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大明山秃尾蛇的传说龙母文化是珠江流域以“掘尾龙扫墓”传说为中心所形成的文化体系。龙母文化是珠江流域的主流文化之一,龙母在近代已成为珠江流域公认的重要人文始祖,在全国和东南亚都具有广泛的影响。近年来,龙母文化朝圣游已成为旅游名牌产品,仅广东德庆悦城龙母庙的旅游门票每年收入就超过了6000万元。梧州近年也在打造龙母文化旅游的品牌,并成功举办了首届龙母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这一届龙母文化节共签订了投资项目33个,总投资8050多万美元,其中外资额达4200多万美元。龙母文化的巨大旅游价值使龙母文化游成为各地包括广东德庆在内的两广四市(广东肇庆、德庆、广西贺州、梧州)争相打造的文化旅游品牌。藤县藤城胜西村与岑溪糯垌大竹村也都争相宣传自己是真正的龙母诞生地。龙母文化旅游热也使龙母文化的研究形成了热点,广东和广西多次召开了龙母文化研讨会,重点对龙母文化的民族源流和发源地做了深入的研究。珠江流域龙母文化的发源地到底在哪里呢?大明山主神的化身——石蛇关于“断尾龙”,全国有两大故事圈,一个是山东“秃尾巴老李”故事圈,一个是珠江流域“掘尾龙扫墓”故事圈。山东“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在清代才开始流传,珠江流域“掘尾龙扫墓”故事在先秦时代就开始流传了,珠江流域的“掘尾龙”传说远远早于其他地区的“断尾龙”传说。那么,珠江流域的哪一个地方才是龙母文化的真正发源地呢?近代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龙母文化源于古骆越文化的共识。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陈摩人是这一观点的重要代表,他指出:“对照悦城龙母传说,至少可以获得两点启发。第一,龙母的身世,是西江上游漂来的女婴,暗示了这支氏族来源于哪里,是沿江漂流迁移的印证。西江上游是古骆越地,透露出龙母的族源与骆越有亲缘关系;第二,古时氏族的姓氏与居留地方的名称往往是合而为一的,氏族移迁到新的居留地常常把地名也带来了。悦城河在西江中游,亦叫温水,龙母这支氏族在这一带活功,也就冠以温姓,与西江上游的温水,显然存在内在的联系。”(陈摩人:《悦城龙母传说的民族学考察》,《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一期)大明山主神的化身——冬眠刚醒的灵蛇专家们认为既然龙母是秦始皇时代人,当时中原的华夏族尚未进入岭南,珠江流域一带是壮族先民古越人的祖居地,因此龙母是古越人无疑,当时的古越人无姓,因此龙母姓温或姓蒲的传说是不确切的。古人有以居住地为姓的风俗,从龙母姓温和她是从西江上游漂流到中游的传说分析,龙母的家乡应是西江上游温水流域的古骆越地,她是这一带的豢龙部落或以龙蛇为图腾的古方国女首领。关于温水的位置,郦道元的《水经注·温水》中的记载自相矛盾,因此后人多取《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宣化,州所治。汉岭方县地。属郁林郡。秦为桂林郡地。驩水在县北,本牂柯河,俗呼郁林江,即骆越水也,亦名温水。古骆越地也”。古宣化县的地域大体相当于现在南宁市的范围,位于县北的温水是指古代的右江和邕江。右江、邕江和郁江流域属于古骆越地。这一地区按照专家们的说法是龙母文化的发祥地,但具体在哪一个地方却一直是一个谜。既然龙母文化源于古骆越文化,那么龙母文化的发源地就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所流传的龙母传说故事在所有的龙母传说故事中是最具有原生态特征的。二、有与龙母传说相关的大量古地名遗存。三、在先秦时代有较大的古骆越人聚落。四、有丰富的先秦时代文物出土,并且出土的文物有岭南最早的龙图腾文物。五、有悠久的龙母文化习俗。笔者试就以上五个条件对龙母文化的发祥地作一简要的探析。诡异的深潭,散发着神秘不可测的气息大明山地区的龙母传说是龙母文化的原生态2005年6月,笔者在大明山地区进行民族文化田野调查时发现,大明山龙头峰前方有一个壮族群众叫“莫乜掘”的坟头状山峰,“莫乜掘”壮语的意思就是“秃尾龙母亲的坟墓”,这一带的壮族老人告诉笔者,这是秃尾龙“特掘”安葬它养母“乜掘”堆土形成的山峰,老人们还说,秃尾龙母亲“乜掘”是大明山脚下的壮族人,老人们还讲了许多龙母坟山如何灵异的故事。