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变应性鼻炎的免疫治疗-2010
变应性鼻炎的免疫治疗马艳红讲师2010年10月变应性鼻炎小问题,大麻烦变应性鼻炎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它在世界各地均常见,其全球发病率达10%-25%,并且患病人数仍在增加。虽然变应性鼻炎不是一种严重疾病,但它可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效率,并且造成经济上的沉重负担。哮喘和鼻炎常同时存在,从而支持“一个呼吸道,一种疾病”的概念。随着对呼吸道变应性疾病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更新,治疗策略已有所改进。新的给药途径、药物剂量以及方案已有研究并证实有效。2001年由世界卫生组织组织专家撰写的工作报告《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rhinitisanditsimpactonasthma,ARIA),体现了目前对变应性鼻炎认识水平的提高。对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因的研究,使我们在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治疗方案时有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把变应性和免疫性因素在鼻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成果的取得并不意味着对变应性疾病的研究处于弹冠相庆的阶段,比如目前缺乏统一而稳定的诊断标准,缺乏标准化的变应原疫苗,治疗远期疗效不满意,缺乏客观的疗效评估方法等等。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首先均应根据症状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两个方面对变应性鼻炎进行分型,并据此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同时用药过程中的随访监测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疗效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副作用。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是由变应原激发的、由IgE介导的鼻部炎性疾病。从症状持续的时间来看,如果症状持续时间少于4天/周或总病程少于4周,则诊断为间歇性AR;如果症状持续时间多于4天/周,且总病程在4周以上,则诊断为持续性AR。从症状的后果来看,如果AR症状不影响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特别是睡眠),则为轻度AR;反之则为中重度AR。将上述分类结合,可将AR分为4个亚型,由轻至重依次为:轻度间歇性AR中重度间歇性AR轻度持续性AR中重度持续性AR对变应性鼻炎重新分类,按照发病持续时间分为间歇性和持续性;按照症状对生活质量是否造成影响分为轻度和中重度。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了相应的治疗原则。轻度间歇性AR轻度持续性AR中重度间歇性AR中重度持续性AR鼻用皮质类固醇鼻用或口服抗组胺药、鼻用减充血剂AR的治疗体系主要由避免接触变应原、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医患宣传教育四部分构成。首要步骤是避免接触变应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药物治疗是缓解症状的有效手段。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和症状持久的患者可采用特异性变应原免疫治疗,同时也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ARIA建议的AR药物治疗原则有两个基本特征:序贯性和阶梯性,前者指依照AR分型诊断,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后者指针对持续性AR患者,应坚持临床随访,每2~4周评价治疗效果,并据此调整治疗方案,增减治疗的强度。变应性疾病的治疗进展皮质类固醇介质拮抗剂标准化变应原免疫治疗细胞因子调节剂新的抗炎药物特异性抗过敏的药物基因治疗皮质类固醇是最有效的治疗变应性疾病的药物,大剂量皮质类固醇几乎能控制每个变应性疾病患者为减少全身副作用,以下原则可供具体用药时参考:1.首先考虑局部用药;2.如果可能的话,在每次短程用药后最好有一长达数周的用药间断期;3.若必须每日给药,则可将一日的剂量集中在早上一次应用;4.在静脉用药后需用口服皮质类固醇过渡逐渐减量。介质拮抗剂抗组胺抗白三烯1.