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学要求1.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2.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3.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重点难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教学课时两课时111蝙(biān)蝠(fú)和雷达�清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2段导读:这一自然段读起来引人入胜,由夜空到亮点,而后出现了飞机。开头导入很好。�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段导读:这一自然段指出了飞机与蝙蝠有关系。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告诉我们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é)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3[①“即使……也……”一句说明了什么?]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4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dāng)。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蝇子,它一根也没碰着。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科学家把蝙蝠的眼睛蒙上,但它还能轻松飞行,不撞任何东西。�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sāi)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科学家又做了两次不同的试验。�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5[②“配合起来”为什么不能去掉?]1知识点详解☜23①这对关联词说明了蝙蝠夜行的灵巧。45②这说明蝙蝠探路时靠的是这两样器官同时发挥作用,强调了嘴和耳朵是分工合作、缺一不可的。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科学家从三次试验中得到了结论。�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jiē)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6[③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ài)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分析了蝙蝠的嘴和耳朵是如何配合飞行的。7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写经过反复试验和研究,科学家终于揭开了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yíng)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写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解决了飞机夜里航行的安全问题。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大自然不愧为我们人类的老师,它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带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我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自然界的生物身上受到的启发。你们都知道哪些这样的发明?(潜水艇受鱼的潜水特点发明;飞机根据鸟儿飞行的特点发明;建筑师受蜂巢结构的启发设计建筑等。)人们仿照生物的某些功能进行研究创造的科学称为仿生学。二初读课文自学提示:1.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新词。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4.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三小组交流四集体汇报重点提示:1.生字。(1)字音:蝙读biān;捕读bǔ不读pǔ;锐读ruì;荧读yíng不读yín。(2)字形:“揭”最后一笔是竖折。2.新词。敏锐:这里指眼睛看得很清,反应很快。6③难句解析:可以看出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认真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说明结论来之不易。7超声波:超过人能听到的最高频率(20000赫兹)的声波。超声波沿直线传播,有方向性,并能反射回来,对物体有破坏性。雷达: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3.主要内容。讲科学家经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奥秘,从中受到了启发,发明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间能安全航行。五理清思路默读课文,理清思路,分段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从飞机夜间飞行的现象,提出它怎么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科学家通过三次试验,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原因。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科学家根据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设计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1.学习贵在生疑,有疑才能有问,有问才能激发更深层次的探究。在课堂开始,可以选择几个小问题作为开场白,比如问学生有没有见过蝙蝠,知不知道雷达,等等,带着问题展开教学。2.引导学生思考人们还从哪些动物、植物身上得到了启示,激发学生对仿生科学的兴趣。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三次试验的过程及揭示的秘密。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的联系。蝙蝠图片,课后第三题的幻灯片。一激情朗读,引发疑问1.老师激情朗读或背诵第一自然段,问同学们看到这一景象有什么疑问。(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2.由飞机引出蝙蝠介绍蝙蝠,引发疑问。(1)出示蝙蝠图片,结合课外资料和课本上第3自然段介绍蝙蝠。哺乳动物,头部、身体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它在夜间飞行的时候,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2)见到蝙蝠在夜间能如此飞行,你有什么疑问吗?(是它的眼睛敏锐,夜里能看清所有的东西吗?)二介绍试验,解释疑问1.导入:问题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人们由蝙蝠的夜行产生了疑问,引发思考。为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准备、经过、结果是什么,最后的结论又是什么?请你以科学家的身份,介绍三次试验的过程及结论。2.小组准备,合理分工,介绍清晰。3.汇报交流。4.引发疑问: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面对这样的结论,你又有什么思考?