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12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对别人好不是一种责任,它是一种享受,因为它能增进你的健康与快乐。你对别人好的时候,也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时候——卡耐基一、人生价值1、价值和价值观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4、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1、价值的实现方式2、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本课知识网络1、价值和价值观P96价值: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价值观: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一种社会意识)人生价值[原理内容]:一方面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或回报)。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是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索取是人生价值的基础前提和条件,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离开贡献谈索取,或离开索取谈贡献都是错误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作贡献。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P98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①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②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判断正误:1、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对等关系。3、价值观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价值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下列属于哲学价值判断的有()①田野上的花儿开了②这些花儿很漂亮③山上的果树挂满了果实④这些水果真香甜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D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涵盖了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其构成要素包括A.个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B.客观事物的功能和属性C.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的有用性D.个体的人和社会的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价值基本含义的认识。把握哲学意义上价值的含义,关键是要认清它体现了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有用性二者发生联系才能构成价值。A、B两项只讲了关系的一个方面,不构成价值,D项没有涉及需要和属性问题,都不能选。答案为C项。例3、(06年广东)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丛飞,一个普通的艺术工作者,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义演数百场,从事义工服务时间达到数千小时,累计捐款捐物价值达300多万元,无私帮助失学儿童、孤儿、残疾人近200人,而他和家人却过着简朴的生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决定捐献出自己的眼角膜,把光明留给了人间。在丛飞病逝以后,某网站上的网民对他的行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认为,牺牲自己和家人的利益去捐助他人,并不值得颂扬。也有人认为,丛飞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典范,是应大力颂扬的,因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请运用人生观、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9分)〔参考〕(1)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说明。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首位的。“牺牲自己和家人的利益去捐助他人并不值得赞扬”的说法,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2)丛飞在奉献于社会的同时,实现了自己服务他人的理想、个人也因此获得了社会的尊重,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其行为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典范,获得大力赞扬。(3)两种看法体现了不同的荣辱观,这是由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要确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价值判断是指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的判断。人们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就是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P99-101)A、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最高的价值标准)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①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②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产生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冲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3、价值冲突及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评价标准①当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的价值标准,一切以是否合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准绳。②当个人利益与大多数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③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④当个人利益与集体、社会和他人利益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判断正误:1、人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一成不变的。2、要实现人生价值就要牺牲个人利益。3、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总是统一的。4、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完全一致的。5、集体主义已成为我国每个公民的价值取向。同为宋朝的文化名流,苏东坡的《食荔枝》对广东荔枝赞不绝口,说‘旧咦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蔡襄的《荔枝谱》却说天下的荔枝,以闽中为第一,蜀州次之,岭南为下。这说明()A.价值判断总是有主观性B.“趣味无商量”,美食评鉴没有客观标准C.两者的评价都受到乡土观念的影响,把自己家乡的荔枝说成是最好的D.价值判断是有阶级性的,蔡襄是奸臣,所以不能客观看待广东荔枝的价值A非公有制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在遵循市场法则、追求企业利益的同时,还需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维护国家利益。这是因为()A.集体主义决定企业发展方向B.市场经济可以自发产生集体主义C.集体主义可以促进企业发展D.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具有内在一致性C“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受;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征,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段话说明()A.穷人和商人们缺少审美观念B.社会地位和需要不同,导致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C.因人而异,并无具体标准D.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的人不可能有相同的认识B1、价值的实现方式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方式/途径)A、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体现自己的价值。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B、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C、劳动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A、个人和社会是统一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B、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只有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C、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但是,这种个性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A、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B、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C、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真情献社会,服务暖人心”。在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事件和大型活动以及日常的社区服务中,志愿服务已经并将继续发挥巨大作用。“志愿者”日益受人尊敬。为更好地褒奖志愿者,有的地方打算将“有关单位在招录公务员、招聘员工、招生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录取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写入地方法规;还打算推广“志愿者服务卡”制度。持卡的志愿者还可以在指定场所购物、参观、浏览时获得一些优惠。但上述对志愿者褒奖的做法在社会上却引起了争议,有的赞成,有的不赞成。(1)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个人应当如何在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7分)答案要点:人生的价值在于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在劳动中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越多,价值就越大。(3分)社会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人不能脱离社会实现个人价值(2分)投身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实践(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2分)①人的价值,包含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的满足,也就是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人的个人价值,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社会对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满足程度。②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作为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二者的矛盾反映着人和社会的矛盾,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具体表现在: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价值,即对社会的贡献;社会的价值的实现,也同样离不开个人价值,即对个人需要的满足。可见,人的价值是在既满足自身又满足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也就是个人价值通过社会价值实现。2、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有一只鹰的愿望是飞遍世界,但它成天沉溺于幻想之中,忽略了学习觅食的技巧和长途飞行的本领,结果到老死时,飞遍世界的心愿仍未实现。这则寓言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A.要树立远大的理想B.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C.要将理想付诸行动D.要正确处理最高理想与共同的理想的关系C演练: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献身农业科学研究,培育出居世界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品种,为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启示我们1.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2.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3.个人对社会作出贡献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4.人生的价值在于充分地展现自我A.1.2.3.4.B.1.2.3.C.1.3.4.D.2.3.4.B,此题主要考查对人的价值标准和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的理解。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是互为主客体的,因此,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既为社会创造价值,也在创造价值和奉献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奉献社会,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也因此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充分实现了人生的价值,4.项将自我价值作为人的价值标准,是错误的。下列对价值观的认识,正确的是()①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③价值观是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基础上形成的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起积极的促进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A一位领导同志指出,领导干部应该有“两情”:对人民要有感情,对工作要有激情;要通过“两情”转变“两风”体现了()A.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B.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价值观C.人们的价值观不是一成不变的D.价值观的导向作用D4、爱因斯坦说,我评价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只有一个标准,即看他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自我。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该观点否认了人生价值包括社会对自我的满足B.人应该通过自身活动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C.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的唯一价值D.该观点认为个人不应当追求自己的利益需要B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但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主要方面,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评价人的价值,既不能否认个人需要的满足即自我价值,也不能颠倒主次,将自我价值作为人的价值标志。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正确表明了人的价值评价标准,A、D项曲解了爱因斯坦的话,
本文标题:第12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6512 .html