白三烯:①既参加速发相过敏反应,也是迟发相过敏反应的重要介质;②收缩平滑肌的作用较组胺强1000倍左右,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腺体分泌作用也比组胺强100~1000倍。2.抗白三烯药物:①抑制白三烯的产生,齐留通;②白三烯受体阻断剂,扎鲁司特(安可来)和孟鲁司特钠(顺尔宁)其他受体拮抗剂——疗效不明显血栓素合成的受体拮抗剂、血小板激活拮抗剂、缓激肽和速激肽拮抗剂类胰蛋白酶抑制剂第一代抗组胺药1.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非那更)、赛庚啶、羟嗪、酮替芬2.中枢抑制作用第二代抗组胺药1.特非拉丁(敏迪)、阿司咪唑(息斯敏)、西替利嗪(仙特明、西可韦)、氯雷他定(开瑞坦)、咪唑斯汀(皿治林)2.氯雷他定:无心血管及中枢系统不良反应,危险人群应用安全西替利嗪、咪唑斯汀:中枢镇静作用特非拉丁、阿司咪唑、咪唑斯汀:注意心血管不良反应(过量服用、肝功能不良、药物相互作用琥乙红霉素——尖端扭转型室速)第三代抗组胺药1.地氯雷他定、左旋西替利嗪2.起效快、药效强、更安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抗组胺药(H1受体拮抗剂)是目前治疗AR的一线药物。对轻度间歇性AR患者,可考虑应用鼻用或口服抗组胺药、鼻用减充血剂(每次不超过10天,每月不重复治疗2次以上)。对中重度间歇性AR患者,除了鼻用或口服抗组胺药外,可联合应用口服减充血剂,或鼻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口服减充血剂一般不用于儿童。对轻度持续性AR患者,可考虑应用口服或鼻用抗组胺药、口服减充血剂,疗效不佳时可选用鼻用皮质类固醇。对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首先考虑鼻用皮质类固醇,治疗2~4周疗效不佳时可根据主诉,考虑增加剂量、加用抗组胺药、加用异丙托溴铵(ipratropiumbromide)、口服抗组胺药和减充血剂。抗IL-5抗IL-4抗IL-13抗-TNF趋化因子抑制剂抗炎的细胞因子(IL-10)γ-干扰素IL-12细胞因子调节剂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转录因子抑制剂MAP激酶抑制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共刺激因子抑制剂抗IgE细胞粘附分子阻断剂其他免疫调节剂新的抗炎药物抗IgE治疗(omalizumab)是重组人类单克隆抗IgE抗体,是第一个针对IgE的因子,与IgE结合,从而阻止IgE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并减少循环中的IgE水平;在美国批准用于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哮喘。临床试验发现,其治疗效果有剂量依赖性。Omalizumab不仅能缓解所有的鼻部症状,而且安全、依从性好;对伴有哮喘的变应性鼻炎患者,Omalizumab能改善鼻部和支气管的症状,并减少哮喘的发作次数。较抗组胺药和鼻用糖皮质激素而言,Omalizumab的相对疗效有待于证实。抗IgE治疗与免疫治疗有互补作用,二者结合应用可能对过敏性鼻炎患者,尤其是多过敏原的患者有效。免疫治疗变应性炎症是机体辅助T淋巴细胞(Th)中Th1/Th2免疫失衡而引发的以Th2反应为主的炎症。因此,可以通过增加Th1免疫反应和(或)减弱Th2免疫反应来取得Th1/Th2的再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变应性炎症的目的。增强Th1免疫反应γ干扰素(IFN2γ)、白细胞介素22(IL22)等Th1细胞因子可以增强Th1免疫反应。减弱Th2免疫反应减弱Th2免疫反应的方法主要是拮抗Th2细胞因子(IL24、IL25、IL29等)的活性。免疫治疗早年由于变应原提取物的纯度、注射剂量与脱敏疗程不规范,各单位的疗效差异甚大,且偶有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者。因此,有些国家如英国和一些地区一度禁止使用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治疗哮喘近年来随着变应原提纯标准化及治疗方法的改进,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有了较大提高。199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正式肯定使用经标化变应原对变应性疾病(包括哮喘)作脱敏治疗的效果。指出特异性免疫治疗是唯一可以影响变应性疾病自然进程的病因治疗方法,并可防止变应性鼻炎发展为哮喘,同时还制定了变应原提纯的标化及治疗方案。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也将制定抗原标准化的方法及与国际接轨的统一标准。历史溯源起源于对花粉症的治疗古罗马盖伦(138-201)描述接触花草后打喷嚏的现象对花粉症的认识1819年英国医生JohnBostock报道一例“枯草热”病例1831年英国医生J.Elliotson提出所谓枯草热可能由花粉引起,并首次报告花粉性皮炎。