(它们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三画图展示,引发疑问1.同学们,课文哪一自然段介绍了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7自然段。)2.默读第7自然段,用简单的图画说明蝙蝠飞行的秘密。3.明白了这一秘密后,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怎样想?(怎样使飞机也具有这一功能?)四引发想象,明确雷达的工作原理1.假如你是飞机设计师,你会怎样把蝙蝠夜间飞行的功能运用到飞机上呢?(飞机也能发出一种波,遇障碍返回时,飞机又能接受这种波,使飞行员看到是否有障碍物。)2.科学家发明的雷达,就完成了这一使命。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呢?读第8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出示幻灯片。)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五回顾全文,激发创造欲望1.同学们,科学家就是在大自然的现象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进行发明创造的。你能从动物身上获得提示,设计一项小发明吗?相信你也能成为一个小小仿生学家。2.学完课文,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吗?(科学家通过试验,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本文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较强的指导学习的意识,凭借学习内容,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内容与如何学习统一在同一过程中,寓学法于教学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领悟各种学习方法了。11蝙蝠与雷达1.看拼音,写字词。飞子敏铃光屏清进七八2.写出带有数字的成语。如:横七竖八五颜六色十拿九稳一清二楚五湖四海3.读课文的第7、8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1)蝙蝠探路的方法: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2)飞机上的雷达相当于蝙蝠的嘴,雷达通过天线发出的无线电波相当于蝙蝠发出的超声波,荧光屏相当于蝙蝠的耳朵。(3)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我还知道潜水艇是人们从鱼儿身上得到启示发明的。4.蝙蝠是兽类还是禽类呢?快跟同学们一起探讨一下吧!1.有趣的仿生学科学家通过观察大自然和动物界,建立了一门新兴的学科——仿生学。仿生学是一门多种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独立的边缘科学。能模拟动物的功能,创立崭新的机械、建筑结构和新材料,创造出许多适用于生产、学习和人们生活的先进技术。响尾蛇导弹就是科学家模仿蛇的“热眼”功能和其舌上排列着一种似照相机装置的天然红外线感知能力的原理,研制开发出来的现代化武器。人类模拟动物的变色术,研制了军用的迷彩服装,模拟蜻蜓、螳螂的复眼制造出了雷达以及电子蛙眼等,研究应用动物的灵性来为人类服务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2.蝙蝠蝙蝠是唯一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蝙蝠的体型大小差异极大。最大的吸血狐蝠翼展达1.5米,而基蒂氏猪鼻蝙蝠的翼展仅有15厘米。蝙蝠什么都吃,包括果实、鱼类、花粉,甚至吸血。大部分蝙蝠在夜间飞行时捕食昆虫,每只蝙蝠都能辨别出自己发出的声波,这说明即使与其他蝙蝠一起捕食,它也不会被别的声波所干扰。3.超声波当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科学家们将每秒钟振动的次数称为声音的频率,它的单位是赫兹。我们人类耳朵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赫兹~20000赫兹。当声波的振动频率大于20000赫兹或小于20赫兹时,我们便听不见了。因此,我们把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通常用于医学诊断的超声波频率为1兆~5兆赫兹。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等。在医学、军事、工业、农业上有很广泛的应用。4.备选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激情导入,揭示课文题目1.老师: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比如说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你还知道哪些发明也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指名说。)2.过渡:那么,善于在夜间飞行的蝙蝠,给人们什么启示呢?(1)出示第1自然段指名读,(老师点出“夜航”)读了这一段,你心中有疑问吗?(学生回答。)(2)引读第2自然段,老师顺着学生回答:是啊,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人们从蝙蝠身上又得到了哪些启示呢?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文题目,指名读题,齐读。)[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以亲切的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处理第1、2自然段,启发学生质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用知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生活中,为学生学习课文而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奠定了基础。课始动,学生的主动注意动起来了,感觉器官也就动起来了。二由疑导入,读中感悟,导读感知1.那么,蝙蝠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1)出示第3自然段第一句话,指名读,齐读。(2)蝙蝠在夜间飞行,你觉得它飞得怎么样?(灵巧。)(3)边读边想第一句话,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画一画。(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4)交流,并说说自己的理由。(5)比读,赛读,老师指导:读出蝙蝠飞行的灵巧。2.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学生说。)3.(出示第3自然段第二句话)谁能用疑问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表达一下我们心中共同的疑问?[设计意图]由疑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读,读中有悟。读不是漫无目的地读,读是要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进行感悟地读。老师要采用科学的艺术,在读中点拨和引导,为学生启“悟”,以实现学生的自“悟”,引导学生在读中抓住语言文字进行感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把这种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三角色转移,读中有思,读中发现1.老师过渡:同学们,既然我们心中都有同样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小科学家,通过几次试验,来研究和发现一下其中的奥秘吧
本文标题:11蝙蝠和雷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623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