而.不知发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B.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又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装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坚守气节,大骂金人,虽惨遭毒打,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绝食对金人的诱降表示抗争。C.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严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但又流露出心中无限的牵挂,生怕自己被杀的噩耗惊吓了父母。D.粘罕诱降李若水遭到失败,于是下令杀掉他。李若水义无反顾,骂不绝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含血痛骂,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分惨烈。第Ⅱ卷(98分)四、(24分)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3分)译文:②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3分)译文:1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裴给事宅白牡丹裴潾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赏牡丹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①这两首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3分)-6-②这两首诗共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14.名句填空(10分)①,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并序》②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③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④,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⑤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⑥羽扇纶巾,谈笑间,。《苏轼·赤壁怀古》⑦,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⑧东篱把酒黄昏后,。《李清照·醉花阴》⑨,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⑩吾所以为此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柳①有两个季节,特别引起我们对柳树的注意,那就是寒冬乍来和残冬将尽的时节。年复一年,我渐渐觉得柳树不仅可爱,而且可敬。②多少年来,人们对于柳树不知作过多少描绘和评价,但意思大抵都侧重在一个字上,那就是“柔”。③《诗经·小雅·采薇》中有诗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依依”,就解作“柔也”。此后,以柳树状柔美、妩媚的景物,寄缠绵悱恻的情怀者,更是数不胜数。④如果单讲姿容体态,柳树也着实很柔弱,千丝万缕,轻盈委婉,同刚直、壮烈的情调,确乎是迥然异趣。然而,刚柔相济,在自然景物中,刚与柔并不一定相互抵牾,倒往往相映成趣。⑤二十多年前,我曾在仲春时节到过洛阳龙门,伊阙景色,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巍峨的东西两山,双双对峙。烟波浩渺的伊水,在两山间汹涌奔流,山苍苍,水茫茫,雄浑恢弘令人神志飞扬,再看伊水岸边,几处细
本文标题: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答题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481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