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毛概复习提纲——1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未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从半半社会过渡而来,而非泛指任何社会主义进入的阶段.2.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3.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和当前的经济文化水平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答:主要原因有2个方面:(1)是由我国社会发展的低起点决定的;(2)是由社会主义历史使命决定的。4、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及其意义答: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人们社会主义观念的深刻变革,把人们对当代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内在的规定性,这是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问题、原则问题。1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县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为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又通过改革发展和完善公有制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动态发展性,为确立通过长期奋斗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提供了精神支拄。第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从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的要求出发,从人民群众最迫切最根本的愿望出发,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坚定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振兴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5、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揭示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辩证统一关系答: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揭示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揭示了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的的统一。6、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深刻的、全面的影响。近半个世纪发来,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不仅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而且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给社会经济与生活以深刻的、全方位的影响。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所产生的影响决不仅仅局限于产业部门内部,相反它将波及社会每一个角落。时下离我们最近的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进步的例子,它已经彻底地改变了今天的世界,给社会各行各业带来空前的机遇,同时也提出全新的挑战。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积极影响为主,影响“利大于弊”。科学技术主要以两种方式对社会发生作用和影响。一是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是促进人类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二是科学技术通1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3过科学思想影响社会。一、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取得突破性进展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并决定着未来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一)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科学技术放大了生产力各要素: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1.科学化的劳动者所具有的能力,远远超过普通人的能力,会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2.先进的劳动工具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巨大的作用;3.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材料已成为重要的劳动对象;4.管理也是生产力,现代管理极大地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二)现代科学技术的明显超前性,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客观依据本世纪前,是按照“生产—技术—科学”的顺序发展的;在当代,是按照“科学—技术—生产”的顺序发展。如运用相对论及原子核裂变原理形成和发展了核技术,促进了原子能在军事、发电等方面的应用。(三)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1.产业高次化,科学技术的贡献超过劳动力和资本,已成为第一生产力;2.产品科技含量高密化(如软件);3.科技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大为缩短(四)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体现1.高科技及其产业是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2.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性潮流。二、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改善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使人们能获得更多、更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享受,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食、衣、住、行各方面的物质生活更丰盛。三、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权力结构、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和人际关系结构。(一)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信息产业已成为主导产业(二)生物技术的突破正在酝酿新的主导产业1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三)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决定性的因素(四)在激烈的技术创新能力竞争中,企业组织结构经历新的调整(五)高新技术的发展强烈影响国家安全的观念和格局(六)人类生产、工作和生产方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四、科学技术极大地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增强了人类的多种能力,其中包括对类发展有害的能力。(一)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大,如世界村的形成(二)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科技发展失调给又人类造成危害:1.科技负功能的危害(如DDT农药的大量使用,对人和生物产生了持久的毒化作用);2.对科技管理失控的危害(如核电站事故会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3.高技术犯罪(如计算机网络已被用来犯罪);4.科技发展及应用引起的生命、资源/环境、信息/网络、空间等重要的科技领域中的伦理问题。五、科学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改变。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主要贡献在经济方面,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材料技术、氢能技术,将造就一个又一个的经济高增长,推动着整个21世纪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7、中国梦的提出及其思想内涵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8、改革的必要性与全面性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中国的改革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1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5原因: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政治局面处在混乱状态;经济情况实际上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建国以后模仿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改革尤其必要性。改革的全面性:改革开放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改,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它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升级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开放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因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同时,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可用于评判改革的成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这一判断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6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9、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它们的辩证关系如下:一、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统一性1.发展与稳定的统一。只有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社会稳定。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发展的条件,稳定与发展互为因果,相互依存。2.改革与发展的统一。改革成为发展的手段和动力,当一定的体制成为发展的障碍时,就须通过改革来排除障碍,为发展扫清道路,发展是改革的目的,又是进一步改革的基础。3.稳定与改革的统一。改革需要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稳定为改革的推进提供保障。二、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对立性或相斥性1.发展与稳定的对立性或相斥性。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速度显著加快,这将会给社会稳定带来冲击。同样,稳定对发展也存在着制约性、排斥性。2.改革与发展的对立性或相斥性。改革过快可能导致经济紧缩,发展变缓甚至后退;反正,发展也会影响改革。3.稳定与改革的对立性或相斥性。要改革原有体制,必定会受到原有机制的制约。改革具有一定的风险,可能使社会生活遭受损失,这种风险会影响到社会稳定。结论第一,在改革、发展、稳定这三对矛盾中,它们的统一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1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7起支配作用。这种统一性主要是指它们的根本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都是为了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与兴旺。第二,它们的对立
本文标题:毛概复习提纲完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615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