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硕士论文-理想人格培养——新时期学校德育的价值定位与目标创新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理想人格培养——新时期学校德育的价值定位与目标创新姓名:张春梅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李焕明20051009理想人格培养——新时期学校德育的价值定位与目标创新作者:张春梅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参考文献(27条)1.武斌中国人--从现在走向未来19912.弗洛姆追寻自我19873.人的现代化19854.张澎军德育哲学引论20025.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论19946.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07.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20028.黄松鹤道德教育过程模式论20029.程胜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探微[期刊论文]-江西教育科研2002(4)10.班华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1.郭本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200012.舒也对大德育体系的思考1999(03)13.刘慧.朱小蔓多元社会中学校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期刊论文]-教育研究2001(9)14.班华近十年来德育思想现代化的进展1999(02)15.孙彩平当代中西情感性德育模式比较研究1999(04)16.詹万生21世纪中国德育课程体系之建构[期刊论文]-教育研究2000(12)17.冯建军主体道德教育与生活[期刊论文]-教育研究2002(5)18.詹万生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期刊论文]-教育研究2003(1)19.陆有铨.戚万学关于我国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20.王道俊关于教育的主体性问题1996(02)21.单振涛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及其成因分析1997(04)22.丁喻中学生思想品德表现游离现象的成因及其教育对策1997(03)23.施修华.罗国振道德概论199124.万俊人伦理学原理199425.德育原理198526.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199527.王殿军大众道德1999相似文献(6条)1.期刊论文都达古拉论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6(3)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二者的有机结合,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体现.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有计划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形成理想人格、塑造良好个性.教师应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有效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借助于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学科活动等栽体,采取有效的方法手段,灵活自然地实现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期刊论文程金夫现代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渴求-时代文学2010,(10)针对市场经济形势下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德育现状,我们应充分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内容对塑造理想人格、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完善道德修养方面以极大启示,职业院校道德教育呼唤传统文化.3.学位论文陈艳秋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的德育研究2006和谐人格是体现个体内部心理各因素健康积极、完整平衡,并能协调好个体与他人、社会及自然等外在关系的稳定的行为倾向,是健全统一的心理人格,更是道德智慧与审美情趣相协互促的理想人格。当今的中国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人必须具有和谐的人格。大学生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后备的中坚力量,和谐人格也是他们应努力追求的目标。然而,和谐人格的建构面临着诸多障碍。有来自德育的负面影响:科学化夸大了德育的理性追求,功利化使德育放弃了应然的目标,而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发掘不够导致育人效度较低;还有大学生人格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工具理性思维引发人格“单面化”,精神世界空虚与低俗化,道德上“知行分离”,心理健康隐患与人格缺陷,忽视与他人、社会关系的和谐等。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建构需要德育的有效引导,为此,本文认为大学德育应从以下方面发挥作用:建立“关怀”关系,培育大学生健全的情感和健康的心理世界;倡导“我与你”的对话观,营造和谐人格建构的德育氛围;传承“中和”理念,在道德智慧的激扬中追求和谐;借鉴儒家“比德”,在诗化的德育生活中提升大学生人格层次;整合学校德育资源,导引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建构。4.期刊论文徐美敬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学园2010,(5)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主义中国各行各业未来的建设者,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理想人格状况对国家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代中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这种变化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需要给予高度的关注.本文从大众传媒电子传媒层面分析探讨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力图对中学思品教学、德育教育有所启迪.5.期刊论文王子平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儒家思想精华-科技信息2009,(33)用中华传统美德来培养青少年的道德素质,要恢复传统美德,就必须弘扬儒家思想.儒家的道德教育不仅有明确的教育目标--造就理想人格,而且还给出了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法.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6.学位论文王鑫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2007中华民族具有重视道德教化的优良传统,留下了丰富的德育思想遗产。而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作为这笔遗产中最重要的部分,已深深融入到整个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生活、文化心态、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反思及重释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于我们改进德育现状,提高德育的时效性,培养高尚情操的有用之才,具有积极的显示意义。本文在对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进行新的诠释的基础上,探讨了它在今天所具有的启示意义。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学说基础之上的。尽管儒家代表人物在人性善恶问题上的观点不尽相同,甚至彼此对立,但他们却都强调人需要从道德本性上不断充实完善或塑造,从而论证了道德教育是可能的,同时又是必要的。第二部分,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体系的内容。儒家论证并强调了德育对于治国安邦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培养君子理想人格为其德育目标,以仁、礼为德育培养内容的德育思想。他们还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主要有因材施教、身教示范、启发诱导、重视环境的渗透和熏陶等方法。同时,在他们看来,道育还包括自我道德教育即修身的内容,并提出了博学慎思,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践履笃行等相应的方法。第三部分,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特色。主要有五点特色。(1)指导思想上德高于智,群己和谐;(2)倡导学为圣贤,追求德育目标的超越性;(3)德育过程中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4)肯定道德主体性,强调道德自觉;(5)强调知行统一,为学和践履的一致。第四部分,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1)继承“仁爱”思想精华,建构学校德育的新起点;(2)汲取以“君子人格”为德育目标的作法,明确现代人格培育,提升受教育着的道德人格;(3)借鉴先秦儒家德育的原则和方法,转变学校德育观念;(4)秉承先秦儒家“环境育人思想”,优化学校德育环境;(5)依礼而立,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水平。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845e1185-46e3-454a-9cdb-9df801468925下载时间:2010年9月21日
本文标题:硕士论文-理想人格培养——新时期学校德育的价值定位与目标创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63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