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蜡染姓名:李春江班级:设计五班学号:2017101205082目录壹蜡染简单介绍贰发源地与历史源流叁传说故事及蜡染种类肆蜡染的工艺流程伍冰纹和与扎染的区别陆蜡染的价值及保养方法3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工艺,古称蜡与扎染(绞缬)、镂空印花(夹缬)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术,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素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一.简单介绍4二.发源地与历史源流我们熟知蜡染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很早就拥有蜡染技术并不断发展。实际上,蜡染并不仅仅在我国起源,在世界别的地方也有蜡染的发源地。例如:埃及、印度、马来群岛。中国是蜡染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据记载,秦汉间已有腊缬,六朝开始流行,隋代宫廷特别喜爱这种手艺品,并且出现特殊花样,中国腊染在唐代尤其盛行,技术也成熟多了,蜡染在中国自宋代开始衰退。52.1秦汉简介:少数民族利用蜂蜡作为防染的原料,利用天然植物矿物等作为染料,对毛织、棉麻织物进行织物印染。颜色:青、黄、赤、白、黑、紫、红纹样:植物纹、花纹、云气纹62.2南北朝•简介:可以染出十几种蜡染产品,纹样光洁清晰,古朴典雅。•颜色:深蓝色的现白花、大红、粉红、绛红、淡黄、浅粟、宝蓝、翠蓝、淡蓝、叶绿、白、紫等多种。•纹样:树纹、狮纹、菱花纹、忍冬纹、鸟兽纹、几何纹72.3隋唐工艺:先用蜡在织物上绘制图案,然后入染,因蜡有防染作用故可形成色底白花的效果。风格:艳丽、豪华、丰满、自由、兼收并蓄的东西方各种风格题材:侧重花鸟和一切祥瑞并富有生命力的内容颜色:有棕、黄、绎、赭等色,大部分是白色花纹。代表作:“象纹蜡缬屏风”、“羊纹屏风”,现馆藏于日本正仓院。8总结:隋唐的印染技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蜡染最鼎盛的时期,这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达,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关系,体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的结合,也体现了工匠高度的智慧和出色的创造力。新纹样:“陵阳公样”,用环式花纹和卷草纹带替代连珠纹,以中国传统动物主题代表西域个神,将这种动物置于花卉环中的团窠纹图案。9颜色:有几十种不同的颜色,两两相加成间色总结:宋朝蜡染也处于繁荣时期,到元朝开始渐渐走向衰落,因中原蜡染技术衰退,只有西南地区的蜡染一直保持着,在一家一户的作坊中沿袭下来。工艺:蜡染花布被称为徭斑布,系采用镂有细花的木板两块夹住布帛,然后将融化的蜡液体灌入镂空的部位,然后释放夹板,取下布帛,并投入到蓝靛染液中,再将布帛捞出放入沸水煮布帛,以除掉布帛上的蜡。纹样:以花鸟纹为主,伴有植物、几何等纹样2.4宋元102.5明清颜色:颜色有二三十种,有的可达上百种颜色,新兴起了玉色、雪青、大绿、谷黄、鹅黄、古铜、酱紫等颜色。纹样:花草、鸟蝶和一切有美好寓意的花等,多用点线组合,民间风味浓厚。工艺:以灰粉渗矾作花样,随意加颜色,晒干后刮去灰粉则白花纹,显然出现。(蜡染的,间接传承)用途: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装、床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提包、背带、丧事用的丧单等。总结:到了明清时期,蜡染技术几乎已经衰退不见,只有西南地区少数农家还保留了蜡染技术,使其得以传承至今,现在少数民族间流传,主要源于苗族生活。11三.传说故事•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行《蜡染歌》,代代传唱,叙述着蜡染的起源故事,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并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可是一件一件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她一时又想不出来什么好办法,终日为此闷闷不乐。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久久发愣,办法没想出来却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胧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园中看呀看呀,看的入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等他醒来一看才知道,刚才是睡着了,可是低头再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刚飞走,而且他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遍,试图覆盖掉蜡迹,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漂清浮色,当姑娘从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姑娘心头一动,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划出蜡花图案,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蜡,布面上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白花,姑娘高兴的唱起了山歌,人们听到了姑娘的歌声,纷纷来到她家听她讲百花园里的梦境,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他描花绘图的技艺,大家回到自己家里后照着姑娘教给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样繁多的花布,从此让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族、瑶族等兄弟民族传播开来。