1872年美国医生M.Wyman用豚草花进行了最早的吸入激发试验,证实他本人的枯草热是由豚草花引起。1873年美国医生CharlesBlackley证实了枯草热实际上是花粉引起的。并用黑麦草花粉进行了划痕试验(Scratchtest),这是历史上最早的花粉皮肤试验。免疫治疗1911年Noon和Freemen在伦敦圣玛丽医院最早开始对枯草热病人进行免疫治疗哪些人适合接受免疫治疗?有明确致敏原,却无法彻底避免接触药物治疗不足以控制症状不希望接受药物治疗长期进行药物治疗,出现严重的药物反应特异性免疫治疗皮下注射免疫治疗非注射免疫治疗(局部免疫治疗)舌下免疫治疗口服免疫治疗鼻内免疫治疗气管免疫治疗特异性免疫治疗的进展特异性免疫治疗在治疗变应性疾病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可能诱发严重过敏反应以及对变应原异源性较大的病例治疗效果有限。T细胞抗原表位肽免疫治疗重组变应原免疫治疗采用DNA疫苗技术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免疫刺激性DNA序列免疫治疗T细胞抗原表位肽(epitopepeptides)是变应原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2II参与下经抗原呈递细胞处理后递呈给T细胞的一种短、线性氨基酸序列,它可被T细胞识别,不与变应原特异性IgE结合,不会激活肥大细胞产生过敏反应,但保留蛋白质变应原调节T细胞反应性的能力,因而可代替蛋白质变应原用于变应性疾病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模拟猫抗原dI(FeldI)识别表位的MHC限制性多肽已经被合成。治疗哮喘的一期临床研究显示,应用FeldI的表位肽可诱导持续2周~2个月的抗原特异性免疫低应答。重组变应原免疫治疗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破坏尘螨变应原(Derf2)连接N2和C2末端序列的二硫键,得到重组Derf2。研究发现,重组Derf2保留了免疫治疗必需的T细胞表位和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但引起皮肤点刺反应和刺激外周血嗜碱粒细胞释放组胺的能力明显减弱。采用DNA疫苗技术的特异性免疫治疗采用DNA疫苗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是指将编码特异性抗原的目的基因片段插入载体,导入机体通过宿主细胞的转录系统表达目的抗原,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后产生和分泌IFN2γ、IL212和IL218等Th1细胞因子,诱导Th0细胞向Th1分化产生较强的Th1反应来调整Th1/Th2免疫失衡,从而达到治疗变应性炎症的目的。虽然初步证实DNA疫苗有潜在应用前景,但克隆所有抗原目的基因以及寻找适宜的载体可能是临床应用的难点。免疫刺激性DNA序列免疫治疗免疫刺激性DNA序列(immunostimulatoryDNAsequence,ISS)是指含有非甲基化CpG的DNA序列,能与Toll样受体29(toll2likereceptor9,TLR9)结合被先天免疫系统所识别,诱导Th1免疫反应。在小鼠变应性鼻窦炎模型中,ISS可明显减轻鼻部症状和呼吸道变应性炎症。与变应原蛋白或ISS分别单独使用相比,变应原蛋白与ISS共价结合后能明显增加抗原呈递细胞对抗原的识别率从而导致更强的抗原特异性Th1免疫反应。二期临床研究显示,ISS2Amba1结合体能明显抑制嗜碱粒细胞的组胺释放,并能缓解对豚草过敏AR患者的症状以及减轻鼻黏膜炎性反应。基因治疗基因治疗(genetherapy)是最近兴起的一种治疗方式,主要应用于肿瘤的辅助治疗。在变应性炎症疾病中,根据目前发现的主要效应分子的靶基因,采用反义核酸技术和RNA干扰技术减少靶基因(IL24、IL25)的表达或抑制靶基因转录因子(STAT26、GATA23)的功能,以及使用转基因技术增加靶基因(IFN2γ、IL212)的表达以达到治疗作用。但是,目前还没有基因治疗应用于变应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标准化变应原疫苗特异性免疫治疗安脱达(AlutardSQ)疫苗治疗免疫学作用适用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免疫治疗可能的机理免疫学作用通过抑制Th2免疫反应和刺激Th1免疫反应,达到控制变应性症状的目的抑制T淋巴细胞和EOS在靶器官的聚集,可见TH2细胞因子的产生向TH1细胞因子的转移IL-10的合成增加,可能导致T淋巴细胞无反应性从周围嗜碱粒细胞释放的组胺减少,是再循环嗜碱粒细胞数目减少的结果特异性免疫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适
本文标题:变应性鼻炎的免疫治疗-201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614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