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课件
第一单元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其他行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自西向东绕日公转共面性:轨道平面近乎在一个平面近圆性: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2、太阳系的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地月系总星系(宇宙)河外星系银河系其他恒星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的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内部条件:(1)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发生发展的温度条件(2)地球本身体积和质量适中,保证了足够的引力,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3)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不断产生水汽,形成适合生命活动所需的液态水。外部条件:(1)安全的宇宙环境: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2)太阳源源不断的提供太阳辐射能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动植物生长的光和热。(2)、间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2.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是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3.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HHe+能量高温高压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日冕三层2.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发生在光球层的黑子、发生在色球层的耀斑。活动周期大约为11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1)、扰乱电离层,使得无线电短波受干扰甚至中断。(2)、干扰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3)、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出现美丽的极光(4)、引发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5)、疾病的引发等等。•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经线的特点:(1)指示南北方向(2)每条经线呈半圆,正相对的2条将地球平分为两半(3)所有经线相交于南北两极点(4)两经线之间的距离,在赤道上最大,越往两级越小补充------1.经线和经度•几条重要的经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东西经度的分界线,也是起点180°经线:大致与日界线重合经线的长度是赤道周长的一半相距一个纬度的经线长约111KM,例如在东经30度经线上两点20°N与21°N之间距离为111Km⑤东西半球划分界线:20°W与160°E两条经线;20°W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160°E以东为西半球,以西为东半球补充-----------2.纬线和纬度•纬线: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线赤道:距离南北极相等的大圆圈纬线的特点:(1)指示东西方向(2)除了两个极点,每条纬线自成圆圈(3)所有纬线不等长,赤道最大,越往两极越小,极点处是两个点(4)所有的纬线都平行•重要的纬线赤道(0°)北回归线(23°26‘N)南回归线(23°26'S)北极圈(66°34‘N)南极圈(66°34‘S)重要数据:赤道长40000Km,相距一个经度的赤道长111Km,越往两极距离越短。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坐标(纬度位置,经度位置)例如点A(66°34‘N,0°),点B(0°,90°E),点E(23°26‘N,180°)SN0°23°26'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比较自转和公转:运动形式方向真正周期(以恒星做参照)速度角速度线速度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23时56分4秒15°/时(两极点为0)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平均1°/天(近日点大,远日点小)平均30km/秒(近日点大,远日点小)每年1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达到最大值;每年7月初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达到最小值。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黄道面: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赤道面:赤道所在的平面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其度数目前为23°26´。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度数与极圈度数互余例:黄赤交角大小与五代范围的关系?若黄赤交角的度数变大,则热带、寒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变小若黄赤交角的度数变小,则热带、寒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扩大太阳直射点的的纬度+地球上出现极昼极夜纬度=90°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的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它的周期是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春分日3.21夏至日6.22秋分日9.23冬至日12.22次年春分日3.21北回归线南回归线23°26‘N23°26‘S赤道0°1.昼夜的分界线称为晨昏线晨线:沿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变为昼昏线:沿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变为夜注:①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始终垂直②晨线上各地同步日出,昏线上各地同步日落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三、昼夜更替和时差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2)区时:全球共划分出24个时区,每时区跨度15°。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区时。我国采用东八区的区时,即120ºE时间。①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②时区数=经度数÷15余数﹤7.5,相除所得整数为时区数余数﹥7.5,相除所得整数+1为时区数2.地方时、区时和时区(1)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东加西减)③区时的计算:时区差区时差“东加西减”(3)日界线位置固定不变(人为规定的):180°经线(自西往东过了180度经线日期减一天;位置不断变化(自然存在的):0时经线(自西向东过0时日界线,日期加一天。)新一天的范围占全球的面积N旧一天的范围占全球的面积0时日界线180日界线四、地转偏向力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转。应用:河流流向的判断北半球河流一般是右岸冲刷,左岸堆积,所以河岸较缓的一侧为左岸较陡的一侧为右岸北半球河流一般是右岸冲刷,左岸堆积,所以河岸较缓的一侧为左岸较陡的一侧为右岸不同半球发射炮弹时精准率的要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3月21日6月22日9月23日12月22日昼夜平分昼夜平分昼最长夜最短昼最短夜最长北半球为例五、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1)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2)计算:H=90°-|所求地地理纬度±直射点地理纬度|注:①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直射机会,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只有一次直射机会,而回归线到极点之间没阳光直射。②夏至日这一天,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冬至日达到一年当中的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刚好相反。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震波横波S:波速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介质传播。纵波P:波速较快,可以在固液气三种介质中传播。2、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横波,纵波的速度都突然增大古登堡界面:纵波速度突然减小,横波突然消失以这两个不连续面为界限,可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3、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其下约至400Km处为岩浆的发源地,称为软流层。4、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散射、反射)、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二、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先有垂直运动,再形成水平运动。)注: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对应高空为高压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对应高空为低压②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例子: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高低高低高低高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市区郊区郊区AABB城市郊区郊区22低高高高低低谷风山风山风与谷风的形成
本文标题: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513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