笔者进一步调查时发现,龙母的传说故事在这一带特别是武鸣的两江镇至马头乡一带流传很广。这一故事的梗概是:很久以前,在大明山边的一个村子里有个寡妇,家里很穷,靠挖野菜维持生活。一个冬天,寡妇去挖野菜,在回来的路上,她看见一条身上发光长得很奇怪的小蛇,蜷伏在路边,快要冻死了,就连忙用裙子把它兜起来带回家。寡妇把小蛇救活后养在家里,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天天都精心地护理它,后来小蛇逐渐长大成一条非常听话又生动活泼的“独龙”(壮族人把大蟒蛇称为龙,独是壮语中动物的冠词)。罗波潭龙母庙旁的水牛,也同样神情诡异独龙越来越大,身越来越长,茅房装不下了,独龙的尾巴往外伸出去一大截,老婆婆告诉独龙,只有砍去一截尾巴才不会越长越长。独龙点了点头,她就拿起菜刀砍断了独龙的一小截尾巴,独龙于是变成了秃尾巴的龙。壮话把秃尾巴称做“掘”,寡妇于是给独龙起名叫“特掘”,人们又按照壮族的习惯把寡妇叫做“乜掘”(“乜”在壮族中是母亲的意思)。特掘的尾巴虽然不再加长了,但身体却越长越大,茅房快给挤破了。他吃的也越来越多,实在难以再养了。一天,乜掘伤心地对特掘说:“特掘呀特掘,我靠挖野菜过日子,你现在长得越来越大,吃的、住的真是没有办法了,你就自己出去谋生吧!”特掘也流了眼泪,点点头,慢慢蠕动爬出茅房到罗波潭中住了下来。特掘走了以后,乜掘的门前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出现鲜鱼和鲜果,人们都猜测是特掘送上门的。乜掘的生活和地位从此发生巨大的变化,成为人们崇敬的仙婆。后来,乜掘年老体弱病死了,村里人来办丧事,一些年轻人叹息说,“乜掘呀,你养特掘有什么用?难道它能像人的儿子一样把你抬到大明山顶去安葬和扫墓吗!”话一出口,即见狂风大作,雷雨交加,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昂头摆尾凌空而下,头顶老婆婆的尸体飞走了。天晴之后,人们看见原来的大明山顶前突兀挺起了一座大山,山顶上垒着一个墓。人们于是把这座山叫“莫乜掘”,即龙母坟。(壮语“莫”是坟的意思)。过后,每年的三月初三前后,大明山上总要刮一次大风,下一次大雨,这是特掘扫墓来了。风雨过后,连绵的大明山脉到处瀑布飞泻而下,这是特掘流的眼泪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从远处看像一幅幅高悬的白色挽幛。晚上,瀑布奔流的轰鸣声,是特掘在祭奠养母举行闹龙殿的仪式。罗波潭旁龙母庙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掘尾龙拜山”的故事,在壮族地区这个故事叫做“特掘扫墓”的故事。笔者对环大明山地区的武鸣、马山、上林、宾阳四县流传的“特掘扫墓”故事进行调查,发现环大明山地区有一个很深厚的“特掘扫墓”故事圈,这些流传在环大明山地区的“特掘扫墓”故事有三个特点:一是履盖面广。环大明山地区武鸣、马山、上林、宾阳四县的16个乡镇,几乎每一个村屯50岁以上的老人都知道“特掘扫墓”的故事,对这一故事的了解可以说是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二是许多故事都和真实的地名相联系。大明山地区有许多以龙母故事相关的地名,武鸣两江镇的龙英村在20世纪70年代前一直叫做龙母村,龙母村附近有龙河和蛇溪。两江镇的合耸村有龙母的灵牌山、棺材山和道公山,还有特掘守灵的祖公洞。罗波镇的布凌村有龙垌,传说是特掘成龙之地。罗波潭在清代叫龙窟,传说是掘尾龙的龙宫。马头镇小陆至罗波潭的古廖江壮语叫“达夏”即祖母江。大明山上有龙头峰,东面还有一座像坟墓一样的高峰,当地的地名就叫“莫乜堀”山,即龙母坟山等等。三是壮族龙母故事主要情节基本相同。这些不同版本的龙母故事的大框架基本相同,差异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捡蛇的情节、养蛇的地方、断尾的原因三个方面,如捡蛇的情节,有说是开荒捡到的,有说是挑水时捡到的,有说是收花生时捡到的,有说是采猪菜时,小蛇躲在猪菜中背回来的等等。但不管什么版本的壮族龙母故事主要情节都较一致,如龙母都没有姓氏,蛇的数量都是一条,而且都要断尾后才能成龙,并且都有雷雨葬母和三月初三扫墓的情节。四是壮族龙母故事大部分是原生态的故事。