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及佛教的当代开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及佛教的当代开展扬州大学佛学研究所刘奉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一、理解社会主义二、核心价值诉求三、佛教在当代社会壹理解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以公有制为核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历史进程古代•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教会统御一切近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现代•现代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兴起——无产阶级出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现代”的意蕴•“现代”概念的内涵绝非单纯时间意义上的历史分期所能概括,它实际上更意味着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英、美、法等西方主要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以来,西方文化(广义)在社会制度、认知理念以及心性结构等各个层面全方位地与古代文化的决裂与更新。•而如果进一步追溯这种“全方位秩序转型”的思想背景,则一个非常突出的因素无论如何都不能回避,这就是尼采那句在西方世界振聋发聩的宣言——上帝死了。•而上帝之死的致命“凶手”,正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所谓的“消除神话,用知识来代替想象”的“启蒙”。启蒙运动与现代性现代性的态度是在启蒙运动过程中形成的•(1)现代性观念的核心:理性及主体性理性取代上帝,作为价值之源与对现存事物批判的标准,是人们判定一切存在的合理性的法庭。笛卡尔更以理性的自我意识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康德专门对“理性”展开全面的批判与确证,确立以“理性”为根据的主体性。•(2)自由、民主构成现代性的根本价值•卢梭:人生而自由,权利不可侵犯•康德:一切政治都要在权利面前屈膝•现代性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认同,主要是与某种抽象的“个体”乃至个人主义相联系的。•(3)现代性表现为世俗化的、祛魅的过程•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用祛魅来形容现代生活的理性化,是指对世界的一体化宗教性解释的解体,世界只不过是人的理性完全可以把握的因果机制。•宗教与政治、科学、文化、教育相分离分化:世俗领域从宗教规范和制度中分化出来弱化:宗教边缘化到私人领域•早在作于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即明确地宣告:“对宗教的批判已经完成”。在他看来,上帝之已死、世界之祛魅已成事实,但更关键的是如何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应该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1)资本主义的基础是私有制•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资本家就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剥削的过程,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剥削。•(2)资本主义人权的虚伪性•资本主义一贯鼓吹人权、民主、平等、自由,但这恰恰是资本主义虚伪的一面。•最基本的人权是生存权,谁掌握生产资料,谁就掌握生存权。资本家占有工人的劳动,经济的不平等,就没有人权的平等,没有生存权的平等,就会影响到发展权的平等;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就影响到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的不平等。•(3)劳动“异化”问题•劳动作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它应该是让人感到幸福、让人肯定自我价值的过程。•可是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压榨劳动者的时间、工资,占有工人生产的产品,使工人极端贫困,往往无力购买生产出来的产品。•然而工人不工作则更一无所有,所以劳动仅仅是维持生存而进行的机械的活动。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不仅不能让人确证自我价值,反而是工人生活痛苦的源头。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倡的共产主义思想主张消灭生产资本私有制,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理想社会——经济上,物质极大丰富,各取所需;精神上,具有极高的思想觉悟,主张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就是是社会主义。贰核心价值诉求二十四字三个层面•据2013年12月23日新华社电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一)第一个层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个宏伟目标从价值追求角度来说就是要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就是说——•经济上要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要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要越来越和谐。1、富强•富强——国富民强•藏富于民,民富则国富•《管子》云:“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富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2、民主•我们国家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监督政府行政行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权利、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3、文明•特指精神财富、精神文明——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它的主要内容: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培养公民素质;二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铸就社会公德。4、和谐•首先是人与人之间尤其是社会上协调、和睦《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其次是人与自然的长久和谐共存。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能竭泽而渔。(二)第二个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价值追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越来越强,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维护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自由•“自由”在中国古文里的意思是“由自”,就是不由于外力,是自己作主。在欧洲文字里,,“自由”含有“解放”之意,是从外力制裁之下解放出来,才能自己作主。•它是由宪法所保障的一种权利,确保人民免于遭受某一专制政权的奴役、监禁或控制。•法国《人权宣言》: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2、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具有相等地位,或者享有相等待遇,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社会出身、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等任何区别。•人和人之间的平等,并不等同于在所有方面都“相等”或“平均”3、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公平正直,没有偏私。•没有偏私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而言没有偏私,因而,公正是一种价值判断,内含有一定的价值标准,在常规情况下,这一标准便是当时的法律。•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公正标准。所以,公正并不必然意味着“同样的”“平等的”。4、法治•法治是依据法律治理国家事务•法治强调以法治国、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三)第三个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精华。1、爱国•热爱、保护国家与人民的根本利益•防止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我们的祖国并不是人间乐园,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她建设成人间乐园。——巴金2、敬业•敬业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学习负责的态度,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诸葛亮《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诚信•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内诚的外化。•《礼记》:儒有不宝金石,而忠信以为宝。4、友善•言行友好,心怀善意•《左传》: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增广贤文》: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参佛教在当代社会1、菩萨公民•仰止唯佛陀,完就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太虚大师从传统道德私德为主、公德缺乏的积弊批判出发,提倡从当下社会所需要的公民道德来弘扬佛教信仰。他将佛教信仰作为建构国民道德之本,确立公民道德的基础与最高目标,认为现代社会公民道德的根本特质即去私为公、以公德为主。•欲建立此民治的国家社会,必须先养成公民道德为根本之要素。而公民道德之第一点,须知全国民众是同体平等的,皆视为同胞兄弟一样。•有了此心,无论一举一动皆当以国家社会之公民利益为前提;凡起心用事,皆从此心发出,则即成具体而微之菩萨行为,亦即成为公民之道德了。•其公民道德的建立的根本不同于西方的个人为本、法治契约、功利取向等方面,其处理公民道德建设中自我、他人、社会三个维度的理念根本上是三者平等无碍的佛教圆融思想,其最高追求也是破除我执、我欲,发菩提心,逐渐由个人而延及家庭、国家、天下,到一切众生皆成佛,这也使得其公民道德具有超越性、普适性。2、苦难深重——现代性的危机•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使人们更深切的体会到娑婆世间之苦,这正是佛教兴旺的良机。•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上帝死了——人丧失精神家园•社会化大生产——人成为生产的附庸•制度化建设——人被束缚在特定范围内•各种风险——经济崩溃、生态危机、核战危险、极权主义3、中道而行——契机现代,如何契理?•究竟是把佛法融入生活,还是把佛法蜕变为世间法?•佛法不是小资情调,佛法不是心灵鸡汤。品茶赏月也可能开悟,但绝不能直接说品茶赏月就是禅;佛法不离日常生活,但也绝不能直接说日常生活就是佛法。中道安在?•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地藏经》: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菩提达摩谓梁武帝:实无功德。什么是善、恶?什么是业、罪?什么是功德?如何是佛法?•佛法与世间法的区别在何处?•世间善法本来也是好事,可是世间善法一旦披上了“佛法”的外衣而混淆视听,就成了一种极大的罪恶——坏人慧根,败佛正法。如何安心如何空?•修行所依赖的原则主要是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所谓中道,即是实相、第一义空•核心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安心如何空?感谢聆听!
本文标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及佛教的当代开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64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