12蜡染的种类1.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艺人和农村妇女自给自绘自用的蜡染工艺制品,自给自足的方式,这一类产品应该属于民间工艺品。2.工厂、作坊面向市场所生产的蜡染工艺产品,这一类产品应该属于工艺美术品。3.是以艺术家为中心,制作的纯观赏性的艺术品,也就是“蜡染画”。总结:三大类蜡染工艺同时并存,互相影响,争奇斗艳,这种复杂的多元化的现象,在艺术界是很少见的。13四.蜡染的工艺流程蜡染的制作方法是将白布平铺于案上,置蜡于小锅中,加温溶解成汁,用蜡刀蘸蜡绘于布上,一般不打样,只凭构思绘画,也不用直尺和圆规,所画的中行线,直线和方圆图形,折叠起来能吻合不差,所绘花鸟鱼虫,唯妙唯俏,栩栩如生,绘成后投入染缸浸染,然后捞出用清水煮沸,蜡溶化后即现出白色花纹。141.画蜡前的处理:先将自产的布用草灰漂白洗净,然后用煮熟的香芋捏成糊状涂抹于布的反面,待晒干后。用牛角磨平、磨光,石板即是天然的磨熨台。2.点蜡: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蜡放在陶瓷碗或金属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糠壳火使蜡融化,便可以用铜刀站蜡,作画的第一步是经营位置。3.染色:浸染的方法是把画好的蜡片放在蓝靛染缸里,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到六天,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变得浅蓝色,再放入浸泡数次便得深蓝色,如果需要在同一织物上出现深浅两色的图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后,在浅蓝色上再点绘蜡花浸染,染成以后即现出深浅两种花纹。4.去蜡:经过冲洗,然后用清水煮沸,煮水蜡质,经过漂洗后,布上就会显出蓝白分明的花纹。流程15五.蜡染的冰纹蜡染的冰纹就是它让人们为之称赞不决的性格特征,冰纹的形成是蜡画胚布在不断的翻卷浸染中,蜡迹破裂,染液便随着裂纹侵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难以描绘的天然花纹,像冰纹,像龟文纹,真是妙不可言。同样的图案的蜡画布料,侵染之后冰纹就似人的指纹一样,绝不相同,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感。蜡染的冰裂纹,类似瓷釉之开片,极具艺术效果,裂之大小走向可以由人掌握,可以恰到好处的表现描绘对象,特色鲜明,要染多色彩层次的花口,可采用分色封蜡的手段,表现力丰富。现在蜡染多用于制作工艺,服装、壁挂、台布,苗族人民特别的擅长蜡染技术。16蜡染与扎染的区别蜡染是用蜡附着在部分的布匹上,然后将其放入染料中,没有被蜡附着的面料就染上了染料的颜色,被蜡附着的面料就没有,仍然保持原来面料的颜色,在蜡附着的边缘,由于蜡的渗透,被染的颜色也形成了渗透的样子,并且颜色有从无到有的过渡效果。扎染与蜡染的染料是可以一样的,但扎染的方法更加生动,面料不是靠蜡来,附着而是依靠绳子来裹扎一部分面料,被扎住的部分不放到染料中,其他部分一样就行成了与染料一致的颜色,捆扎部分也由于液体的侵透形成了颜色的过渡。17六.蜡染的价值1.美术价值:1.1蜡染的冰纹就是它让人们为之称赞不决的性格特征,蜡染的冰裂纹,类似瓷釉之开片,极具艺术效果。1.2裂之大小走向可以由人掌握,可以恰到好处的表现描绘对象,特色鲜明。2.审美价值:苗族蜡染是苗家人的生活、生产、战争、迁移等场景,按照自然的规律和心理活动逻辑进行简体、变形、夸张和抽象而成的人化自然的心灵符号,组成一种理想化的完型关系,这种人化作用沟通了人们心灵的联系,架起一座人类共同审美经验的桥梁。它像一条纽带,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从深层意识中连结起来,这种沟通作用,使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目标与角度,从积淀下来的形式中感受到不同层次的内容。183.文化价值:3.1蜡染艺术在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中国极富特色的一抹民族艺术之花。3.2那人图案一血,实为基础,艺术语言质朴,天真粗犷而有力,特别是它的造型不受自然形象细节的约束,进行了大胆的变化和夸张,这种变化和夸张出自天真的想象,还有无穷的魅力,图案纹样十分丰富,有几何型,有自然形象,一般都来自生活或优美的传说故事,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明显的民族风格。3.3蜡染是古老的艺术,又是年轻的艺术,现代的艺术,它概括简练的造型,单纯明朗的色彩夸张,变形的装饰纹样,适应了现代生活的需要,适合现代的审美要求。19保养方法:•一、由于蜡染的原料是纯棉布,因此在保养方面应注意防潮、防腐蚀,以免发霉长虫。如果买回后是用于收藏而非装饰,请定期取出凉晒。•二、蜡染可以随时用水清洗,但在洗的过程中不要使用清洗剂,以免掉色;也不可用机洗,因为很多染画主要是以须边突出主效果,用机洗会将须边搅坏。洗完后的蜡染制品可以熨烫。•三、蜡染制品买回后,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装裱。同时蜡染由于是用100%纯棉布制成,因此还是服装、被套、床单等的极佳选择。只要运用得当,一定会让您的居室或者办公室呈现另一番情趣。•四、蜡染在收藏与保养过程中应放置在干净、整洁、无尘的环境中,并应有专人定期清扫。20谢谢观赏!
本文标题:蜡染PPT精选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603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