本文所指的原生态是指古老的、只有壮族语言和名称或有汉语名称但名称是壮语音译的故事。次生态的故事是指受汉文化影响而发生变异的故事。在环大明山地区的“特掘扫墓”故事即壮族龙母故事除小部分是次生态的传说外大部分是原生态的传说。身后的深潭就是秃尾龙的栖身之所——罗波潭笔者根据田野调查得到的壮族龙母传说和其他地方的龙母传说比较,发现其他地区的龙母故事情节比较简单,篇幅比较短小,而且记述比较混乱,有一蛇说,有五蛇说,有断尾说,也有不断尾说,有龙母蒲姓说,也有龙母温姓说等等。五蛇说中只有一秃尾龙葬母,其它蛇干什么去了难圆其说。既然说秃尾龙是西江主神,不断尾的龙就不可能是西江主神!龙母是先秦时代的越人,越人在先秦时代无姓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龙母姓蒲姓温之说违背了历史事实,是后人附会的。有壮族龙母“乜掘”的名称并且龙母没有姓氏的龙母故事,所产生的年代显然比只有汉族名称并且有姓氏的故事早得多。从以上对比中我们可以认定环大明山地区的壮族龙母故事是珠江流域最古老最具有原生态特征的故事,其他地区的龙母故事是后派生的故事。大明山地区龙母文化的遗存在珠江流域中最为丰富据调查,环大明山地区的龙母文化遗存主要有龙母村、庙宇、地方典籍三大类。龙母文化村目前已发现了4个:武鸣县两江镇龙英村龙母屯。该屯有壮族龙母“乜特掘”生活在他们村的传说故事,有传说是龙母捡蛇和放蛇的蛇河(壮话叫达额),附近的坡耸村还有传说是秃尾龙为母亲守灵形成的灵牌山、棺材山、道公山等。武鸣县罗波镇布凌村。布凌村是罗波镇壮族群众公认的“乜特掘”的故乡。布凌村的壮族群众也全都认定“乜特掘”是他们村人。村里有传说是“特掘”变龙的龙垌,也有许多“特掘”如何生活如何灵异的故事。武鸣县马头镇敬三村韦硕屯。该屯是马头壮族群众公认的龙母故乡,周围各村都流传“百硕(即韦硕屯)养龙,板冯养虎”的民谣。韦硕屯的村民也众口一词地说古时候龙母“乜特掘”生活在他们村。这里还有传说是龙母捡到小蛇的龙池(壮话叫广龙)。还有龙母庙遗址。上林县塘红乡石门村。石门村也是上林县各乡镇群众公认的壮族龙母“乜特掘”的故乡。这里有一个叫石南海的深潭,传说是龙母挑水挑回小蛇的地方。该村还有一个叫仙岩的岩洞,传说龙母的悬棺就存放在这里。村里有一座旧房子,传说是龙母故居的遗址。西江下游地区传说是龙母故乡的目前有两个,一个是藤县藤城镇胜西村,一个是岑溪县糯垌镇大竹村,而环大明山地区传说是壮族龙母故乡的村子就有4个,这说明环大明山地区龙母文化遗存在数量上较为密集和丰富。环大明山地区几乎每一条发源于大明山的溪河都有龙母庙和龙母庙的遗址。这些庙宇重要的有:马头镇全曾村庙口屯的大明山庙。大明山庙是环大明山地区历史上最大最古老的壮族龙母庙,也是广西有文物遗存的最古老的龙母庙。大明山庙壮语原叫”庙佬仆”,所供奉的龙母神壮语叫“佬仆”。大明山庙的名字是清代思恩府知府李彦章改的.神像在民国十七年被国民党乡政府所毁,庙宇建筑在1950年被拆,遗址上只剩下四个唐代的石柱础和散落遍地的唐砖和唐瓦。武鸣县罗波镇罗波庙。罗波庙壮语叫“庙佬仆”,也是环大明山地区最著名的壮族龙母庙。庙宇位于风光奇异的罗波潭边。现存的主建筑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五年,原来有三进,现保存完好的有二进。神像也在民国年间被毁,现在的神像是1999年群众自发捐资重塑的。供奉的神祗有“佬仆”(龙母)、岑瑛、神农、观音、关公、岳飞、土地等。原来的“佬仆”神像是与岑瑛一起居于主位的,现在“佬仆”神像已移到庙的左侧。武鸣县城厢镇夏黄村起凤山神庙。起凤山神庙位于香山河边,“娅仆”(龙母)神像刻在起凤山的东南侧山洞崖壁上,形象非常古朴慈祥。从岩石的风化程度看,神像的雕刻年代应当很久远。武鸣县城厢镇大同村娅垌神庙。大同村位于武鸣县东江和西江的会合处,壮语名叫娅垌,是阿婆垌的意思。娅垌的“娅仆”庙原址在现在的县交通局交通规费征收稽查办公室所在地,当时庙旁有一株巨大的榕树,庙的规模较大,庙房有三进,两边还有厢房。武鸣县两江镇龙母村龙母庙。原庙位于村中五保老人麦兆辉现在的住宅,长14.7米,宽8.7米,庙里龙母的形象是一个手把蛇抚摸的老太太形象。在龙母庙对面不远的文昌阁里也供有龙母的神像。原来的龙母庙只残留了一些石础和龙柱。武鸣县两江镇英俊村感
本文标题:大明山秃尾蛇的传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591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